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2005中國-東盟工商領袖論壇在廣西北海落幕。3天的盛會,來自東盟各國、中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250多名工商領袖、專家學者、政府官員會聚,以“持續強勁的區域影響力”為主題,縱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域影響力以及由此創造的商機。就在7月1日,《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正式實施,貿易區內7000多種商品開始降低關稅,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步入實質階段。
意味深長的是,本次論壇執行主席、北京東盟之友商務顧問中心主席許寧寧說,《協議》實施后給中國的企業帶來了很多的商業機會,但從目前來看,中國的絕大多數企業沒有意識到自由貿易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許多行業協會缺乏與東盟國家有關商會的對口交流,有些政府部門不了解自由貿易區的內容和意義。這一觀點也與記者數日的觀察契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帶來的商機無可置疑,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政府和企業如何盡快進入“角色”,將優勢轉化為勝局。可以肯定的是,誰跑在前,誰就能搶占先機。
機遇:一個雙贏的“舞臺”
7月5日,在南中國另一個城市昆明,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第二次領導人會議正熱鬧地舉行。一切跡象都表明,中國與東盟的區域經濟合作正在升溫。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此次中國與東盟降稅計劃的正式啟動,意味著中國與東盟擁有一個18億消費者、生產總值達兩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為1.2萬億美元大市場的歷史性開局,并可望成為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市場。論壇上最熱門的話題由此而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帶來的商機到底有多大?
一位經濟學家扳著指頭給大家算了一筆賬:在降稅前,泰國橙汁的關稅稅率是60%,7月1日后就削減到了20%,2007年1月1日削減到12%,此后3年將實行零關稅。目前,我國還沒有向泰國出口過橙汁,現在由于泰國關稅削減,我國的橙汁競爭力就大大加強,橙汁對泰國出口也將成為可能。而在印尼,目前的汽車零件關稅稅率是15%,按照有關降稅安排,2007年1月1日,印尼將汽車零件關稅稅率降到8%。據統計,2003年,我國向印尼出口的汽車零部件總額僅為1200萬美元,現在關稅降低,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印尼的利潤空間加大,出口量有望大大增加。
除了產品出口,東盟豐富的原材料同樣令中國企業家“垂涎”。在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董事長孟曉蘇看來,原材料價格的上升對中國制造業帶來很大的挑戰,東盟國家在礦石、木材、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原材料方面都有著豐富的供應,《協議》實施后,包括這些原材料在內的7000多種商品關稅逐步削減,“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利用自由貿易區的條款規則,把東盟國家的資源優勢轉化為自己的成本優勢”。
但也有專家提醒應當冷靜看待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商機。上海中韓關系研究所所長李學成認為,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意味著雙贏,但合作期望值不能過高,緩步試行,未必不是好事。
期待:“中國市場讓我們心動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國外政府和企業同樣對合作寄予厚望。越南工商會國際關系司副司長阮玉勝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帶來的開放格局給東盟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包括越南、老撾等同樣創造了機會。比如說,隨著7000種關稅的下降,越南公司能夠向中國大量出售橡膠、橄欖油等產品,并且能向中國采購鋼材及其他電子設備產品。
菲律賓駐華大使館臨時代辦海姆·維克多·B·萊達也表示,對菲律賓商品進入中國市場非常樂觀,中國和東盟的經貿合作在《協議》實施后將進入合作的黃金期。這名官員說,去年,菲律賓組織企業參加了在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獲得了不少訂單,中菲之間的貿易額也隨之快速增長。2004年中菲兩國的貿易額為133.28億元,中國已經是菲律賓的最大貿易國。
泰國和老撾工商界人士在談到《協議》實施后的中國市場時都表示,他們的企業已經做好進入中國市場的準備,但他們同時也希望中國政府在貨物通關方面,給予東盟商品更多的便利。
本次論壇還有歐美一些商界人士參加,他們對于中國和東盟在建立自由貿易區上所取得的成就投來了羨慕的眼光。烏克蘭駐華大使館的商務參贊維禮群就說,“中國和東盟在自由貿易區上的努力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我們都很羨慕。”中美總商會會長任劍浩則透露,北美自由貿易區已經注意到了中國產業的發展,并感受到了競爭的存在,一些美國企業已經開始計劃把工廠搬到中國或者東盟國家,以獲得優惠條件進入擁有18億消費者的中國—東盟大市場。
隱憂:如何將合作引向深入?
本屆論壇上,大家取得的一個共識是:中國和東盟的合作已經有了很好的開頭。隨著《協議》的正式實施,下一步的考驗將是如何把協議執行下去。
前程或許不盡是坦途。許寧寧告訴大家一個實例,他曾對全國數百位知名企業家作過一項抽樣調查問卷,其中兩個題目是,“你知道什么是AFTA嗎?”“你看過《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嗎?”回來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人把AFTA(東盟自由貿易區縮寫)當成是美國聯邦調查局,有的說東盟是中國東部地區貿易聯盟,當然這是個別現象。然而有一個問題的答案驚人地相同,那就是99%以上的企業家從來沒有看到《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內容。
這足以說明眾多企業家面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時的困惑:迫切想進入又不得其門。杭州貝因美集團公司董事長謝宏坦言,自己在北海興建工廠,部分原因就是沖著越南市場而來,但現在還沒啟動這個計劃,因為還是不太了解。
對AFTA感到陌生的不僅是中國企業,中美總商會會長任劍浩表示:“沒有幾個在華投資的美國企業家會知道東盟貿易區是怎么一回事。”
亞洲資本論壇董事長李俊在談到中國—東盟合作前景時直言不諱地指出:相對于《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的正式實施,我們的準備明顯不足。一是思想準備不足。東盟早在1992年就開始建設自由貿易區,而在中國,不少企業至今不知道“自由貿易區”為何物,亦不知道同自己有什么關系,對已經涌到眼前的商機無動于衷,更談不上如何重視。二是信息流通不暢。許多地方政府部門、行業商會、企業對《貨物貿易協議》的內容知之甚少,對“自由貿易區”建設帶來的新變化拿不出應對方案;國內有關東盟國家產業、產品的分析資料不足,企業得到的信息幫助有限;對“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政策了解不多,不能據此調整生產經營。三是人才培訓滯后,缺乏培訓機構和培訓資料。
李俊認為,舉辦中國—東盟工商領袖論壇,就是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及企業高度重視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和《貨物貿易協議》帶來的新變化和巨大商機,早做準備,主動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