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國防落實非公36條 中國民營企業垂涎軍火市場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8日 14:03 《經濟》雜志

  文/本刊記者 曹海東 特約記者 任一龍

  5月27日,國防科工委正式對外頒布《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實施辦法》,據悉后面仍將有系列政策出臺,進一步確立軍品市場向民間開放的基調。國家軍事訂貨體系開始破題

  12年前,畢業于哈工大的陳江濤開始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

  9年前,他開始涉足高風險、高利潤的領域——軍工生產領域。

  今天,陳江濤的北京旋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面向軍工和民用電子行業嵌入式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和系統集成服務商。

  現在,像陳江濤這樣膽大的民營企業家進軍的腳步將會由走變跑。

  5月27日,國防科工委正式對外頒布《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實施辦法》,對民營企業進入國防領域進行“正名”與“鼓勵”。根據該《辦法》,民營企業及其他非公有制企業將獲準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領域。

  “這是國防科工委落實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的重要措施,同時也為民營經濟進入軍工領域掃清了障礙。”全國政協委員、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于宗林說。

  根據記者從多方了解,針對民營企業參與國防建設,國家近期仍將有系列政策出臺,進一步確立了軍品市場向民間開放的基調。其中包括關于推動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指導意見、正在研究制定的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軍品科研生產的若干指導意見等,據了解,其中若干意見已經上報國務院。

  不過,由于軍品市場向非公企業敞開,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調整,此上報方案遭到一些反對。尤其是對如此大規模放開所帶來的影響的評估方面,上報方案被要求做進一步的修改。根據《經濟》了解,整個基調不會變,只會變得溫和一些。

  可以肯定的是,民營企業進入國防軍工領域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

  一塊陌生的蛋糕

  有如此之多的民營企業無所畏懼地開始踏入這塊陌生的市場,主要是因為軍品生產在中國一直沒有徹底開放,利潤率非常可觀。

  據專家介紹,從全球軍品市場來看,軍品利潤率高達50%。2005年美國國防預算4175億美元中,有780億美元用于軍事采購,這意味著將有大量機會提供給美國軍工企業。象通用動力公司、波音公司,他們的軍火銷售額較好的占公司總銷售額64%、33%,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生產導彈的雷聲公司股價上漲了25%,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股價上漲了29%。這對一般企業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可以說軍品采購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從利潤來看都是很大的。而且我們國家的軍隊裝備正在處于現代化的過程中,這樣的機會是顯而易見的。”南京政治學院經濟與國防研究所所長杜人淮說。

  對于軍品利潤,北京旋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明即表示,軍品的利潤比民品不是高一點,是高很多。

  不過,南京才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申明磊認為,國有企業歷來有國家技術改造經費的投入,無須考慮投資成本。如果民營企業沒有這筆經費的投入,利潤自然可想而知。一些民營企業參與軍品生產是一個拿來主義,把許多產品的研制經費、人才培養費用、設備、銷售等成本轉嫁到國有企業身上,感覺利潤就很高,這是一個誤區,政府應正確引導,民企也要正確對待。

  申明磊所在的南京才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在軍工科研與制造領域已涉足多年的民營企業,主要從事新型武器裝備的研制和制造。

  申明磊指出,研制新型裝備,百分之百的風險,即使開始生產了,利潤也不多,主要是因為軍品的數量比較少,依靠軍品想收回投資成本是不可能的。需要把所掌握的技術轉化到各個領域去應用,才能產生經濟效益。

  據了解,南京才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前做的一些裝備的前期都是科研性質的,當時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可能就是做一套兩套產品,沒有什么太大的規模。“我們現在一個裝備做五年、十年都很正常,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時間投入也是很大的,非一般民營企業能涉及的。雖然這些裝備有一定的研制經費,從一個公司的整體利益考慮,經濟效益不高,社會效益比較明顯。”

  有軍品生產的民營企業負責人告訴《經濟》,影響利潤的還有一點,就是現在軍品的要求都是比較特殊的,比如作戰裝備、武器的應用等,要求的特殊性比較大。武器裝備根據不同的應用、不同的地點就會專門做一些東西,不像民用產品那樣通用性比較強,無法產生規模效益,企業成本比較大。

  不過申明磊也承認,“市場一旦放開,大家都是充分競爭,利潤很大不見得,但是社會效益會比民品好一點,經濟效益要看能否把它推廣應用,畢竟在各個市場你的起點比其他企業高。”

  杜人淮指出,民營企業參與國防建設將有一個外溢效應,通過相關產業的拉動,可以向民用產業外溢。

  據杜人淮介紹,中國過去采用的是軍民分離的體制,采用的是內部循環的體制——在軍工系統內部循環,很難把成果向民用領域轉移,帶動國民經濟的效應不是很明顯。現在國家要求建立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新的國防工業體制,國防工業一方面可以利用民用工業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先進的技術,帶動軍工的發展,另外軍工也可以將其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

  “軍工產業的擴大,必然擴大勞動力的就業,增加勞動力的需求,那么就帶動原材料、研發部門的發展,這是一種聯動效應。”杜人淮說。

  民企潛入

  事實上,很多民營企業早已在和軍方合作。

  “軍品生產國家以前是壟斷性行業,沒有明確正式放開,但是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進入。這些都是自發的,通過一個非常規的渠道來參與的。一般都是企業找到軍方承包項目。”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專家說。

  記者通過采訪西安、北京等地從事軍品研究、生產的民營企業發現,他們很多人都是早期與軍方有一定的聯系。

  西安一家“參軍”的民營企業的負責人告訴《經濟》,因為他們是二級資質保密單位,“有些話不好說”。

  “像我們這樣純粹的民營企業很多,也有原先的一些軍工廠倒閉了以后,或者進行股份制改造以后,通過承包、買斷等方式組建公司來做的。”一位從事軍品生產的私營企業人士對記者說。

  “現在各家都有各家的門道,各家都有各家的關系網。企業能夠做起來,一方面技術肯定不錯,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有這個方面的關系網。”該人士對《經濟》說。

  北京旋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市場專員張冬玲告訴《經濟》,他們與軍方的溝通主要是通過工作人員和軍方的工程師接觸,一般通過旋極的新產品座談會來召集這些工程師。“與軍方的工程師接觸多了就能夠了解軍方的需要,我們一直保持和他們聯系,給他們直接做服務,銷售人員及時跟蹤,通過研討會告訴他們,這樣就會加大了他們對公司的認識。”

  事實上,從數量對比上可看到,民營企業已經占據了軍用產品的“半壁江山”。

  如河南、湖北、江蘇三省軍品生產的企業分別是79家、70家、200多家,而其中的非軍工企業分別是36家、23家、100家。

  浙江省國防工業辦公室的陳加福說,截至去年底,浙江參與國防軍品研制生產的民用工業企業有55家,有2/3是民營的,有些還直接參與了高端的科研。

  根據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于宗林的介紹,目前民營企業已經為國防提供了大量的高科技產品,涉及到機械、冶金、有色金屬、化工、紡織、建材、輕工等領域。目前參與軍工領域的民營企業最多的是陜西、四川等地。

  必須當心的制度風險

  “從大的環境來說,對民營企業參與國防建設,已經沒有太大的障礙。”申明磊說。但是潛在的風險因素依然伴隨著這些民營企業。

  在國外,私營企業從事軍工生產已經是一個普遍的慣例,但是在我國受計劃經濟傳統觀念的影響,有些人至今對于民營企業參與軍品科研生產存有疑慮,擔心保密工作沒有保證,擔心民營企業不穩定,售后沒有保障,產品質量靠不住。同時受到部門利益的影響,一些軍工企業擔心在民營企業進入市場之后,奪了自己的飯碗。

  而更重要的是,在政策、規則等方面無法完全為民營企業“正名”,一段時期內,這些民營企業仍將是潛行。現行的法律法規都是針對傳統的軍工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參與軍工沒有制度上的保障。

  北京旋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市場專員張冬玲告訴《經濟》,軍方涉及保密,等于一個產品他們買斷,據了解,目前旋極投入研發的“軍用PDA”雖已做到第二代,但還沒有接到軍方的訂單。

  “目前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了軍品市場,但是國家對非軍工企業擔任軍品科研任務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有時候,我們投入資金也到不了他那里,他們也拿不到投入。”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專家說。

  一些承擔軍品生產的企業免稅政策,基本上也是面向軍工企業,而且軍品的維護費、軍品的補貼都是針對中央預算內的軍工企業。比如1994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財稅字〔94〕001號文件規定,除軍工、軍隊系統企業以外的一般工業企業生產的軍品,只對槍、炮、雷、彈、軍用艦艇、飛機、坦克、雷達、電臺、艦艇用柴油機、各種炮用瞄準具和瞄準鏡等,一律在總裝企業對總裝成品免征增值稅。

  而部分政策已經明顯不適應形勢的要求,但是依舊執行,這也讓民營企業難以承受。

  接受《經濟》采訪的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專家稱,政策的“落伍”客觀制約著進入軍工領域的民營企業的發展。比如1988年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第12條規定:私營企業不得從事軍工經營業的生產經營。1994年實行的《公司法》第64條規定:國務院確定的生產特殊產品或者屬于特定行業的公司,應該采取國有獨資形式。

  該專家同時認為,軍標和民標不統一造成了各行業的技術分割,以及產品的技術標準難以統一。“由于軍品配套涉及的行業多,而各個行業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行業標準,致使非公有企業承擔軍品任務的話,在技術的標準統一上面存在很大的困難。”

  對于參與軍工生產的民營企業來說,最關鍵的是要有“三證”:保密認證、質量認證和軍品科研生產許可證。雖然說《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實施辦法》已經頒布,但是在保密許可證方面,一些企業還是不容易拿到。

  根據了解,在國防科工委專門設有許可證管理辦公室,保密資格審查是企業獲得武器裝備許可證的前提條件。根據有關規定,目前國家保密局會同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和有關單位共同組成國家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格審查認證委員會,這個委員會負責全國資格審查保密認證工作,辦公室設立在國防科工委,又分為兩級,中央直屬企業的直接到這個辦公室,地方企業的每個省都有一個保密資格審查辦公室,設在國防科工委機關辦公室,由其審查完了匯總到中央。

  一家民營企業的負責人告訴《經濟》,他們現在正在申請軍工電子元器件的一個許可證,正在辦理的過程中,“前一陣有關單位還剛來調研過!”

  對于保密認證,他們從去年就開始申請了,但現在國家準備調整以前的政策,對民營企業增加一些其他的要求,這些制度到現在還沒有出臺,“主管單位也不好用老的辦法對我們進行驗收,所以我們省在民營企業保密認證這塊等于暫停了。”

  成都潤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小冬表示,要先定規則,再玩游戲,才是能保證軍品市場秩序。

  破題國家軍事訂貨體系

  “恐龍是龐然大物,但生命力卻沒有老鼠強,民營企業有時確實像老鼠。”南京才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惲才華比喻說。這位在大學當過老師,上個世紀90年代就下海的老總,對民營企業進入軍工領域信心十足。

  根據專家介紹,現在軍品出口上,國家還是鼓勵的,只要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即可。比如生產防暴裝甲車的一家專用汽車有限公司在國際市場上拿到了20臺訂單,寧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防彈衣已遠銷中東地區。市場空間非常廣闊。

  而且更讓民營企業備受鼓舞的是,國家已經開始積極創造政策條件。據了解,目前高層正在不斷探討如何進一步打破壁壘,如何改變訂貨體系等。

  南京才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申明磊告訴《經濟》,目前軍方主要從產品和項目的研制來支持,在前期的科研過程中給民營企業投一定的科研經費,研制過程中,軍方也會派軍代表和主要使用者來到單位,和他們進行充分的交流,包括質量、使用方法。

  “下一步應該建立國家軍事訂貨體系,要培育總承包商、分承包商、系統部件的承包商。”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專家對記者說道。

  事實上,國家軍事訂貨體系在國外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模式。

  據杜人淮的介紹,美國國防供給和需求都是由國防部來管理的,其主要以私有制的軍工企業為主,有些兵器也是由國防部或者各個軍種自己來承擔的,在特點上是法規程序比較健全。

  “政府和軍工企業之間是一個供求關系,企業按照政府的訂貨來生產,因為軍工企業有一些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產品,但這些基本上靠法律、合同來約束,在生產環節設置一些市場準入管制,比如保密制度、許可證制度等。”杜人淮說。

  一般來說,美國國防部制定了一系列企業參與軍品的管理的條件,管制的內容主要是確定一些基本的條件,符合條件后由軍方認定就可以訂貨了。分包商主要由總承包商來管理,這樣,由軍方和總承包商簽訂訂貨合同,出現問題直接找總承包商,總承包商相當于軍方的一個長期投資伙伴,自己在這方面的確實管理自然比較嚴格。

  在美國,總承包商也是私營企業,諸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等。

  據介紹,目前美國的國防訂貨已經不分行業,經營范圍很廣,比如通用動力公司主要經營坦克重型裝備,但是也從事多元化生產,比如航空產品等。

  “多元化的生產的一個好處就是便于競爭,軍方可以在任何一個廠家訂貨,不像我們如果分工太細,等于軍方被某個廠家鎖定,只能在某個廠家訂貨,不能在這個廠家以外尋求第二個軍品來源。”杜人淮說。

  雖然說在美國的軍事工業體系的轉軌過程中,也出現過爭議,比如軍品承包商能夠從軍品的壟斷生產中獲取豐厚利潤,也抵制過軍事工業轉軌,但是通過改革傳統國防采購方式、調整和優化軍事工業結構、政府積極引導等方式,美國國防業很快得以轉軌。

  同時,由于在采購中堅持采用國家軍事訂貨體系,所以美國的軍方往往“從容不迫”。

  美國軍方采購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中間產品采購,主要是科研項目;還有一部分是最終產品采購,為最終的軍用產品。國防科研這塊目前逐漸增多,包括裝備的預先研究等,當產品定型以后就進入生產的階段,即最終產品的采購。

  為了給企業更大的積極性,美國的軍內研究所一般承擔的是風險大、贏利小的武器彈藥研究,這也就是將高利潤的項目提供給私營企業,激發其積極性。事實上,在我國的軍工科研院所也在一直引進專業技術人員,但是因為沒有與企業的利益掛鉤,基本上還是一種指令性的任務,始終無法調動積極性。

  而即使在研究階段,美國大部分武器的預先研究也都是由私營企業來承擔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保留大量的科研項目,還有一部分基礎研究、論證研究放在美國高校,主要由總承包商來承擔。為了防止技術風險,一般由多個私營企業同時來承擔同一型號武器的研究,通過競爭,由軍方最終從他們手里選擇一種比較好的產品。

  事實上,如果能夠健全國家關于軍品生產的法律法規制度、健全民營企業的信用制度,讓有能力、符合條件的私營企業都能介入軍品的生產,再建立國家軍事訂貨體系,就能夠維持其有效運轉。

  “層層分解,不要計劃,依靠訂貨合同,國家直接采購,這是方向。”國防科工委的專家說,“不能像現在這樣封閉起來,現在航空的采購就給航空集團,很少在社會上采購,為什么現在的專業化生產協助不好?就是因為封閉。國外都是有一定的社會采購比例,比如30%到40%,我們為什么不能?”

  中國的軍工體制改革

  建立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經濟發展體制,這是世界各國的經驗。事實證明,美國通過總結冷戰等經驗和教訓,提出建立軍民一體化思路,較好地兼顧了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目前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軍民一體化體系。

  早在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全國最高國務會議上表述類似的觀點,“國防工業在生產上也要注意軍民兩用,注意學會軍用和民用的兩套生產技術,要有兩套設備,平時為民用生產,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產轉為軍用生產。”

  但是上世紀60年代的“備戰”,中國把大批軍工企業挪進山區,給后來的軍工企業轉制留下了眾多的麻煩,因為保密問題導致與國民經濟發展嚴重脫節。

  1982年1月,鄧小平同志正式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方針,這個方針也就是后來概括的軍民結合方針。

  1998年,國防科技工業的管理體制實現了重大變革,新的國防科工委和總裝備部成立,隨后五大軍工總公司改組為十個軍工集團。而此時的改革是在供需兩條線上進行,總裝備部是需求方,軍隊是裝備的需求部門,企業、研究院所是供給部門,國防科工委的職責是怎么樣解決供需之間的矛盾,確保生產任務按時完成。

  據了解,當時國防科工委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建立“小核心、大協助”的國防科研生產新體系,要建立寓軍于民的新體制。“小核心”就要求把軍工的總裝、設計開發、檢測裝備、關鍵核心配套件,由核心企業來做。“大協助”就是一般的配件面向全國放開,通過資格證來核準,同時要把國防工業建立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

  1999年國防科工委出臺了《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暫行管理辦法》,這個辦法對申請許可證的單位企業的性質沒有做任何限制,沒有具體說非公有制企業,也沒有說是大型直屬企業。

  2004年6月,國防科工委、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的《國防科技工業產業政策綱要》中指出:“推進國防科技工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重點支持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核心能力,普通加工制造能力原則上向全社會開放,形成有利于適度競爭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能力。”雖然沒有談到非公有制經濟,但是這顯然已經面向全國了。

  更為重要的是,在“十一五”規劃和到2020年遠景規劃提出來建立軍品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鼓勵符合資質的多種所有制企業通過參加投標、參股、收購、或者兼并現有軍工單位等方式,進入軍品生產領域。對于武器裝備總成,關鍵部位分系統,在行業內部實施跨行業的重組或者兼并,在保持國有股優勢的前提下,引入各類國有或者非國有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

  事實上,在國防科工委建立和完善四個機制(競爭、評價、監督、激勵)總體框架里面,已經提出來要打破現有軍工行業界限,鼓勵非軍工企業參與武器裝備分系統、零部件的競爭,甚至提出允許三資企業武器裝備分系統零部件的競爭,實施投資主體多元化。

  據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的專家說,“以前五大總公司、十大集團都是軍工企業,現在就是要打破,按照任務來,誰承擔任務誰就是國防軍工企業!”

  2005年2月24日頒布的“非公經濟36條”在第6條中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領域”,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方針,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允許非公有制企業按有關規定參與軍工科研生產任務的競爭以及軍工企業的改組改制。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軍民兩用高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

  信息供求平臺:軍品市場的第二桶金

  事實上,目前軍品市場信息極不對稱,軍隊的信息只對軍工企業發布,不向外面發布。許多民營企業無法獲得軍品市場的信息渠道,無法參與軍品的科研生產。可以說現在的軍品需求部門與研制生產部門,處于雙向不透明的狀態。

  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那些進入軍工行業的民營企業。

  為了給民營企業與部隊提供一個信息橋梁,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開始組建。目前,負責人是全國政協委員、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于宗林。

  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的前身是“全國軍工技術轉民用聯絡組”、“中國人民和平利用軍工技術促進會”。1989年改名為“國防科工委、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軍轉民聯絡組”、“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1991年申報民政部批準注冊登記。它是目前我國惟一從事促進軍工技術和平利用、協助政府有關部門推動和協調全國軍轉民工作的全國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

  于宗林告訴《經濟》,他們就是要建立軍民資源動態信息庫,準確了解企業的核心狀況、未來發展,引入軍工的風險性等動態信息,以便掌握民用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動態,建立軍民互動的信息發布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定期向軍工企業發布民營企業的發展,定期提供民用技術的項目指南。

  據《經濟》了解,為便于軍轉民國際國內的合作交流,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編印了《中國軍轉民合作項目》、《中國軍轉民部分產品目錄》、《中國軍轉民國際合作項目指南》及《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出口產品目錄》等資料、畫冊。

  同時,他們還將承擔起武器裝備資格認證,保密資格認證等培訓工作——包括許可證怎么申請,保密怎么審查、質量體系怎么認證等。

  “我們的700多家會員單位,可以說他們最迫切需求的就是對口的軍品信息,我們就是這樣一個平臺!”于宗林說。

  事實上,這個信息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軍品市場的第二桶金。(詳情請見《經濟》雜志7月號)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軍工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