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一切思路都以“可持續發展”來衡量,一切發展都圍繞“生態”兩字進行,農業上有生態富民工程,工業、旅游、城鄉建設等也要以“生態”為前提。
生態,不只是寫在文件中、掛在嘴邊上,最重要的是轉化為人們心中的理念。在池州,生態立市、可持續發展等文明觀念已經全面深入廣大干部群眾內心。池州人正是通過在“生態經濟”理念指導下的不懈努力,把自己的家園建成一片生態不斷優化的凈土。1996年開
始,池州便擁有系列驕人桂冠:第一批國家生態示范區之一、全國惟一的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16個地方試點之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6個試點地區之一、中美聯合社區可持續發展4個試點城市之一。建設試點示范區初期,池州培訓國家工作人員2000多人次,并在地方黨校定期進行可持續發展知識專題教育。在地方大中等院校開設生態經濟專業和課程,組織科普讀物,作為中小學可持續發展常識的普及教材。
多年來,池州市堅持“以青山綠水為本、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治市方略,以生態建設帶動經濟大發展。建設生態經濟示范區,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池州遵循現代生態經濟學原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初步走出了一條有池州特色的生態經濟發展之路——生態家園富民工程。
近些年來,池州以生態立市,利用清潔生產技術和工藝,對嚴重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貴池鋼廠等企業關停并轉,不僅撐起了一片藍天,又實現了工業“循環”。池州有色金屬公司利用冶煉廢渣提煉稀貴金屬,年創利潤可達500萬元;利用尾氣制酸,基本消除了二氧化硫的排放。
肖坑村是池州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一個縮影。通過打造富裕和諧的綠色家園,當地農民不僅依靠生態經濟走上了脫貧新路,而且初步形成了以沼氣為紐帶的現代農業生產系統,循環生態經濟模式已成為全市生態經濟系統中的重要紐帶。青陽縣丁橋鎮農民陳齊春在近百畝的低產林地上,按豬—沼—果的模式,實現規模、聯動生產,年收入達20萬元。
如今,池州已初步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模式,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現代農業。全市已累計建成沼氣池5萬口、入戶普及率12%,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建設初見成效。池州建設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分2000年、2005年、2010年3個規劃階段實施,最終將建成體制合理、管理先進、經濟發達、社會發達、社會文明的現代化生態區域。新聞來源:中國環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