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3日電題:走出科學發展之路——中部地區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紀實
新華社記者
近年,安徽、河南、山西、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區積極構建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實行利益引導機制,努力實現廢物資源化,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安徽銅陵:“三座大山”成了“香餑餑”
銅水淬渣、硫酸渣、磷石膏堆,昔日壓在安徽銅陵市頭上的黑、紅、白“三座大山”,如今成了“香餑餑”,每年可創經濟效益近10億元。
銅陵是我國重要的銅產品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硫磷化工基地,由于歷史原因,銅、硫酸、化肥和水泥等主導產業成為當地的結構性污染源。近些年來,銅陵市委、市政府開始利用循環經濟理念打造生態工業,逐步搬削了這“三座大山”。
經過8年的科研攻關,投入近千萬元,從選礦提高硫的品位入手,提高硫酸渣中鐵的含量;含量高的直接煉鐵,含量低的制成球團由水泥廠做原料,提高水泥的物理性能,使得高高的硫酸渣“紅山”一座座被“吃”掉,變為居民小區和綠地。“白山”的磷石膏加工后進入建材業,年產40萬噸的磷石膏制水泥緩凝劑不僅消化了磷銨廢渣,而且為水泥企業增加了新的緩凝品種,降低了生產成本;年產1000萬平方米的紙面石膏板項目,每年可綜合利用磷石膏廢渣10萬噸。“黑山”的銅冶煉渣可以為造船業幫忙,加工成為造船行業的除銹磨料。
在銅陵市,一批在資源利用上的共生企業不斷出現。過去的污染大戶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公司如今利用煙氣制硫酸;選銅設備重選含銅廢渣,提高銅品位,再利用;利用電解液生產硫酸銅;利用冶煉煙灰提煉出銅、鉛、鉍、銦等多種金屬;利用陽極泥回收金、銀等貴重金屬;共生礦、伴生礦中鐵、硫等得到利用;對冶煉爐渣進行加工生產磨料銷售給造船廠,解決了冶煉爐渣的處理問題,同時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如今,全市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約為90%,銅冶煉廢氣制硫酸利用率超過90%,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接近70%。銅陵已成為安徽省唯一的環保產業基地和發展循環經濟試點城市。
市委書記沈素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循環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銅陵要通過引進、消化一些核心技術,形成冶煉、化工、建材等若干個大型生態產業鏈,逐漸形成銅陵的循環經濟優勢。
目前,總投資50多億元的安徽省首個循環經濟工業園已在銅陵市開工建設,園內每個企業都以上游企業的排放物為原料,循環利用,努力達到“零排放”。
河南三門峽:努力擺脫“增長的煩惱”
河南三門峽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有聞名遐邇的靈寶黃金、市場暢銷的湖濱果汁,還有世界級品位的鋁釩土礦藏、義馬的百里煤海。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優勢資源在帶來豐厚效益的同時,也使當地生態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三門峽市還一度被列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
而這一切因為循環經濟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而在悄然改變,當相鄰的幾大晉煤城市再次登上2004年十大污染城市“黑榜”時,三門峽市已在痛定思痛的整改中“全身而退”。
“2004年以來是三門峽市新上項目最多,同時也是環保項目最多的時期。”三門峽市市長李文慧說,“總投資220多億元,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就有83個,全部符合環保要求。”
三門峽市下轄的義馬市是河南省唯一的煤化工基地,也是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的循環經濟試點。按照義馬市制定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到2010年,資源循環利用率提高到15%,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基本構建起以電-煤-鉻為主導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目前在義馬已經初現了煤炭生產的循環利用工業生態鏈條。
為解決原煤精選后產生的大量煤矸石、煤灰,義馬投資30億元,先后開工建設煤矸石電廠、煤泥電廠和綜合利用電廠,專吃煤炭“下腳料”,每年可消耗劣質煤、煤泥、煤矸石近200萬噸。
山西交城:“三廢”將被“吃干榨凈”
煤礦開采后廢棄的煤矸石用于發電,發電后產生的粉煤灰做成城市建設使用的空心磚,焦化廠產生的煤焦油用于高科技含量產品提煉,鐵合金冶煉后的廢渣用于水泥生產。把企業產生的“三廢”物質吃干榨凈,山西省交城縣初步走上了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
交城縣處于離(石)柳(林)能源基地與太原經濟區的接合部,煤炭、鐵礦、石英砂、鋁釩土等礦藏豐富。然而,近年來交城縣發生了幾起重特大煤礦安全事故,震驚了全國。由于產品單一、加工粗放導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甚至因為企業污染問題引發了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為此,交城提出了“以工業園區和民營經濟為載體、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骨干企業為龍頭、以加工下游產品為切入點,全面提升工業化水平”的指導思想。交城縣縣長郭穎介紹,交城縣圍繞生態工業的發展思路,以優勢企業、優質產業為核心,著力完善了五大產業鏈條,初步形成了以煤焦為基礎的閉合循環型經濟。
通過煤—機焦—焦油加工—精細化工產業鏈條,煤炭行業在引進汾西、徐州等大礦務局后,生產規模及安全生產水平都上了一個新臺階;通過建設生鐵—冶煉—鑄造—機械加工產業鏈條,交城傳統的鑄造業已從小而散的簡單鑄件生產走向汽車配件生產和機械制造業;通過延伸石英砂—玻璃制品—精制玻璃制品產業鏈,以加工生產汽車、建筑安全玻璃、白料瓶、燈具等為發展方向,使交城豐富的石英砂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石灰巖—水泥—特種水泥產業鏈的延伸,使交城成為全省水泥生產主要基地之一。
湖南: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有片新天地
在湖南農村地區,林業和農業方面的循環經濟發展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湖南益陽市農民用養豬產生的廢棄物制沼氣,將沼氣殘渣和廢液用于稻田施肥,通過田間懸掛頻振式誘蛾燈和飼養“江南水鴨”來治蟲,“天燈地鴨+豬沼稻”創造了水稻第一大省農業循環經濟的新模式。
湖南省林業廳最近完成的一次調查顯示,在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拓展的背景下,湖南省林地總面積達到1.9億畝以上,森林覆蓋率超過51%,這些指標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湖南綠色奇跡的創造與農村能源結構大調整和生產方式的革新密不可分。目前,湖南省農村沼氣用戶達到約250萬戶,加上清潔煤、液化氣的推廣和普及,多數農民已經不再上山砍柴。退耕還林、防護林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生態公益林、速生豐產林建設,湖南農民增收步伐不斷加快的同時,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0%,每年減少泥沙流失7600萬噸。昔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越墾越荒的現象得到了遏制,湖南林海已經成為我國吸收二氧化碳的新“碳匯”。
湖北鄂州:循環經濟已漸成氣候
10年前,以冶金、水泥產業為支柱的湖北鄂州市灰塵彌漫、濃煙繚繞、濁水橫流。可如今,走進歷史文化名城鄂州仿佛行走在一幅山水畫中。這是當地政府通過政策調控手段“逼”出來的。
針對過去企業排污泛濫,鄂州市出臺政策,一律禁止排放工業廢水,使得大企業不得不采用新技術循環用水,結果節約了巨額水費;開山炸石采礦一度嚴重,鄂州市便在市內確定了8個采礦點,在采礦點之外進行采礦的企業一律予以嚴懲。于是,過去棄置的廢礦石成了搶手貨,礦業企業由此邁向集約化經營之路。
棘手的“垃圾”甚至也變成了搶手的資源。鄂州發電公司是個火力發電廠裝機容量60萬千瓦、年消耗煤130萬噸。電廠投產后的前兩年共掩埋了30萬噸粉煤灰,但很快又被挖了出來,因為粉煤灰已成為日益緊俏的工業原料。
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制訂優惠政策引導循環經濟發展。比如,就利用粉煤灰、鋼渣、鐵渣等工業廢料生產各種磚的問題,鄂州市政府不僅明令限制黏土制磚產業的發展,以保護耕地,同時要對將工業廢料資源化的企業給予免稅政策,此外還適時進行消費引導,在政府投資的各種工程中率先利用工業廢料生產的磚,起到良好的市場導向作用。
據估算,如今,鄂州農業中循環經濟比重已占到了50%,工業中的比重也占到了25%左右,全市循環經濟產值約有40億元。可以說,循環經濟在鄂州已經漸成氣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