楓林
前幾天,百度掌門李彥宏再次強調,公司要堅持獨立發展道路。
在上市底線漸漸迫近的當口,李彥宏的這一表態顯得分外意味深長——在我看來,他大概是警醒地覺察到了某種威脅的可能,甚至對這種可能產生了些許擔憂。
當然,這種威脅正來自于Google。
有國內媒體報道稱,近日Google首席執行官艾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秘密訪問了百度,商談Google收購百度事宜。
盡管這一傳聞還未得到事件雙方的確認,Google欲收購百度的心跡,近兩年來,卻一直在隱隱約約地閃現。
最近就有報道指出,施密特曾公開聲稱,對百度,Google目前有兩種選擇:要么控股百度,要么全部收購。而據美國7月4日消息,艾里克·施密特日前也表示,Google今年將鐵定進軍中國市場,但具體形式還要取決于與百度的談判結果。
去年6月,Google在上市前,成功投資百度約1000萬美元,持有公司4%的股權——其實這就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一般慣例來看,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購并都遵循這樣的路線:先有少量股份進入中國公司,同時擴大公司間的合作,此后借機不斷擴大比例,最終一舉控股或徹底兼并收購中國公司。
從現實情況來看,Google收購百度的可能性也在日益增大。
一方面,Google自去年上市后,市值直線上升,到目前,其股價屢屢突破300美元高點,市值更是達到800億美元,已進入美國前100名上市公司之列。
這么大的收益,Google不用來投資,股東們怎么也不會愿意,即使來中國做一個概念也是它們樂見的——畢竟,這么大的想象和市場空間擺著呢!
而且,憑Google現在的實力,自然具備收購百度的足夠能力。盡管在上市時,Google將不得不向百度支付高額的投資費用,而且該費用還必須超過其他競爭對手,但畢竟這是一個不需要百度公司應允的增持機會——除非百度放棄上市。
現在看來,Google的機會至少有:在IPO時獲得大量股票;IPO后直接在股市上增持;向百度員工收購股權——在百度,幾乎所有員工都持有公司期權,而且相當部分已到了行權期。此外,Google也可以借百度上市之機,依靠資本市場的力量,對百度展開一次猛烈的攻勢,從而達到控股目的。
另一方面,搜索這個特殊市場,任憑Google多么財大氣粗,多么技術過硬,和本土企業“拼刺刀”都難以討得多大好處。比如,雅虎在中國市場單打獨斗近4年,一無所獲,最終還是通過收購3721來站穩腳跟。這里面需要太多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政策環境的把握等——Google不就一直落在百度后面嗎?
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05年第一季度中國搜索引擎研究報告》,百度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仍穩居第一,占37.4%;而Google份額則為19.1%,位列雅虎系之后排名第三。
納斯達克固然可以給百度無限的想象空間,沖刺也已勢成必然,但資本市場漩渦對經驗尚缺的李彥宏和百度來說,同樣無限兇險。
三年前,中國互聯網前輩高人王志東栽在這個炫目無比的圈子里頭;不久前,3721的周鴻祎也被資本戲弄了一把后,黯然離開自己一手創下的江山。
前車之鑒,對個人和企業前途的擔心確實足以讓李彥宏在奔赴納市的途中,費盡思量。
當初,百度出售4%的股權給Google,雙方都有各自的利益需要:Google為自己上市時因含有“中國概念”而受到追捧,而百度上市時也會因Google的持股而增加國際投資人的信心。
現在來看,不管是不是因為含了“中國概念”的原因,Google在資本市場已經風光無限了;擔心看到的結果卻是,百度此舉是否為引狼入室而預留了后門?
倘若如此,該又是中國互聯網業“一件悲哀的事情”!
如果百度成為Google“囊中之物”,百度公司以及百度的文化品牌等將不復存在不說,關諸社會、安全等其他方面的擔憂也難以忽視。
搜索引擎與其他產品并不一樣,它幾乎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而一家美國公司對中國人的生活滲透到如此地步,會不會讓中國人產生不安全感?在這一方面,韓國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的經驗就值得我們好好反思和借鑒。
更為重要的是,搜索引擎還涉及國家與企業的情報,在情報搜索等方面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因此,無論從國家安全,還是經濟安全等方面來考慮,百度都應該堅守好中國這個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