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江蘇、浙江兩省太湖流域采訪發現,地處江南水鄉的太湖流域在經過治理后,雖然水質有所好轉,但依然受到嚴重水質型缺水的困擾。
太湖治污走在“三河三湖”前列
太湖流域集中于江蘇、浙江和上海兩省一市,面積3600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近3900萬
。占全國不到0.4%面積的土地上,生活著占全國3%的人口。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太湖流域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2004年,這里創造了占全國13%的國內生產總值和19%的財政收入。
經濟發展快、人口密度大等因素,曾經導致“太湖明珠”污染嚴重,黯然失色。太湖流域因此被列為我國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即淮河、海河、遼河和太湖、巢湖、滇池)之一,在“九五”、“十五”期間進行了近10年的治理。記者在日前行程數千公里、為期近半個月的采訪中看到,太湖湖體水質整體上已有所改善,五里湖等部分曾經受到嚴重污染的湖區正在逐漸恢復過去碧波蕩漾的美景。
據介紹,目前太湖流域“十五”水質目標完成情況為:5個重點湖區的高錳酸鹽指數、總磷已達標;出入湖河流28個考核斷面中,16個已達標。水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完成情況為:流域COD和總磷的削減任務基本完成,氨氮排放量完成削減目標的56.4%。預計到2005年年底,太湖水污染防治項目完成比例為87%。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認為,太湖流域治污已經走在了全國“三河三湖”的前列,比如把污染治理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促進環境與經濟“雙贏”;制定收費政策,完善市場機制;依靠科學技術,通過生態修復治理湖泊污染等一些做法和經驗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借鑒。
水質型缺水仍然制約流域經濟社會發展
盡管治污取得顯著成效,但目前太湖流域紡織、印染、化工等一些高耗水、重污染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居高不下,部分企業仍存在超標排放甚至偷排現象。與此同時,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對太湖水環境的危害日益突出。西北太湖和一些進入太湖的河道污染依然比較嚴重,部分河段水質發黑發臭。
污染導致的水質型缺水仍然困擾著太湖流域很多地區。浙江省嘉興市環保局局長潘啟明一見面就向記者訴苦:由于嘉興地處杭嘉湖平原,位于太湖的下游,接納了上游大量的過境污水。目前,嘉興地表水能達到飲用標準的寥寥無幾,自來水廠對流進來的水都要先進行污染處理,水廠不得不兼有污水處理廠的功能。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類似的例子并不鮮見:江蘇省常州市以前從本地河網取水,由于污染嚴重、水質不達標,近年不得不投資超過10億元建設了新水廠及輸水管道,改從長江取水;蘇州、無錫、常州一帶,由于地表水受到污染,不得不過量開采地下水,沉降區面積現在已經超過5000平方公里……
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房玲娣告訴記者,總體上看,目前太湖流域內水庫水質好于湖泊,湖泊水質好于河網。湖泊水質主要反映為富營養化,高溫時還受藍藻暴發影響,河網水源地基本不達標,主要超標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太湖流域較大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中,原水水質合格的只有近一半。
“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相比,太湖流域水環境、水生態存在明顯的不協調、不適應,水多、水少、水臟并存,”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孫繼昌說,“特別是水污染引發的水質型缺水,已成為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
期待人水和諧新太湖
“水體的流動性與行政區域的分割性,是造成水污染治理復雜、艱巨的重要原因。”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委主任楊任遠說,要解決這一問題,地方政府必須按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要求,切實對轄區環境質量負起責任來,“自掃門前雪”,采取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污水處理率、加強環保執法等措施,進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專家們還呼吁,必須改變江南水鄉不缺水的觀念,在太湖流域大力推行節水,逐步引入市場機制,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節約保護。另外,環保、水利、漁業、建設等部門應加強合作,通過資源共享、聯合執法等途徑,探索流域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和聯合治水的新機制。
“加強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關系到流域上千萬人的飲用水安全,”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葉如棠強調說,“應該在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指導下,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水的關系,早日讓太湖人水和諧,重現美麗。”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