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鄭州7月3日電題:中部老工業基地從“工業掙扎”到“工業強市”
新華社記者顧立林、張先國、胡靖國
位于河南洛陽的中信重型機械公司(前身為洛陽礦山機器廠)2004年以來生產異常紅火,今年前兩個月生產訂單就達到50億元,超過2004年全年的銷售收入,企業一改前些年的
虧損,實現大幅度盈利。
中信重機公司重振雄風是洛陽工業振興的一個縮影。2004年洛陽市工業實現銷售收入和利潤同比增長36%和74%;工業對全市GDP的貢獻率達到50%。
記者在中部六省采訪時發現,像洛陽這樣的傳統老工業城市,不等不靠,通過自身努力,正探索出一條自我拯救與改造創新的發展之路,從前些年的“工業掙扎”逐步再次邁上“工業強市”。
兩年前,國家吹響了振興東北的號角,將人們關注的目光引向了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在東北“等”的背后,多數是中部地區的工業城市。
有統計表明,被稱為共和國工業長子的我國“一五”期間的156個重點項目,在中部地區城市集中布點的數量并不亞于東北許多重工業城市,如洛陽和武漢分別占了7個、株洲占了4個。至于“二五”以及“三線建設”的工業布局,中部地區是主要集中地。太原、鄭州、黃石、十堰、襄樊、宜昌、湘潭、南昌、蚌埠等都是有相當分量的工業城市。2003年中部六省的第二產業增加值1.23萬億元,占全國的20%。
隨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和改革的深化,如同東北老工業基地一樣,中部的許多工業企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設備老化、包袱沉重、機制不活、結構不合理……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逐步陷入困境。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列入洛陽市重點考核的25家工業企業中22戶虧損,工業報表“赤字一片”。在武漢、株洲等其他的工業城市里,同樣沒有幾家國企有好日子過,破產、兼并、分流、下崗成了社會矛盾的代名詞。
中部地區的老工業基地并沒有在困難中沉淪,而是奮起自救,國有企業也沒有成為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點。經過數年的努力,中部不少老工業基地呈出亮色,工業在當地國民經濟發展中仍是中堅力量。
武漢市提出了加快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的戰略決策,加快發展鋼鐵、汽車、光電子信息、煙草及食品等10大行業,著力延伸鋼材深加工、汽車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等15條產業鏈。2004年武漢重點發展的10大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58億元,有6個產業過百億元,其中鋼鐵360多億元,汽車及機械制造、光電子信息都超過250億元,這些重點產業形成了武漢工業經濟的新支撐。2004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近40%,創9年來最好水平。
洛陽的特點是用先進技術適時改造傳統產業,在國企3年脫困后,及時承接上了國企發展的政策“余威”。一直主管此項工作的常務副市長吳中陽說:“經過反復考察論證,我們最終在16個重點工業企業中篩選出48個具有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重點項目,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被列為振興洛陽工業的‘1648工程’。我們技改的要求只有一條,要干就干別人生產不了的!”1648工程后來已成為技術改造一個符號,2004年全市共實施工業結構調整項目168項,當年完成工業投資140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三分之一。
始建于“一五”期間的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是我國最大的硬質合金生產、出口基地。企業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改革、改組和技術改造,企業銷售收入成倍翻番,2004年突破24億元。企業投資4億多元建了鉆石工業園,過去鉆石切削刀片是按公斤賣,一片合3元錢,現在按片賣,價格上翻了十幾倍。這家刀具公司以占集團公司八分之一的銷售收入,創造了二分之一的利潤。株洲市發改委負責人說,株洲的老工業基地振興突出了創新: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就業創新和環境創新,2004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166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四成以上,其城市競爭力在全國數百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排名57位,省內僅次于長沙。
記者采訪也發現,老工業基地特有的歷史性包袱、體制性缺陷和結構性矛盾,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歷史形成的,如何解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中部工業城市的一些政府官員和企業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稱,當前振興東北計劃正在如火如荼地實施,并取得了積極進展,中部的老工業基地也迫切地希望能得到國家類似的政策扶持,以現有的工業基礎、發展勢頭和不等不靠的精神狀態,輕裝上陣的中部老工業基地必將在中部崛起中發揮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