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原松華
2004年6月,世界自然基金會在瑞士格蘭德發布了《險境中的河流》,該報告是與世界資源研究所合作完成的。該報告分析了水壩對淡水生態系統的各種威脅以及對整個流域的影響,并發出警告,大量建壩正在威脅地球上一些最大最重要的河流,其中南美的拉普拉塔河和中東地區的底格拉斯河、幼發拉底河與中國的長江是最大受害者。
在人類的筑壩歷史上,大型水壩的建設常常被認為是人類意志力的驕傲和進步的象征,但隨著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誕生,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和反思大壩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一把雙刃劍
在過去,水壩被認為是解決洪水或者水災、灌溉或者航運、發電或者蓄水問題的萬靈藥;今天,人們逐漸認識到水庫中的水會從水庫的表面蒸發掉,或者由于藻類的過度生長而變成死水;由于壓力和老化混凝土會脆掉;那些水壩切斷了魚類的遷徙路線,造成了水庫的泥沙淤積,還需要花費大量資金來修復或重建。
1975年以前,大壩的建設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目前發達國家的水電開發率平均已經達到60%以上,其中美國水電資源已開發約82%,日本約84%,加拿大約65%,德國約73%,法國、挪威、瑞士也均在80%以上,有的國家甚至高達90%以上,水資源開發已接近飽和。據中國大壩委員會資料,至2003年底,中國在建的水電大壩(壩高大于等于30m)有164座,至于待建和規劃設計中的大水壩更是屈指難數了。
大壩建設之所以在20世紀后半葉經歷其黃金時代,首先是因為全球能源需求和城市用水的快速增長,隨著各國快速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任務,這都需要大量的能源和供水支持;在大壩的規劃中主要從經濟效益出發,基本不考慮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大壩被看作是解決能源供需矛盾和實現大面積農業灌溉的優先選擇。
隨著大壩運行時間的增加,大壩的負面影響日益凸現,人們逐漸認識到“水壩是一把雙刃劍——它帶來的益處常以付出高昂的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為代價。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面對巴克拉大壩時說:“這是多么壯觀、宏偉的工程啊!”然而4年后,這位印度巨型水壩之父意識到:“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正在遭受著畸形龐大之病的折磨,為表明我們能夠成就大事業而且擁有大事業和完成大任務的思想,根本就不是一種良好的世界觀”。
尼赫魯的憂慮在幾十年后成為困擾著人類的現實。
全球由于修建大壩已經造成5000萬~8000萬的移民。水壩至今尚未給人們帶來其倡導者所預言的利益;相反,50%以上水電站發電低于預期值,70%的項目未達到目標,幾乎一半項目灌溉不足。水壩增加了社區防洪的脆弱性。另外,水壩平均成本超支56%……修壩的負面影響已經超出人們想象。
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渭河流域發生了50多年來最為嚴重的洪災,數十人死亡,515萬人口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3億元。陜西省就此提出“小水釀大災”之說,矛頭直指三門峽。2004年兩會期間,陜西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分別聯名提出停止三門峽蓄水發電!案邏未髱臁钡娜T峽水利工程方案,當時并不是沒人提出異議,清華大學水利專家黃萬里和水電總局實習生溫善章就反對過。然而這種反對的聲音卻是那么地微弱。
40多年前水利專家黃萬里教授的“興建三門峽大壩必將造成水災搬家”一語成讖。著名水利專家張光斗先生在耄耋之年挺身而出坦言建三門峽水庫是個錯誤。水利部前部長、8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也同樣呼吁:三門峽水庫應該盡快停止蓄水和發電!
號稱“萬里黃河第一壩”的三門峽水庫,是建國后治黃規劃中確定的第一期重點項目。水庫建成運用后,雖然給黃河下游防洪安瀾和灌溉、發電等方面帶來了巨大效益,但在建造的當時由于沒有考慮排沙,泥沙淤積問題日益突顯。據水電部的歷史資料顯示,1960年工程蓄水,到1962年2月,水庫就淤積了15億噸泥沙;到1964年11月,總計淤50億噸。黃河回水大有逼近西安之勢。
由此可見,三門峽水庫排沙問題的嚴重性絕不是現在才發覺的。盡管后來一系列改良舉措經過專家的論證,理論上能使渭河的病情不致惡化。然而,由于水庫的先天設計缺陷,加之蓄水常年不按標準等利益驅動因素摻雜其中,致使渭河河床依然不斷抬升。2000年4月,在渭南召開的陜西省三門峽庫區防洪暨治理學術研討會上,81名專家學者針對庫區出現的惡化態勢,一致認為洪災威脅非常嚴峻,解決三門峽庫區問題是關乎陜西關中東部乃至陜西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十分緊迫的大事,必須引起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誰能料到,大自然的報復竟是如此無情和迅速。3年之后,無情洪災就洶洶而來。實踐證明,真理恰恰被當年的這些“反對派”掌握著。
在2004年冬季和2005年春季,荊州市長江干支流相繼發生荊江大堤文村夾、石首調關、松滋謝牟崗、抱雞畝閘等4處重點崩岸。來自湖北省沙市堤防部門的消息稱,如果算上一些小的險情,自2004年年9月以來,荊州市長江干支流堤防崩岸高達64處。荊江長江干支流發生崩岸和堤潰,主要原因是三峽大壩建成后,荊江上游由渾水下泄變成清水下泄,對堤防沖刷力度加大,在清水的下蝕和側蝕的雙重作用下,堤腳失穩堤岸崩塌。好在荊江堤岸崩塌發生在長江水流較小的枯水期,如果堤岸崩塌發生在洪水期,后果不堪設想。
阿斯旺大壩在上世紀70年代竣工,成為埃及的驕傲。這座水壩結束了尼羅河年年泛濫的歷史,生產了廉價的電力,還灌溉了農田。然而近年來人們發現,它也破壞了尼羅河流域的生態平衡,引發一系列災難:兩岸土壤鹽漬化,河口三角洲收縮,血吸蟲病流行等等。類似的弊端也出現在肯尼亞的姆韋亞水電站、中國臺灣的美濃水庫等很多地方。2003年底,在泰國召開的第二次世界反水壩大會終于對水壩利弊提出了全球性的質疑,人們發現水壩并非永久可用,其壽命僅為幾十到一百年。許多國家已陸續忍痛拆除大壩,拆壩及恢復江河生態的費用往往高于建壩,這樣水力發電的“可再生性”也就需重新評定。
根據《環球時報》報道,阿斯旺水壩弊端日益顯著,尼羅河三角洲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下沉,專家估計再過幾十年,埃及將損失15%耕地,1000萬人被迫離鄉。為應付大壩帶來的弊端,埃及被迫成立了“阿斯旺大壩副作用研究所”和一個部長委員會,計劃5年內投入22億美元保護河道環境。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追根溯源在于汲取教訓,與其在災害發生之后花錢救災善后,不如用于災害發生之前科學評估,讓三門峽的尷尬不再重演。意大利曾有一座為汲取工程失敗的教訓而建立的碑,即瓦依昂水壩。這座造型優美、總庫容為1.69億立方米的大壩1960年開始蓄水,但因為發生了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一次水庫滑坡災難,使它最終變成了一座262米高的紀念碑留給后人思索。
順應水性的成功之作
1997年12月17日,是美國歷史上值得記住的一天。北卡羅來納政府和電力公司共同舉行了慶祝Quaker Neck水壩拆除典禮。在這個事件的宣言上簽名的有來自全美各地大約200個團體的代表,其中包括像美國當時的內務部長Bruce Babbitt、北卡羅來納州環境與自然資源部長Wayne和卡羅來納能源公司首席執行官Bill Carvanaugh這樣的重要人物。觀察家對這一事件發表評論說:“一直看到的是大壩在不斷被修建,而從沒有看到過被拆除的慶典。”此舉意味著美國社會從傳統的利用河流走進了一個河流管理的新時代。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水壩最多的國家,目前除了怒江和雅魯藏布江,所有大小江河的干流或支流上都有密如蛛網的水壩,總數竟然超過萬座。水壩形式多樣,幾乎囊括人類歷史已有的類型。這些大壩一直成為矛盾的焦點:一方面,人口的極度膨脹和經濟欲望對水、電資源的無限渴求;另一方面,來自生態環境的反作用力也在“提前引爆”,報復人類。
按照國際公認的水資源開發程度40%為警戒線,我國水能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幾乎所有的江河都已完成水電梯級開發規劃。四川省,嘉陵江規劃了17級梯級開發;岷江上游干流規劃了7級開發,其支流馬邊河規劃9級開發;大渡河干流規劃17級開發;雅礱江干流規劃21級開發;在貴州,烏江干流規劃11級開發,其支流芙蓉江規劃10級開發;在云南,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分別規劃了12、14、13級梯級開發……
自然流淌的河流被扼住了咽喉,曲線優美的身體上出現了塊塊臃腫。為什么古人順勢引水的成功經驗沒有被后人推行?
譽為經典的大運河、都江堰、靈渠等,全世界的人們包括水利專家們無不承認它們是人類智慧的杰作和結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將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時評價道:“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設計最科學、保存最完整、至今發揮作用最好、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態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建在岷江干流出山口與成都沖積扇平原頂端的交接處,為全灌區的制高點。都江堰巧妙地利用這一天然地勢,從渠首直至千支萬派的渠水末梢,沒有一壩一閘,所有水量都是自流到位,正可謂“水到渠成”。人順水勢,水合人愿,水流順勢而下,自由奔放舒展,縱橫整個古灌區。這正是浸潤天府之國兩千多年的無壩引水。
四川有句諺語:“先有都江堰,后有天府之國”。正因為“無壩”,都江堰才長盛不衰,成為世界上運行時間最長久的大型水利工程。李冰設計的都江堰最關鍵的是順從水性、順水勢、合水脈。漢代蜀學的集大成者楊雄說:“水順則無敗,無敗故可久也!北徽J為是“請神容易送神難”的現代鋼筋混凝土大壩,其壽命卻至多只有100至200年。
梯級水壩阻斷大量珍稀魚類和水生生物的生活走廊,會造成流域和環境生態系統的破壞,河流中的珍貴、稀有魚類的棲息環境改變、回游和產卵通道被截斷,使魚類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導致物種的滅絕。而流動水體變成靜止水體,使淡水被大量蒸發,水體中的鹽分成倍上升,下游河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鹽堿化,濕地和河口三角洲消失等等。同時,為發電需要,每天大壩放水多次,造成水位反復變化,水溫急劇升降,會對下游水生生物造成很大的影響和損害,而建設在地震、泥石流、山洪等高發區的水庫,則可能由于垮壩,對下游居民和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世界水壩委員會主席在一篇報告中指出了水壩功能的虛妄性。他說,全世界已花費了兩萬億美元建造了4.5萬座大壩。這些水庫散布在全球61%的河流上。百年以來,地球上幾乎每天出現一座大壩。但是幾乎所有的水壩計劃書都高估了水庫的使用壽命及工程效益。事實上,大部分水壩都不能達到其預期目的。
世界水壩委員會在耗資上千萬美元、歷時兩年、經最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之后,形成了長達400頁的報告《水壩與發展—新的決策框架》中,提出了對全球水壩全面、系統的認識:水壩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人類從水壩獲取的這些利益而付出了不可接受的、且通常是不必要的代價,尤其是移民、下游的社區居民、納稅人和自然環境付出的社會和環境方面的代價”。
生態思想撞擊發展愿望
為什么當年水利水電界的專家中只有黃萬里看出了三門峽大壩泥沙淤積將威脅渭河與西安?結論是,是黃萬里的詩歌幫助了他,那些專家們只有技術一只眼,而黃萬里還有另一只眼是他的人文情懷:詩歌。詩歌的核心是情感,可以說是情感使黃萬里成為反對三門峽大壩第一人。黃萬里學的先是橋梁工程,后是水利工程,本應該更多地以技術的眼光看世界,像一些水電專家,一條江河在他們眼里,處處是大壩,看到的盡是壩址。他之所以反對三門峽大壩,是因為他看到了淹沒的土地、遷移的幾十萬百姓。魯迅說過:有了科學技術,但丟失了人文精神,在人和物的關系上,就會是物欲橫流,造成人的精神貧困。
著名社會學家周孝正則認為,現在學水利的如果沒有學過人文或者人文學得不好,他們主持修大壩必出現問題。與其說迷信科學,不如說迷信技術,與其說迷信技術,不如說迷信利用某一種技術生產的一種產品,這種產品經過包裝、利潤,就變成一種商品,相信科學就變成相信商品,商品里還包含著狡詐的商人利益在里面。在周孝正看來,解決中國水的問題不是工程水利的問題,也不是資源水利的問題,而是社會水利的問題,是當今中國的社會問題。說到底是需要積極的、穩妥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而絕不是一個技術問題。
周孝正說,具體到黃河三門峽的水壩,我認為確實是需要拆掉的,它象征中國從此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象征先進水文化的前進方向,象征著知恥近乎勇。怎樣讓決策更科學,怎樣建立一個容納多種意見甚至是反對意見的科學論證制度,怎樣崇尚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及戰略觀念,希望三門峽水庫能給我們留下活生生的鏡鑒。
水壩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任何一個水壩項目應該以實現長遠的、根本的、可持續的人類綜合福利為目的,都要做經濟上的有效性、社會上的公平公正性和環境上的可持續性的統一。因此,世界水壩委員會提出了一個以“公平、可持續、效率、參與式的決策和責任追究5個價值觀為基礎的新的決策框架。這5個價值觀貫穿于整個報告,它們是符合聯合國人權宣言所闡述的準則的國際框架。
是什么使美國這個曾經領導了半個多世紀的世界建壩高潮的國家今天又成為“恢復河流的先鋒”?“恢復河流”包含了觀念和利益的沖突、政治上的進步、合作和妥協。
寬容和保留反對的意見對這個社會是一筆財產。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家錚曾評價對三峽持有異議的人:“那些反對大壩建設的人,實際上也對大壩的建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美國工程學博士艾中表示,越來越多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告訴我們,工程實踐不但應在一些經濟條件的邊界內進行,還應在環境與生態這些社會條件的邊界內進行,這樣才能實現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模式。來自專家和民眾的“呼聲”顯然對怒江項目的決策產生了影響。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1903年在約翰·繆爾陪同下游歷了優勝美地地區后,意味深長地說:“我們建設自己的國家,不是為了一時,而是為了長遠。”羅斯?偨y在國會咨文中強調,“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如果浪費、破壞資源,濫用、耗盡地力,不能妥善利用增加其效用。那么,本來可以留給子孫后代的更大的發展和繁榮便會枯竭”。
經濟利益集團的力量在20世紀的美國不可謂不強大,如同在當今中國同樣強大的某些強勢利益集團一樣,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個基本規律,即任何一個集體的利益必須服從于國家的整體利益,它無法超越國家和民族利益,它必將止步于更為強大的政治權力與法律。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努力把握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與平衡,并逐步摒棄單純以經濟收入或經濟增長來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觀點。在6月14日召開的第二次中歐環境政策部長級對話會議上,國家環?偩志珠L解振華與歐盟環境委員迪馬斯的交流中表示,中國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廢物管理、可持續生產與消費、環境執法建設等多個領域繼續和歐盟加強合作。參與是融入世界的前提,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河流保護與環境、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必將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