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銀行多過米鋪”到如今沒有一間銀行營業網點,這條百年老街的命運引起各方關注
本報記者 周敏
昨天,深圳沙頭角橫頭街十一號工商銀行營業網點大門緊閉。不明就里的居民和游客聚集在門口,嘀咕幾句之后,走向了旁邊的自動柜員機。銀行門口貼著一張布告說明,從7月
1日起,該支行停止營業,所有業務合并到沙頭角支行。
銀行的網點調整原屬正常,可工行這間網點的關閉卻讓人格外唏噓。因為,它是大名鼎鼎“中英街”上最后一間銀行,它的撤離,再次拷問著人們,百年“中英街”的前路何在?
鼎盛時期,短短250米的“中英街”,曾經有過工行、中行、農行、建行的5間銀行營業網點。真可謂“銀行多過米鋪”。前年,中行網點撤出;去年,農行網點撤出;接著是建行,如今最后一家工行網點也撤退。
銀行網點撤出無疑將給“中英街”居民帶來不便。中英街有100間店鋪,居民數千人,還有大量游客。今后辦理銀行業務必須到相距一里多地的沙頭角支行去。路程并不是最大的困擾。“一街兩制”的“中英街”居民在失去銀行網點后,還將面臨著特殊的困難:從2003年起,海關對“中英街”出入人員攜帶貨幣額進行嚴格的海關監管,攜帶人民幣現金6000元以上就要申報。街內沒有銀行網點,商鋪每天的營業款就必須帶到街外的銀行存儲,經營者不僅要帶著大量現金進出關口,而且日日都要進行海關申報。而居民存取較大數額的款項,也必須申報。
銀行為何紛紛撤離“中英街”?工商銀行深圳分行有關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銀行營業網點的布局調整要隨著深圳各個經濟區域的變化來進行,由于牌照限制,網點布局必須有所取舍。該人士也承認,“中英街”支行的經營狀況確實不夠理想。其實,業內人士分析,經營狀況不佳才是銀行“大逃亡”的真正原因。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西南沿海一隅,與香港新界毗連,街長約250米,寬約4米。街面中線依次豎立8塊界碑,一側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管轄,一側為廣東省深圳市所屬。兩地居民和海內外人士約定俗成地把這條街稱為“中英街”。
“中英街”的興旺是從1979年建立深圳經濟特區開始。當時內地商品經濟還不發達,“中英街”憑借著“一街兩制”的獨特優勢,成為“特區中的特區”———全國聞名的“購物天堂”。250米的小街上,高峰時游客多達八九萬人。1988年銷售額高達15.68億元。1992年,國家主席楊尚昆參觀沙頭角,譽為“天下第一鎮”,“世界所無,中國唯一”。
如今的“中英街”早已沒有昔日榮光,甚至成了“購物陷阱”的代名詞。由于管理體制的重疊和規范管理的缺位,“中英街”商業環境日益劣化,“水客”泛濫,走私猖獗,售假販私,商業欺詐的現象嚴重,被媒體稱為“購物泥塘”。
街內“一街兩制”的特色已經淡漠,真正由香港人經營的商鋪只有6家。街外,自由進入香港觸手可及;CEPA使港貨遍地可見,2004年進出深圳各口岸去往港澳的人數已達到了1.5億人次。
百年“中英街”何去何從?就此沉淪?還是再創輝煌?
去年和今年的兩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對“中英街”的命運高度關注。
政府部門已經行動起來,“中英街”深圳一側去年4月份開始修整,今年“五一”節前街景改造工程已經基本完成。粉飾一新的騎樓重現了嶺南風貌。有趣的是港方一側仍是破舊的磚房、窄小的店面,形成了獨特的畫面。
“軟件”也相應改善。7月起沙頭角關前的廣東邊防辦證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外地游客游“中英街”只需花費10元即可在關前辦妥《邊境特別管理區通行證》,省卻不少麻煩,為廣大游客進入“中英街”觀光購物提供了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