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企走上新起點
2000年8月25日,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成立。這個集團并不是一艘新的“巨輪”,而是眾多虧損機電企業集合而成的一艘“又大又破的輪船”,成立之初就是一個資不抵債的企業
,資產負債率高達127%,當年虧損3億元,職工生活困難,群體性事件時常發生。盡管集團千方百計減員增效,絞盡腦汁招商引資,爭取政策性破產,2003年資產負債率仍為110.16%。
機電集團在工商銀行貸款25億元,其中本金15億元,利息10億元。在債務重組中,渝富公司以5.57億元買回了這筆資產,機電集團又以同樣的價格從渝富買回來,資產負債率一下子下降了14.21%。
在前幾年的債轉股過程中,機電集團欠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8.2億元債務。去年經過談判,機電集團用近3000萬元償還了其中的3億元債務。子公司資產整合過程中,又消化了一批債務。到2004年底,集團資產負債率已降至84%。目前機電集團已與重慶重型汽車集團合并,合并后的資產負債率降至64%。
機電集團常務副總裁余剛相信,在重慶市舊城改造中,集團通過退二進三和土地置換,存量資產會進一步盤活,今年集團資產負債率有望降至55%左右。他說:“土地置換中,有些土地價格每畝達200萬元,土地全部變現后可以產生20多億元。集團已經和渝富簽了協議,今年將用土地置換的收益償還債務。”
資產負債率降低后,機電集團充滿活力。2003年,集團虧損8000萬元;2004年,集團在基建費用增加10%、支出職工醫保費用幾千萬元的前提下,盈利竟達2億元。如果把合并后重汽集團的利潤加在一起,集團當年盈利達4億多元。
據重慶市國資委統計,去年重慶“打包”處置不良國有資產后,國有工商企業資產負債率平均下降了10%,消化應提未提資金利息潛虧12億元,還盤活了抵押在銀行的土地7790畝、房屋200萬平方米和價值10億元的機器設備等。重慶卡福公司屬于重慶化龍橋地區整體搬遷企業,“打包”處理前,這戶企業在工商銀行有不良貸款9000萬元,同時抵押有十多萬平方米生產用地。
“打包”處置后,企業減少了8000萬元債務,并且收回了抵押的土地。
“打包”回購解開債務“死結”
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老工業基地重慶國企債轉股轉走了300多億元債務,國企關閉破產核銷了幾十億元債務,但仍有270億元不良債務難以處置。這些債務對應的都是死資產,不產生任何效益,而且每年20多億元利息也增為不良資產。許多國企因債臺高筑,即使產品旺銷也扭虧無望。
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說,面對債務“死結”,商業銀行只能通過法律訴訟解決問題,但打官司時間漫長,即使打贏了官司,債權變現至少需要三四年。而且,打官司成本相當高,銀行要清理上百億元債權,訴訟費至少上億元,資金清收率也很低,一般僅為3%到5%。對企業來說,如果輸了官司或破產,大多數職工要經歷一個漫長而痛苦的再就業過程。
政銀合作是解開“死結”的突破口。2003年11月,黃奇帆指示重慶市國資委與工商銀行重慶市分行協商“打包”回購不良債貸款事宜,涉及重慶市國有、集體企業五級分類貸款中的后三類貸款企業1160戶。
此前,天津市也就此展開了銀政合作。不同的是,天津模式是銀行分別和每戶企業談判并簽訂打折回購債權合同,政府只在中間協調;重慶模式則是政府作為談判主體將銀行的所有債權“打包”后再打折回購。
重慶市國資委副主任廖慶軒說:“建國以來,銀行從來沒有‘打包’處置過對工商企業的不良債權。‘打包’的好處在于,處置國企不良資產的效率空前提高了,如果銀行和每戶企業談判,至少要開上千個會,簽訂上千個協議。”
“打個比方吧,‘打包’處置不良貸款,就像買賣水果一樣,不是零賣,而是按照約好的價格整箱賣出去,當然這一箱水果有好有壞。”工商銀行重慶市分行資產風險管理部總經理熊慶康說,如果我們和一個一個企業談判,很難預計何時才能了斷,也許就永遠拖下去了。
黃奇帆說,“打包”處置不是一個“私了”的過程,而是在國務院批準的前提下進行的。對商業銀行來說,被不良債務拖得陷入困境的國有企業已無力清償債務,許多企業瀕臨破產,銀行面對這筆呆壞賬深感頭痛,收回貸款基本無望。
長此以往,國有資產流失越來越多,銀行呆壞賬越來越多,國企改革成本越來越大,處置不良國有資產越來越難,國企債務形成了一個“無底洞”,銀行和企業會兩敗俱傷,國家也會遭受嚴重的損失。打包處置資產則解開了這個債務“死結”。
但新思路又面臨著一個難題:重慶市政府委托國資委與工商銀行談判,但國資委作為非經營主體收購債權,于法不通,為此,黃奇帆提出,成立地方性資產管理公司,由它來處置不良資產。2004年3月18日,肩負重任的渝富資產公司掛牌。當年4月28日,國務院批準了重慶“打包”回購工商銀行157億元不良貸款本息的方案。
資產“魔方”轉出神奇天地
黃奇帆介紹說,在國資委領導下,渝富公司代表地方政府處置不良國有資產,但它這樣做不是冒險,也不會債務纏身,因為渝富既擁有債權人身份,又有政府背景,這使其對國有企業有一定約束力,其追債力度比銀行大得多。
截至2004年末,渝富公司分兩批從工商銀行回購了665戶企業的不良貸款本息,用21.7億元買下了107億元不良債權。如果不算其中39.55億元的表外利息,工商銀行受償率達32.71%;如果計入表外利息,工商銀行受償率為20.28%。
重慶第一批參加的市級企業有117戶,包括24個企業集團,涉及債務80億元。渝富以17億元回購,再以18億元向市級企業作了處置。大部分債務由原企業購回,對改制后的企業,渝富則最大限度追索。除重慶市三大控股集團、商務集團和化龍橋搬遷企業按照成本價回購外,其他企業則按照“渝富讓利、略有盈利”的原則回購。
目前,渝富和各企業已簽訂處置協議金額占債權回購額的75%,盈利2000萬元。第二批企業涉及重慶市41個區縣的548戶企業,債務金額為27億元,收購金額為4.7億元,其中渝中區政府已用現金回購。
記者發現,渝富的神奇之處在于,銀行和工商企業在渝富這個平臺上都卸下了重負。熊慶康說,分行將107億元不良債權打折轉讓后,不良貸款比重由24%強降至13.51%,達到了東部地區的水平。許多工商企業頓感輕松,融資能力增強,再次煥發生機。目前剩余的50億元不良債權回購事宜正在操作中。
作為這個模式的創造者,黃奇帆向記者描繪了更加宏偉的藍圖:渝富除回購工商銀行157億元不良債權外,還要回購其他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的120億元不良債權,使國有企業完全輕裝上陣。
融資創新打開財富之門
財政不出一分錢,渝富公司作為一家沒有任何積累的新公司,如何能拿出二三十億元現金去回購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
“從財政借錢不是本事。”黃奇帆說,即使財政有實力,也不能亂借錢,否則會損害財政信用,最好的辦法是到市場上融資。在信托產品融資批準難的情況下,黃奇帆把眼睛瞄向了國家開發銀行。
開發銀行重慶市分行行長吳德禮向記者介紹了渝富融資的過程:去年3月,黃奇帆提出渝富從開行貸款回購商業銀行債權的想法。4月,渝富正式向開發銀行申請貸款,開發銀行用1個多月時間對“打包”資產進行了全面評審,很快就批復下來。6月29日,開行向渝富提供了第一筆貸款5億元,7月1日又貸款十幾億元,渝富在兩個月內就把當年全部貸款拿到了手上。開行貸款后就派人到渝富做財務顧問,參與制定處置不良國有資產的方案。
吳德禮說,這是國內金融界第一次為處置不良國有資產提供貸款,從而創造了一種新的金融工具。在國外這種貸款被稱作“搭橋貸款”,總行則是以“組合貸款”名義批準的。以往開行貸款往往針對具體的大中型項目,此次則開辟了一種支持國有企業債務重組的新方式,給其他地方的國企債務重組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開發銀行的“搭橋貸款”有無風險?吳德禮說,開發銀行是政策性金融機構,政府的目標就是開行的目標。當然開行也要考慮風險,但貸款給渝富公司,風險很小,用百分之二三十的資金買百分之百的資產,然后再讓企業收購,資產變現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這種行為是政府主導的,國務院批復這個方案的時候,明確提出地方政府要提供擔保,所以貸款相對安全,風險可控。
“搭橋貸款”這種新的金融工具,化作了周轉資金,給渝富這個資產“魔方”提供了運轉變化的動力。現在,渝富公司收購不良資產的貸款申報及信用審查模式,已經成為國家開發銀行在全國推廣的范例。
渝富的角色
渝富公司是政銀合作的產物,它又以現代市場經濟手段搭建國企改革平臺。盡管渝富左右著巨大的現金流,但它從形式上看又是一個“小公司”。渝富公司成立時,重慶市國資委僅從其他國企劃了一部分股權,算得上“白手起家”。目前,渝富實際上只有16名員工,卻推動著巨額資本的流動。
黃奇帆說,渝富絕不能成為一個行政化工具,否則沒有生命力。渝富以市場化方法處置不良國有資產,沒有違反金融游戲規則,而且這樣的做法是國際慣例,在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如此處置不良資產是通行的做法。
渝富作為責任主體,自己融資,直接承擔了債權的收購與處置,實現了“財政不補貼、政府不干預、國企要滿意、渝富有盈利”的目標。同時渝富采取專業化運作方式,集中了十幾名財務金融管理方面的專業工作者,提高了工作效率。渝富成立前,重慶市有八大國有投資集團,主要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建設;渝富的出現,彌補了重慶投資集團缺乏金融資本運作能力的不足。
業內人士認為,渝富的經營方式和手段,要高于以前專為債轉股而成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工行重慶分行資產風險管理部總經理熊慶康說,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是中央企業,其思路與地方性資產管理公司不一樣。渝富由地方政府出資,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其債權變現率要比四大公司高得多。
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市分行行長吳德禮認為,渝富打包處置不良國有資產的效果好于以前的債轉股方式,好就好在渝富做到了債權、股權、行政管理權“三權合一”,這種模式值得推廣。
以前銀企債權債務官司打起來沒完沒了,現在渝富把銀行的債權拿過來,國企又是由政府管理的,政府是股東,在國資委領導下的渝富就集三權于一身,債權變現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并有權對企業進行重組。在市場經濟國家,企業重組購并是一種常態,但是我國國企購并重組沒有形成一個普遍的交易市場,從這種角度來看,渝富經營國有資本的做法也是一種嘗試。(作者:任衛東 王金濤 劉健,來源:《上海國資》)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