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出版業(yè)來說,2004年是一個喧鬧的年頭,愛思維爾、約翰威立、貝塔斯曼等世界出版巨頭紛紛入駐中國圖書市場或者加大了投資額。對廣東出版業(yè)來說,這一年同樣是值得紀念的分水嶺,延續(xù)50多年的計劃出版體制壽終正寢,新聞出版局的“局”,終于從“小局”邁向了“大局”。
兩件看似并無太大關聯(lián)的事件,在同一個時間段發(fā)生,它們共同指向的,是孕育中
的中國出版業(yè)之大變局。
迫在眉睫的破冰行動
去年文化市場開始對國外資本開放,中國出版業(yè)面臨大變局。
2004年,科技出版巨頭愛思維爾除醫(yī)學部之外,在中國又新增了科技部;約翰威立出版集團將中國辦事處升格;貝塔斯曼集團、哈佛商學院出版社開始在中國選擇固定伙伴開展深入合作……這些大動作使喧囂多時的“狼來了”正從概念演變?yōu)橹袊霭鏄I(yè)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
按照中國政府加入WTO的承諾,從2004年12月10日起,文化市場開始對國外資本開放,中國出版業(yè)面臨著50年未有之大變局,一個出版市場重新洗牌的重要時刻到來了。
而此時我們的出版業(yè)卻仍未脫離計劃體制。在地區(qū)分布上,除北京、上海有較多出版社,其他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大多只有十余家出版社,管理長期政企不分,難以公平競爭使出版社小而全、多而散,資源平均、競爭乏力。
廣東出版業(yè)也不例外。省新聞出版局屬下的出版社作為“裁判員”的“親兒子”,在政策、資金和選題審批上得天獨厚,出版的行業(yè)競爭不可避免地先天不足。而在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的精心“呵護”下,出版所必須的資金、人才、政策等要素難以有效流動,活力被限制使出版社難以做大做強,既缺少在全國叫得響的名牌出版社,又缺乏讓讀書人心儀的好書。50年來一直未變的舊有出版體制堅冰必須打破。
2003年6月,中央確定廣東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省。
2004年2月1日,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在春節(jié)后召開第一次黨組會議,決定將該局直管的13家企事業(yè)單位以及廣東新華發(fā)行集團股份公司的國家股,連同這14家單位的黨組織關系、干部管理關系一并劃歸廣東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這標志著:自上世紀50年代我國學習蘇聯(lián)模式形成的計劃經濟的產物——政企不分的出版管理格局在廣東終結。出版體制改革走向前臺。
從小“局”到大“局”
一場看似艱難復雜的改革,卻進行得波瀾不興。這種不怕觸及自身利益的改革精神,被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形容為“真正的改革派”。
政企分開,一個并不新鮮的詞語,放到廣東省新聞出版局,似乎也不過是同一棟大樓的門口多掛出一塊牌子。然而業(yè)內人卻知道,這中間不僅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更關系著數(shù)十億元資產的歸屬。唯其如此,這項改革才遲遲未能一步到位,實際上,廣東省委、省政府對此也沒有給出時間表。
34億元!這是新成立的廣東省出版集團的雄厚身家。政企分開,意味著這一巨額資產的經營從此和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再無直接聯(lián)系,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將從一個令人羨慕的“有錢”部門變?yōu)椤扒逅瞄T”。
一場看似艱難復雜的改革,卻進行得波瀾不興。“有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東風和省領導的全力支持,局里只發(fā)了一個決定文件,開了一次重組大會就搞定了。”這種不怕觸及自身利益的改革精神,被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形容為:“真正的改革派”。
有一句話在改革之初常常被出版局的領導們掛在嘴邊:新聞出版局的“局”字,應該是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大局的“局”,而不是局部利益的“局”。
據(jù)當時參與這場改革的省新聞出版局辦公室副主任顧智山說,分開的過程中,的確有人建議局里留點來錢的事項,比如留下幾份刊物或者一個出版社,但是局黨組的態(tài)度十分明確: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留不得,也留不住。留不得,因為政府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還當教練員。留不住,因為省里有規(guī)定,政府部門不得從事經營活動。
2004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云山的提議下,廣東省新聞出版局被邀請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典型經驗交流會上發(fā)言,廣東出版體制改革得到了認可。
也有人問,這樣的改革為什么會在似乎一直為文化“短板”掣肘的廣東先行一步?這其中有多少必然性?或者只是一次偶然的遇合?
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陳俊年一再強調,廣東出版體制改革還只是起步,很多做法還有待完善,他說:“政企分開在廣東省直黨政部門已經實行四五年了,人家能分開,我們?yōu)槭裁蠢戏植婚_?強調行業(yè)‘特殊’也好,‘安全’也好,都不是理由。人家會問:就你才特殊?你管才‘安全’嗎?”
熟悉廣東出版業(yè)的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李宗桂對記者說:“廣東市場經濟相對成熟,很多行業(yè)管理部門在政企分開這個話題上都走在了全國前面,較早地擺脫了政府部門之間爭奪資源和權力空間的內耗局面,這對廣東出版體制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從管理腳下到服務天下
政企分開后,有人擔心因無所事事而產生的失落感并沒有出現(xiàn)。職能轉變后局里上上下下反而比過去忙多了。
今年6月28日凌晨2:44分,廣東省信息中心網絡安全管理員譚藝驚異地發(fā)現(xiàn)還有人在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網頁后臺登錄。
“是黑客嗎?”這引起了她的警覺。
實際上,那是廣東省新聞出版局新聞出版處處長楊以凱上網回答公眾咨詢。他告訴記者,電子政務2003年開通后,為使群眾提問得到及時回答,只要不出差,晚上12點在家上網已是他每天的工作。
很多人曾經擔心的失落感并沒有出現(xiàn)。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朱仲南說,隨著出版局職能的轉變,現(xiàn)在比過去忙多了。以前視野所限,服務社會這一更大更廣闊的職能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出來。現(xiàn)在我們把心思放在這上面,發(fā)現(xiàn)“可為”和“必須為”的事情很多很多,空間不但沒有變小,反而更大了。
廣東新華發(fā)行集團白云書城在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今年二季度的銷售比一季度增加了10%。買書的人為什么多了?經理陳志強說得很直白,因為盜版最近被打擊得厲害,顧客又回到了書城。
脫鉤之后的出版局把規(guī)范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非法出版作為重要職責。從今年3月開始,他們出動了2萬人次,查處非法出版物353萬冊,非法光盤45萬張,有力地凈化了廣東的文化市場,為守法經營的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
今年6月,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又將6項印刷和發(fā)行的審批權下放到地市新聞出版局,提出建立“珠三角國際性印刷基地”和“粵東全國光盤生產基地”,把廣東建設成南方最大出版物集散地的新思路。2004年省出版局幫助廣東省出版集團實現(xiàn)整體轉制和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后,當年實現(xiàn)銷售收入24億元,利潤總額近2億元。該集團董事長黃尚立說,現(xiàn)在是最好的發(fā)展時機。
廣東人民出版社總編輯金炳亮說:“如今的體會是再不能像過去那樣‘等、靠、要’了。要,只能向市場要,只能憑實力去爭取。”出版社的這種覺醒,這種對生存和發(fā)展的自覺,也是變革之后預期中的良性反應。 (楊興鋒 陳志紅 陳志 趙小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