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冉學東發自北京
北京市郵政儲匯局正在努力把從農村吸收來的資金再想辦法吐回農村。受益者除了北京市郵政儲匯局之外,還有京郊的農民們。他們采用了兩套辦法,人們稱之為“兩條腿走路”:一是與農村信用社開辦協儲業務,一是正在申請的為農民提供的小額信貸業務。
昨天,記者就該局申請發放小額信貸的事宜采訪其資金運作部和業務部門,對方回答現在正在申請,批文還沒有下來。
不過,北京市郵政儲匯局和農村信用社開展的協儲業務,早就做得初具規模。
北京市郵政管理局公共服務處副處長王明齋介紹說:“北京郵政儲蓄中來自農村的金額達110億元。”2004年,北京郵政就為農村信用社提供了20億元協儲資金,2005年根據農村信用社的授信額度及需求,將提供更加充足的協儲資金。
在此前北京市郵政儲匯局召開的“綠色郵政服務‘三農’”啟動會上,為了提高農村郵政基礎服務水平、促進郵儲資金回流農村,該局推出六項舉措,其中最有創新意義的一條,即郵政部門已做好農村小額信貸發放的前期準備。
北京市郵政儲匯局的以上做法顯然具有很強的創新意味。但他們緣何會盯上農村小額信貸市場呢?從深層原因探究,也是郵政儲蓄不得已而為之。
一方面,按照目前國家的有關規定,郵政儲匯資金只存不貸的格局尚未改觀。
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以前郵政從農村吸收存款,然后轉存到央行,由于央行所付利息的利率高于儲蓄利率,郵政幾乎不需要努力就可穩獲其中的利差收益。然而,自2003年8月1日起,央行規定,郵政儲蓄新增存款轉存央行部分,按照金融機構準備金存款利率計付利息。這個措施對郵政儲匯的資金應用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郵政儲蓄如果再將吸收的存款轉存央行,不僅沒有超額的收益,甚至還將為此倒貼利差。
隨著央行將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由1.62%下調到0.99%,郵政儲蓄上存央行的動力幾乎完全沒有了。
而在目前投資渠道狹窄的形勢之下,郵政儲蓄的巨額資金除了投資國債和協議儲蓄之外,其他路徑幾乎就沒有了,而近期國債收益率節節下移,已經到了降無可降的程度,潛在的風險已經很大。顯然,小額信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實,監管層也在多個場合表示,郵政資金的運用一定要市場化,顯然北京市郵政儲匯局正在進行探索。
自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退出農村后,農村信用社成了農村金融市場上幾乎唯一的貸款部門,這無疑形成了某種形式的壟斷。在這種局面下,如果北京市郵政儲匯局小額信貸真正獲批,將對中國農村的金融格局產生較大影響。
某農村信用社的一位員工說,郵政儲匯如果發放小額信貸將形成對農村信用社的一大挑戰,但是引入競爭,也有利于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
“這也是好事,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最主要的是要防范風險。”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