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廣深之爭無贏家 珠三角雙龍頭尋找最后的歸屬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0日 13:33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劉鄧 特約記者 丁昌 深圳報道

  相距125公里,車程一個半小時,廣州和深圳兩大城市經濟體在這條廣深線的兩端爭奪龍頭大哥的近距離戰爭持續了十年以上。

  現在,這兩個城市仍在尋找他們位置的最后歸屬,這是一場關乎整個珠三角未來興衰
的歷程。

  最新的戰爭

  在今年年初的廣東省兩會期間,有廣州代表提出將深交所遷入廣州的提案引起強烈爭論。盡管關于交易所選址問題甚至不是廣東省所能決定,但提案卻透露出兩個城市之間競爭的白熱化。要知道,證券交易所是深圳建立區域金融中心最具價值甚至是惟一有價值的籌碼,也是當年國家為了建立試驗區給予深圳特區而今惟一保留下來的特殊待遇遺產。

  與此同時,廣州市參考深圳的“金融18條”相關內容通過了《關于大力發展廣州金融業的意見》,被稱為“廣州10條”。有關官員透露,對于設立總部的保險公司,廣州給予的獎勵金額“肯定要比深圳高”,深圳給予的獎金是每家500萬元。

  去年初深圳兩會時,當地政府提出適度重型化的產業發展目標,發展包括汽車制造業在內的所謂重化產業,公開與廣州展開了汽車項目的爭奪。去年不斷傳出的法國雷諾汽車可能落戶廣州或深圳的新聞就是這場爭奪的表現。不過隨后不久,深圳就在這場爭奪中出局,但隨后廣州的對手中又冒出一個武漢,目前廣州和武漢的角力仍未分勝負。

  深圳最終仍然爭得一個哈飛汽車項目,加上本地企業比亞迪汽車項目,深圳的適度重型化似乎開花結果。深圳從寶安和龍崗兩區所余不多的寶貴土地中批出兩塊龐大建設用地給這兩家企業。不過,至到今天,兩個宣布落戶深圳的汽車項目仍未走出圖紙。而與深圳差不多同時宣布的廣州豐田佳美項目建設已接近尾聲。

  然而廣州建設金融中心的目標仍很堅定。盡管與深圳相比,廣州的優勢也非常有限。截至2004年末,深圳全市擁有包括銀行、證券和保險等在內的國內外金融機構140多家。證券公司19家,證券機構總數列全國第一;15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規模達1628億元,占全國46%;創業投資公司187家,實收創業投資資本總額125億元,機構數量和資本規模約占全國的1/3。而廣州只是在銀行本外幣存貸款余額上與深圳數據接近。 

  在誰將成為華南物流中心的爭奪中,深圳和廣州的競爭更為慘烈。在深圳已建成年處理超過1300萬標準箱和1.35億噸貨物的港口群之時,今年4月份,廣州和中國海運集團合資啟動了南沙港二期建設工程,去年建成的一期工程,目前單月吞吐量已達8萬標箱。

  在機場方面,投資200億人民幣的廣州新白云機場已被明確定位于華南樞紐機場,其設計目標是年吞吐量2500萬人次,而作為全國惟一能進行多式聯運、可采取過境運輸方式,2004年客貨運量分別達1425萬人次和49.6萬噸的深圳機場,也只能與年吞吐量只有31萬人次、貨運量只有5000噸的珠海機場一起定位于干線機楊。

  規劃的變遷

  廣東省珠江東西兩岸分布了七個城市,占地4.17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占全國1/10。在2002年啟動的以實現現代化為訴求的新一輪珠三角區域規劃中,深圳上升為和廣州并列的中心之一,珠三角定位廣深為發展中軸。

  但是廣東省發改委有關官員承認,珠三角在高速發展初期,各個城市之間經濟競爭的現實要求遠大于合作的動機,合作的內在經濟動力不足,珠三角中心城市產業帶動力不強也是事實。

  2003年,整合珠三角的呼聲達到高潮。廣東省主要領導一再強調,珠三角現在遇到的問題,不是一個鎮、也不是一個市的問題,而是整個珠江三角洲城鎮群怎樣整合與提升的問題,只有明確每個城市的不同功能定位。

  此次規劃涉及了6個專題,其中《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最為受人注目。珠三角“龍頭”之爭,在新規劃中似乎得到了明確,建設廣佛、深港、珠澳三大都市圈。找回感覺的廣州開始確立在珠三角乃至整個華南地區的樞紐地位。而在珠三角的東岸,作為中心城市的深圳,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的看法在當下很有代表性:這種挑戰隨著深圳長期依賴的政策優勢的消失而逐步增強。

  廣東省發改委有關官員表示:“珠三角城市集群中,廣州、深圳的地位最為突出,盡管主中心有兩個,但職能各有不同,是錯位發展。”

  他認為,以廣州為主體的廣佛都市圈核心功能區,是未來珠三角最重要的區域中心,是未來大珠三角區域中與深港都會區發揮同樣輻射帶動作用的區域中心,也是華南的中心城市;深圳在珠三角區域的作用則主要是外向型、國際化的區域中心和最重要的對外門戶城市。

  但民間看法并非如此。深圳一位學者認為,由于有廣東省的支持,廣州市與深圳的競爭中一直保持強勢而分毫不讓。深圳市一直想同廣州展開錯位競爭不過是一廂情愿的想法,根本無法實現。

  深圳的出路在于和香港融合已經成為此間官員和學者的共識。一個說法是:“深圳和香港經濟一體化最有本錢。”由于香港高端服務業向內地轉移要有一個過渡,深圳可以承擔起這一過渡職能。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珠三角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