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們話醫療談和諧
本報記者 烏云斯琴
這些年,老百姓對“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反映強烈。有調查顯示,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都有相當數量的人患了病卻不治病。“中國約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醫,29.6%的
人應住院而不住院。”身為醫生的劉迎龍常委感慨萬分。他說,老百姓放棄最基本的生存和健康需求,原因就是看病太難了!
“‘看病難、看病貴’是構建和諧社會樂章中的不和諧音符。”李贛騮常委說,與城市居民相比,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看病更是難上加難。他認為當前要盡快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保障群眾健康權益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發展衛生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是許多常委的共同心聲。
談到“看病難”背后的諸多復雜因素時,常委們認為,都是“壟斷”惹的禍。隨著我國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相應的城市化進程卻跟不上來,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公立醫院等還是按照原來的戶籍人口設定,當然滿足不了要求。但導致醫療資源不足、資源分配不公最根本的原因,則來自于醫療領域內的壟斷。
醫生和醫療資源緊俏是由當前醫療資源稀缺而引發的畸形現象。針對醫生資源的壟斷,劉迎龍常委給記者算了筆賬,“目前我國13億人口中有230萬注冊醫生,比例約為1/600,而美國為1/500,相比之下,我國人均醫生占有率不算少”。但是由于我國醫療資源分布和配置嚴重失衡,特別是醫生都在大醫院、而且是縣、市級以上醫院,所以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仍是缺醫少藥,甚至無法享受到最基本的醫療服務。
對此,他給出了一個有效利用現有資源的妙招。他說,可以根據醫生的行業特點,使醫生由“單位”資本向“行業”資本轉變,進行多點注冊,多點行醫。“此舉不僅使農村和西部邊遠地區人口得到較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又可提高當地醫療技術水平”。劉常委認為這是一石二鳥之舉。
“看病難、看病貴”,百姓一直希望把虛高的藥品價格壓下來。但處于壟斷漩渦中的藥價不可能一時半會兒急轉直下。“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李贛騮常委的這句話形象地比喻了農民對看病貴的不能承受之重。
他分析說,目前藥品生產、流通企業已經完全進入市場,而醫院作為藥品銷售的終端,還在計劃經濟的框架內運作,仍然處于醫療市場壟斷狀態。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雙軌制并存,兩種調控手段非但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其弊端卻都在產生副效應,極易導致價格失靈和暴利空間。
李贛騮常委建議,加快醫藥分開的改革步伐,鼓勵醫療機構藥房轉制為社會零售藥店,培育市場競爭主體,切斷醫院、醫生與藥品銷售的利益關系。同時,進一步完善醫藥集中招標采購辦法。
醫療衛生工作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常委們希望,通過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讓百姓享受經濟發展成果、實現社會和諧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