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和諧池州:民間幸福感的現實樣本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8日 17:54 《小康》雜志

  一名生活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居民的幸福感,可能會比來自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要高。此次本刊在池州所進行的民間感受度調查中的最大收獲。

  本刊調研組 文

  事實上,來自池州的民間感受度調查顯示,盡管池州的各項經濟指標在安徽乃至全國
根本算不上引人注目,但受調查的池州居民卻表現出相當大程度的知足,整體的主觀滿意度比較高。

  本次小樣本調查,本刊共在池州中心城區和農村各隨機抽取150名居民,其中男、女比例分別占58%和42%,年齡段主要集中在25歲至40歲之間,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居多。本次調查共涉及池州居民在飲食、居住、生態、生命、教育、消費、平安、信用、公共服務、快樂等10個方面的主觀感受度。

  根據對這300名受訪者的加權處理,我們的初步結論是,池州居民在生態、平安、快樂這三方面的滿意度相對較高,而在居住、消費、教育這三方面的滿意度較低,值得引起池州市政府的關注。

  生態、平安、快樂得分最高

  在對300名受訪者的調查中,滿意程度最高的前三位排名依次是:生態、平安、快樂,得分分別為0.9478、0.9001和0.8879,屬于高滿意度指標。

  池州向來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轄區內的各種自然資源基本都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而近幾年,池州更是把中心城區的人居環境建設提上日程,對城區環境進行重點整治,都取得一些成就,其效果從受訪者的主觀滿意度那里得到了印證。

  而在平安方面,池州的治安環境也令受訪者感到放心,有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池州是比較安全的。

  在對快樂指標的考察中,本刊發現受訪者普遍表現出一種知足者常樂的心態,這與池州當地“小富即安”的傳統思想是分不開的。池州自古以來就是物質充裕,人民衣食無憂,安居樂業,滿足于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從而,受訪者在快樂方面給出了高分,而且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打分更高。

  盡管這能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池州人在精神層面上的富足,但也反映出池州在下一輪經濟發展中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如何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進一步實現思想解放,鼓勵自主創業和創新?

  相比之下,池州的飲食、生命、信用、公共服務這四方面的得分相對比較平均,在0.7000上下浮動,也反映出池州政府在以上幾方面所留有的空間,還可以有所作為。

  居住、消費、教育需改進

  近兩年,池州的房價快速飆升,從最初的每平方米700元,上漲到如今的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漲幅近三倍。

  池州的房產市場是否健康發展?池州是否在鬧“房荒”?池州市政府如何采取措施降低房價,讓普通百姓能夠消費和承擔?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池州百姓。

  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池州的居住問題最為憂慮,得分僅為0.4466,有88%的人認為房價上漲太快,并對此表示不滿,其中城市居民低滿意度的比率遠遠超過農村居民。

  與池州居民收入水平相對不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池州的物價水平卻比較高,這一點直接反映在受訪者對池州消費的打分上,為0.5327。

  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者對池州的消費狀況不滿,最主要的是認為“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距離較大”。

  而對于池州在教育方面所得的低分0.5581,也并沒有出人意料。據分析,一方面這與池州高等院校的匱乏有關,同時也與城區和農村教育水平的差距密切相關。

  由此可見,池州市政府在新一年的工作中,應加大對居住、消費、教育這三方面的傾斜,比如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為低收入者提供經濟適用房,增加城鎮和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和加快城市化水平,降低物價,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城鎮教師和農村教育的不平等待遇等等。

  受訪者關心議題排名

  關心議題關心指數

  房價暴漲 88%

  增加可支配收入 72%

  降低物價水平 69%

  提高服務意識和水平 66%

  優化教育環境 57%

  改善交通出行條件 54%

  提高就業率 50%

  和諧池州:生態古城的崛起夢想

  “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旅游興市”,這是一個被喚醒后的池州的光榮與夢想。然而,在激烈競爭的殘酷現實下,池州人恐怕更應該將“慢進則退”的思想融入城市發展的血液中去,讓世人看到他們更多的激情和執著。>本刊調研組 文

  蘇醒的池州

  池州人在介紹自己家鄉時,總不忘捎帶一句:“九華山就在我們池州。”

  依靠九華山提升自我推廣的效度和關注度,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池州人的迂回策略,也是整個池州用以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一招。

  2004年,池州經濟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全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以上,經濟發展速度連續2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幅比上年提高8.2個百分點;全部工業預計實現增長20%。

  而這些看似驕人的數據,從某種意義上說,仍然沒有一座九華山來得有力,更多的人是通過九華山才知道池州,而很少感受到池州本身所散發的魅力。

  池州,公元621年唐高祖時開府建制,距今已將近有1400年歷史。自古以來,池州就以九華山佛教文化、貴池古儺文化和杏花村詩歌文化為特色,享有“千載詩人地”之美譽。從地理位置看,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臨長江,南接黃山,夾在銅陵和安慶中間,頗具地利。

  國家“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也給池州人帶來了“天時”,加上池州自身的“人和”,使其逐漸發展為安徽長江沿岸的一顆經濟明珠,一些媒體甚至用“激情飛揚”、“魅力四射”這樣的詞來形容這個年輕的城市。

  自打14歲起就到上海闖蕩、如今已是事業小成的池州商人吳文立說:“池州這兩年真是一年一個樣,發展態勢很好。”于是,吳在自己老家買了地,打算蓋別墅、搞房產,為家鄉建設做點貢獻。

  然而,池州的政府部門卻保持著冷靜的頭腦,并以一種強烈的危機意識提醒著自己。正如池州市委書記何閩旭所言,“池州縱向看,有發展,也有變化;但橫向相比,池州的總量小、實力弱的基本狀況沒有改變,與兄弟市尚有較大差距。”

  事實上,池州雖然歷史古老,但在近代兩撤三建,留下了相對落后的城市經濟,薄弱的基礎設施和保守的區域觀念,對池州來說,目前取得的一切,只是蘇醒后的剛剛起步。

  特別是在經濟要素流動更加趨向實力較強地區的形勢面前,“池州這個欠發達地區將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更大的壓力。”何閩旭坦言。

  兩個造城運動

  伴隨池州的崛起,其實是兩個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其中一個局限在城市建設、舊城改造等領域,沖擊著人們的視覺和感官。但隨著時日的推進,其意義與內涵波及人們的精神與觀念,形成第二個造城運動,在池州人內心深處所引起的激蕩,一直延續至今。

  何閩旭認為,一個城市的發展速度,取決于其開放的程度,“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不求所在,只求所得;不求所得,只求所用”。于是,從1999年開始,池州市政府便有計劃地推出舊城改造項目,使其成為對外招商的重要砝碼。

  在池州搞房地產開發的天都清華房產老總章建斌記得,當時的“土地新政”將池州的國有土地掛牌招拍出讓,使土地資源利用變得規范化、法制化,改變以往暗箱操作的局面。此外,池州還從原先單純的房地產開發向多領域發展,注重基礎設施的完善,并不斷發展商業網點,增加城市綠化。

  在處理舊城改造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這對矛盾上,池州努力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杏花村”復建工程,同時還把舊城改造與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吸引外來投資者參與池州舊城開發改造。據統計,近幾年來池州全市每年投資規模均超過20億元,其城市面貌和人居環境也得到大大改善。

  隸屬于安徽省政府的《安徽省情》雜志社主任談斌說,何閩旭的到來為池州發展帶來了第一股動力。民間的一種說法是,外來投資中的大部分都是何書記從浙江引來的。

  一名熟知池州的專家認為,制約池州發展的關鍵,更在于池州人是否能擺脫原有觀念的束縛,實現思想的解放,而改變人的觀念往往是最困難的。何閩旭本人也承認,池州與其他城市最大的差距就在于理念,“就像是面對一堵無形的墻”。

  然而,這正是第二個造城運動的要義所在,打開城門,打開山門,更重要的是打開腦門。于是,池州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百姓創業來沖擊“小富即安”,以引進國內國外投資商來應對排外心理,等等。

  兩張城市名片

  如果要問池州有什么和諧?那么,其生態環境的優越,人與自然的和諧將是池州魅力的最好詮釋,這點也是大多數池州人所津津樂道的。

  作為全國唯一的地區級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池州最大的特色是生態和旅游。

  據介紹,池州境內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環境豐富,工業污染極少,處處山清水秀,林木郁郁蔥蔥,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如國際性佛教道場九華山,被譽為“中國鶴湖”的升金湖,有保持原始歲月的牯牛降。山、水、洞俱全,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佛教文化融為一體,氣候資源、農副產品資源、礦產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

  池州的選擇必將是依托生態資源,使其成為經濟增長點。但池州人心里很明白,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揚棄,“先污染,后治理”的悖論必須杜絕。池州作為典型的后發型城市,又是以生態資源為特色,其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必須小心拿捏。

  從而,池州政府上上下下一致明確,要從發展生態經濟入手,努力探索一條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同時富有區域特色的發展道路,把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市場優勢,池州市環境保護管理局局長張友伯認為,再好的旅游資源,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與之相輔相成,恐怕也難成氣候。這點也得到池州旅游局管理規范科科長彭潤生的認同,他說,旅游和環境保護,兩者缺一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池州已自覺將生態經濟工作成效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將任務細化,層層分解到各縣、區、處、市直有關部門和各鄉、鎮,從上到下建立目標責任制,明確職責,責任到人,統一考核。這點獲得張友伯的證實。

  池州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僅僅局限在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上,除了將生態旅游作為池州發展的支柱產業外,還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一手抓自然生態保護和農村環境建設,另一手抓建設以沼氣為紐帶的物質循環利用能源工程,同時,還把實施工業化同保護、優化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把新技術裝備和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有機結合起來。

  一個形象的例子是,海螺水泥廠是當地的一家大型企業,因為重視環保,企業辦公室大樓前的草坪上能看到松鼠。

  此外,池州在環境保護上尤其注重對源頭的控制,也加強對各類項目的審批,一方面做到以新帶老,提高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上大關小,對礦場實行規模經營。“只要在市里的重要會議上,書記市長都是言必稱環保,要上什么項目,從來不打招呼,首先都會征求環保部門的意見。”張友伯說。

  一桿百姓秤

  何閩旭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池州今后的目標是什么,就是要讓池州的老百姓有幸福感!”

  2003年,池州設立“市長接待日”,市長謝德新親自上陣接待上訪者,幫助解決百姓疾苦。同年底,池州成立由社會各階層組成的“信訪案件評議聽證團”,專門解決信訪工作中難以落實的問題;對于需要進入法律程序的信訪案件,池州還成立了市仲裁委員會,同時向群眾允諾,在必須打官司解決問題時,提供法律援助。最近,又開通了“12345”市長熱線電話;與此同時,池州媒體的“群眾熱線”也為該市的信訪工作推波助瀾。

  而為了讓市區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戶花小錢住好房子,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理想,池州市政府在財政資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2004年仍投資2500萬元啟動廉租房建設工程,建成了5萬平方米、500套廉租住房。房屋建好后,還為小區內免費配置了物業管理人員和保潔員。

  去年,池州市政府還決定:從池州的財政資金中,每年拿出500萬元,分別設立“大病醫療救助資金”、“勞動職業技術培訓基金”和“家庭特別貧困大學生救助基金”,為百姓雪中送炭。此外,政府還安排100萬勞動者職業技術培訓基金,多次免費舉辦就業培訓班,2004年全年培訓下崗職工9244人,對于下崗的“4050”人員,池州市還采取就業援助行動,甚至由政府出資買崗位,向失業人員贈送。

  為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池州環保局還嚴格控制居民樓門面房建設,要求生活區和服務功能區合理布局,審批三產服務業項目時嚴格把關,禁止在城區從事污染擾民的加工業、新上燃煤鍋爐和開水爐,否決選址不當的餐飲業項目,控制居民區的噪聲和油煙污染。

  同時,池州市衛生局也在市民“少生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能看好病”上狠下功夫。該局局長汪澤中表示,為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務,池州衛生部門加強了疾病控制、兒童計劃免疫、農村醫療體系建設、藥品集中招標、提高醫療質量等一系列措施。

  應該說,池州官場的這種為民意識和市委書記、市長推崇的親民政策緊密相連,不管池州的中下層官員是迫于上級的壓力也好,或者真是源自內心的貼近百姓,至少這種依靠行政強力推行的“以人為本”策略,給池州帶來了全新的氣象。

  破冰之后

  從最初經濟發展的保守閉塞、坐井觀天,到如今的開發開放意識的初步建立,池州正在歷經一個層層破冰的過程。關鍵的問題還在于,池州的下一步應該如何走?

  對于池州的城市定位,目前一個清晰的表述是,“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旅游興市”。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池州在安徽打造“馬蕪銅”區域經濟圈的背景下,應該怎樣定義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今年起,池州開始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但旅游接待能力與旅游需求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整個城市的服務意識也有所欠缺。一方面,部分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服務功能不全,無法滿足旅客需求;另一方面,星級賓館數量也偏低,床位較少,中低檔賓館服務質量跟不上,旺季時床位嚴重緊張。此外,旅游行政管理人員偏少,工作經費不足,也制約著池州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人才匱乏也被認為是池州發展的最大的瓶頸。僅以旅游人才為例,池州目前的從業人員中具有大專學歷以上的不到10%,高中以上學歷的不到30%,且大多數旅游管理人員缺乏系統培訓和學習,經營理念落后,管理粗放。而在物業管理、商業、服務業等諸多領域的人才空白,更令池州的城市管理者們困擾不已。

  有專家分析指出,池州目前的癥結還在于資源沒有達到優化配置;充足的人力資源沒有有效利用,同時人力資源的質量也普遍處于低水平;社會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還遠落后于經濟發展的需要;產業結構上,從企業到社會都存在巨大的調整和創新空間。

  “硬件”不夠“硬”,“軟件”不夠“軟”。制約池州發展的因素仍然存在,經濟發展與部門利益之間的沖突依然突出,守舊與改革力量的交鋒依然激烈。

  不管怎樣,池州這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正慢慢散發著其特有的魅力,并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表達著自身的崛起夢想。需要激情與執著?需要幾年乃至幾十年?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一切疑問有待時間來解答。-

  池州市委書記何閩旭訪談:

  池州崛起,關鍵在觀念革新>本刊記者 張輝 實習記者 洪芬 報道

  1999年1月,山東人何閩旭從浙江麗水調至池州當市委書記。到今年6月底,何閩旭已是6年主政池州,他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 2005年6月15日,本刊對池州市委書記何閩旭進行了專訪。

  《小康》:在從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麗水)到欠發達地區(池州)的轉換中,您當時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如何看待兩者之間的差距?

  何閩旭:當時最大的感受就覺得這是個全新的挑戰,也不知道池州在什么地方,隱隱約約知道是安徽一個靠長江的地方,后來在網上一查,原來那里有九華山。既然組織定了來這里,就別無選擇了。你不去也得去,去也得去,不如高高興興地去;不干也得干,干也得干,不如好好地干。

  物資方面是有差距,但這個差距是可以克服的,而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觀念上的問題。市場經濟的東西在浙江已經是常識了,全民都普及的,在這里卻是全新的東西。

  《小康》:曾經在一段時間內,池州在支柱產業和優先發展產業的選擇中舉棋不定,主要集中在工業、生態農業、旅游業,目前池州對上述產業是如何定位和排序的?

  何閩旭:池州真正的發展定位是在2001年之后。從傳統來講,池州地區80%人口都是農民,農業占大塊,國家的工業投資比較少,工業沒有基礎。但生態環境非常好,70%是山區,14%-15%是丘陵,剩下的都是圍墾。但是,良好的生態資源如果不跟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是沒意義的,你總不至于天天喝西北風,看風景奔小康。

  20世紀90年代初,池州提出“青山青水為本,走綠色道路”的方針。建市之后,我們對池州的定位是“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旅游興市”,希望給池州發展明確方向。

  《小康》:池州大打生態牌,并以此作為吸引投資和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砝碼,如何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這對矛盾?

  何閩旭:按經濟規律辦事,不搞長官命令,不能先發展后治理。另外,優質資源要配優秀企業,比如海螺水泥廠。現代工業的發展也要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

  《小康》:最近一段時間池州房價上漲過快引起民眾的普遍關注,甚至有種說法認為池州在“鬧房荒”?請問池州目前的房產市場現狀如何?是否與百姓的承受能力相匹配?政府有何措施控制房價的過快上漲?

  何閩旭:池州的房地產市場不是個成熟的市場,城市的發育還不成熟,池州在招商引資之后,最先啟動的是房地產市場,開發的房子包括物業都需要成本,如果用以前公房的承受能力來看待現在的房地產市場,肯定有落差的。

  老百姓的經濟適用房價格是不高的。現在政府正拿出一塊地,建一百套廉價房,解決百姓的住房問題。而池州的高檔樓房要適當降溫,要留更多的土地建經濟適用房,在這里,政府能做的就是引導,發布供需信息。

  《小康》:有民間反映居民收入水平與合肥、蕪湖、銅陵等地相比不高,但物價水平卻很高,池州也提出“富民強市”的目標,并將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作為所有工作的最終目的,請問池州在提高居民收入,降低物價方面有什么具體的措施?

  何閩旭:我們的整個收入水平不高,物價比較高,為什么?拿菜籃子為例,我們沒有基地化生產,現在我們在搞了,拿出一萬畝地,希望通過基地化的生產來控制降低物價。這也恰恰反映了我們城市化的水平太低,流通業的滯后。但這是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

  《小康》: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池州新一輪的發展關鍵在于,如何走出傳統文化對池州的束縛?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譬如克服原有的“小富即安”的農耕思想觀念。

  何閩旭:池州各種封閉思想歸納起來有這幾種:第一種是小富即安,我們就要在實踐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再通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情況來檢驗成果;第二種就是排外心理,我們的對策就是把先進的東西引進來,把每個人的關系都調動起來,親戚也好,朋友也好,哪怕是給點信息也可以的,而且我給每個部門招商經費作為獎勵。現在,池州成了全國外來投資最多的地區之一。

  《小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池州的發展,相信外來人口將會增多,如何提高池州的承受能力?

  何閩旭:隨著城市的擴張,增加城市的人口是必然的。城市人口如何聚居,這是有規律的。首先是產業聚居,現在要把幾個開發區圍繞著城市打造起來,只有產業聚居才能帶來產業化,這樣進來的人的素質就不一樣了,而且還解決了就業帶來的落戶問題。

  《小康》:在安徽“馬蕪銅”區域經濟圈的發展中,池州扮演怎樣的角色?應該怎樣趨利弊害,既對接經濟圈輻射,又能夠減少回波效應帶來的不利影響?

  何閩旭:沿江城市群中,池州是最弱的。沿江要發展,池州要先行。在區域經濟里,“馬蕪銅”經濟是不成立的,在學術上是錯誤的。在沿江城市群經濟帶中,池州要快速發展,這樣才有跟別人對話的機會。池州的優勢有兩點,要發展生態和旅游的優勢。你們搞“馬蕪銅”,我也可以搞“安池銅”。我們的作用是要把追兵攔住,讓主力快速發展。

  《小康》:對自己這幾年來在池州工作的評價,給池州帶來什么,還留有哪些遺憾?

  何閩旭:主要是帶來了信心和理念,不一定是我的理念有多少新的,但我在浙江工作過,多多少少有點用,思想一變,天地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用八個字來形容自己:“盡心盡力,無怨無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