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顏劍 報道
“煙囪不冒煙,誰也不湊邊,煙囪一冒煙,要錢的圍一圈,給錢嘛(方言:“啥”的意思)也好,不給這就惱,一惱嘛法都使。”山東某縣一位領導,曾經如是描述一些單位和人員對待外來投資企業的表現。
這并不是飯桌酒后的什么俏皮話。在很多時候,不少地方,上述情形并不令人感到陌生。表面上,他們也大張旗鼓地招商引資,拍著胸脯承諾:“只要來投資,什么都沒問題。”背地里,卻對投資者巧立名目、巧取豪奪、極端的乃至將此前千辛萬苦引來的資金沒收為己有。
種種怪狀,絕非偶然,也非某地個案。據說,在某省,這已是一些地方政府公開的做法,當地將之稱為“關門割草”。而在其他一些地方,則稱為“關門打狗”。
一個寧波商人的遭遇
張富遠(化名)對記者談起他在某省投資之事,一臉苦笑:“做生意這么多年,我覺得自己已經夠小心的了,但沒想到還會莫名其妙地掉入人家的陷阱。人家宰我的時候,一點理由都不講。”
張富遠是寧波人,經過多年苦心經營,積攢了不少財富。為了更好地拓展業務,張開始尋求在浙江省外投資。一番考察之后,他選擇了某省作為事業發展新的基地。一開始,他受到了當地政府的熱情款待,一切都很順利。張富遠心想,這次選擇的地方真是不錯。
工廠開始運轉了起來。到了年底,有過多次交往的該市市長前來拜訪。市長開門見山地跟他說:“今年我市的財政問題比較困難,在工資發放上比較緊張,再說馬上就要過年了,你能不能支持一下我的工作,明年的時候,我給你在稅費上給予等額的減免。”
聽到此話,張富遠沒有表示異議。“我馬上同意借給市里200萬。市長都這么說了,我相信他不會騙我。”
然而,到了第二年的夏季,張富遠還沒見到市里有所表示,兌現之前的承諾。他只有去找給予過他承諾的人了。
“我有說過那樣的話嗎?”市長的一句話,仿佛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張富遠頓時無語。他知道,這個事情已經沒法跟市長進行爭辯,當初借款之時,他根本就沒想到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更無從談起要簽訂合同了。“我只有自認倒霉了,這真的讓我寒透了心。”
時隔兩年多后,張富遠談起往事,仍然憤憤不平:“如果說我的企業,因為我經營問題發生了虧損或者倒閉,這只能怪自己。但要我吃這種不明不白的虧,我心有不甘啊。”
從此,張富遠再不敢輕易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進行投資。在他看來,雖然寧波的商務成本很高,可是他對于盈虧至少還有底,而在那些投資環境不佳的地方來說,企業的盈虧卻不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
投資者的顧慮
張富遠的案例并不是唯一的,投資者們在這方面的顧慮非常普遍。可以說,大部分地方政府都了解到投資者的這種顧慮,他們在宣傳招商政策之時,都重點告知了嚴厲打擊敲詐勒索、吃拿卡要投資商的行為。
但承諾過后,是否就會兌現呢?這也許只有那些已經投了資、設了廠的投資商才有切身的體會。
“三天兩頭來查賬,來檢查,然后又是要求請客吃飯。挖空心思在你的身上找問題,總是這樣折騰,誰還敢去投資?”溫州人唐先生如是說。唐在某省會城市投資專門做產品外包裝的生意。
“不是怕查賬,關鍵問題在于都要有一個度。并且,不能隨便影響企業的經營。但這對我們來說的確很困難。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首先打交道的就是政府。如果政府不能支持工作,那企業怎么生存?”
唐先生表示,他不指望投資所在地的政府能開出多少優惠的條件,或者多熱情的款待,只是希望外部環境能按照公開的游戲規則來做事。他也不指望政府提供多么好的服務,只是希望企業是在一個誠實守信的環境中發展。
“說實在的,要想達到這種目標很困難。政策都是由人來執行的。再說了,經過了那么多的上下級關系,那么多人來運作管理后,誰能保證上面的政策一定就能得到下面完完整整地執行?”唐說。
有投資商甚至表示,他到某地考察項目之時,如果發現對方政府領導對于提出的問題都拍著胸脯說:“沒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一般不敢在此地進行投資。凡是隨便許下諾言的,一般都很難兌現。
據某省一個企業家聯合會提供的調查報告顯示:在隨機調查的60件企業投訴案中,涉及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達33起,其中屬于政府部門契約、信用觀念不強和承諾不能兌現的達20起,占這類投訴的60%。
“關門割草”的行為邏輯
隨手翻開任何一個地方的招商引資手冊,我們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表述:投資者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
投資者的企業不可隨便參觀、檢查、采訪;投資者如出現交通違規行為只教育不處罰;投資者在投資一定額度之上時,可以當選為該級地方人大代表、并優先推薦為上級人大代表,成為政協委員更是不在話下。這些都是許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開門見山打出來的優惠牌。
“誰敢跟招商引資企業過不去,就是跟××人民過不去。” 類似的一個版本是:“誰侵犯投資者,誰就是人民的罪人。”頗有霸氣的標語似乎離時代已經很遙遠,在一些地方卻可以見到。
標語是個信號,標語制作者把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決心表露無遺。到這樣的地方來投資應該是不錯的選擇。無論如何,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能自始至終,對投資者而言,的確是件幸事。然而,上述種種“高人一等”的權利并非唾手可得。
一些地方官員為何如此“積極” 地進行招商引資?某市組織部編發的《招商必讀》開篇第一句話,直白地道出了其中的緣由:“發展經濟是第一要務,招商引資是第一政績。”
由政府部門來做招商引資工作本身是否恰當,可以爭論,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政績考慮加強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做法,則多少使得這項工作有些本末倒置。
資金進來了,項目落成了,政績上去了,一部分人就需要開始考慮本部門、甚至個人的一些利益了。可是從官員任期來看,想要等到企業成長壯大后,才去反哺本部門或者個人,不確定性因素實在太多,還不如短期內“割下一塊肉”來得實在。因此,從行為邏輯上來說,“關門割草”或“關門打狗”是水到渠成的。
而對于那些精明的商家來說,“用腳投票”會是他們最后的選擇。在與當地政府無法進行抗衡的情況下,他們只有選擇離開。到這個時候,地方政府先前所做的種種努力都將白費,經濟發展更無從談起。這將使得該地在經歷過喧囂之后,又將回到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