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一自高丘傳號角,萬紫千紅進軍來!”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全國各地、各族人民萬眾一心、齊心合力,扎實穩健地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前不久,本報和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深入、系統
、全面地報道了全國各地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顯著成效和典型事例、典型經驗。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繼續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進行第二輪集中報道。此次報道將在第一輪報道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地展示各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所取得的可喜成果。我們也熱切地盼望廣大讀者積極參與,對我們的報道和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把欄目辦得更好。今天我們首推“落實科學發展觀·中部崛起”專欄,介紹中部六省在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等方面的一些做法。
“年產800萬噸鋼鐵的馬鋼不再從長江里取生產用水了!”
聽到消息,記者的第一反應是驚詫:鋼鐵工業是眾所周知的耗水大戶,馬鋼公司又緊鄰長江,怎么會不用長江水?實地采訪,眼前的事實讓記者信服——近幾年,馬鋼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噸鋼新水水耗已從100多噸下降到10.7噸,生產用水循環率達到93%,公司和馬鞍山市兩個電廠的回水足夠冶煉使用。
“馬鋼是安徽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縮影!笔“l展改革委主任朱先發介紹,安徽在新的發展周期中呈現出持續高速增長態勢,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527.97億元,增長20.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2個百分點,居中部6省第二位。與此同時,多項消耗指標卻同比下降,發展循環經濟已初見成效。
在經濟與環境和諧之中崛起
安徽保有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礦產有38種,煤、鐵、銅、石灰石等11種礦產保有儲量和潛在價值,在全國名列前茅,糧、棉、油等產量也居于全國前列。
正是由于資源大省的省情,長期以來安徽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金、建材、化工為重要支柱的產業結構,高能耗、高物耗行業比重大,粗放型經營和資源低利用率問題比較突出。在謀求加快發展、實現盡快崛起的過程中,省委、省政府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進行根本變革,在發展與效益、經濟與環境的和諧之中崛起,大力倡導發展循環經濟。
馬鋼,過去是典型的耗能大戶。上世紀九十年代,馬鋼的噸鋼綜合能耗還是1320千克標準煤。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環境壓力,馬鋼人通過全面淘汰落后設備設施,實現生產設備的大型化、集約化、自動化;通過工序節能改造,提高裝備水平,釋放裝備產能;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實現“綠色制造”。短短幾年,噸鋼綜合能耗降至750千克標準煤,實現了“負能煉鋼”——每煉一噸鋼回收煤氣63立方,產生的能量高于消耗;以前冶煉中產生的每小時40多萬立方煤氣,多是靠點“天燈”放散,公司建設以煤氣為燃料的電廠,全部利用,滿足了公司40%的用電量,不僅產生年數千萬元的效益,而且大大改善了環境質量。
煤矸石用來發電、制磚,粉煤灰作建材物料,爐渣用于混凝土摻料……資源利用的“鏈”越拉越長。安徽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粉煤灰和爐渣灰利用率都在80%以上。
經濟效益和生態效果雙贏
作為農業大省,安徽的崛起離不開農村的崛起,而安徽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像稅費改革這樣的政策因素以外,實現循環經濟就顯得尤為重要。
打開沼氣灶,藍藍的火苗直竄,一鍋水一會兒就燒開了。和縣雙廟村任益柱老漢高興地說,“用沼氣,一年能省500多元液化氣錢呢!”秸稈喂牲畜,糞便變成沼氣,沼液還田施肥、作飼料添加劑;豬糞高溫發酵后的肥水養魚,養過魚的水澆灌農作物,秸稈再用來飼養牲畜……一種對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已在和縣農村興起。在安徽農村像和縣這樣“豬—沼—魚”、“豬—沼—菜”、“林—草—牧—沼”、“羊—沼—鴨”等多種綜合利用生態模式得以廣泛推廣,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果的雙贏。
但是,僅僅依靠農村和農民自身的“循環”,對于農業的崛起還遠遠不夠。安徽從工業長入農業的角度,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的循環經濟發展。具有170萬噸以上玉米等農產品年加工能力的豐原集團,十年前還是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已經形成堪稱經典的循環經濟運行模式。在豐原,玉米等農產品經過預處理進入檸檬酸、淀粉糖生產,并產生出蛋白飼料;檸檬酸生產出檸檬酸及其鹽類產品,產生的高濃度COD進入環保工廠,形成沼氣,通過制熱、制冷設備回到檸檬酸生產中,沉淀的污泥成為農家肥。淀粉糖生產出L 乳酸、酒精、氨基酸;葡萄糖又生產出山梨醇、維生素C;L 乳酸生產出可降解聚乳酸和食品、藥品原料;酒精生產出乙烯、聚乙烯、環氧乙烷等化工原料;賴氨酸、氨基酸、味精等生產中產生的高氨氮廢水生產三元復合肥,稀氨氮廢水一部分進入酒精生產,一部分處理成低濃度COD廢水制成沼氣供熱,沉淀的污泥成為肥料。經過如此“吃干榨盡”,豐原已成為檸檬酸產量世界第一、出口創匯全國同行業第一的生化航母。
眾多資源型城市轉型
“企業—園區—城市”是安徽推進循環經濟的“路線圖”。眾多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無疑是安徽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崛起的關鍵。
銅陵有著“古銅都”的美譽,輝煌的歷史成了今天的“軟肋”——資源枯竭,決定了銅陵必須要走“轉型”之路。銅陵圍繞硫磷化工、精細化工產業鏈的延伸和資源綜合利用,建立起化工產業三大循環經濟圈。銅化集團公司對“三廢”進行環保治理與綜合利用,被稱為“白山”的磷酸二銨廢渣磷石膏已經變廢為寶,年產40萬噸的磷石膏制水泥緩凝劑項目消化了磷銨廢渣,為水泥企業生產增加了新的緩凝品種,降低了生產成本!凹t山”硫酸燒渣如今也成了“香餑餑”,除了作為水泥企業校正原料外,新上的選硫系統全年可消化硫酸燒渣38萬噸。
在區域性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安徽注重資源的統籌配置和協調開發。被稱為“一號工程”的皖北煤化—鹽化—一體化項目,涉及利用的煤炭、巖鹽等資源地跨皖北地區,總投資286億元,如果完全按照區劃開發,很難取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省委省政府和主管部門統籌規劃,組織實施。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全國若干個最大廠點,即年產1250萬噸的最大冶煉精選煤廠、年產440萬噸的最大獨立焦化廠和最大煤泥煤矸石電廠、最大的燒堿廠和電石法聚氯乙烯廠,資金、技術、產品密集度國內少有。
“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安徽在加快崛起的征程上,選擇的新支點就是發展循環經濟。
新聞鏈接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循環經濟是一種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以資源環境是支撐人類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這一根本認識出發,通過‘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使所有的物質、能量在這個永續的循環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從而實現用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其標志性的特征是遵循“4R”原則,即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 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為原則。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發達國家為提高綜合經濟效益、避免環境污染,以生態經濟理念為基礎,重新規劃產業發展,提出一種新型的循環經濟發展思路。近年來,循環經濟已經逐漸成為一股新經濟的潮流和趨勢。
20世紀90年代末,循環經濟概念開始引入我國。
2004年9月2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全國循環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十一五”規劃的編制。(本報記者李陳續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