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的死神”是人們給一種會“螫人”的雨所起的名字,這種“會螫人的雨”就是“酸雨”。
由于在正常情況下大氣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降水時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PH值約為5.65.7。1982年6月的國際環境會議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霧、雹、霰等 正式定為“酸雨”。
早在1872年,人類便發現了酸雨,聯合國有關組織也于1982年承認它屬于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國的工業相繼崛起,特別是在歐洲,一些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每年經由工廠煙囪排入大氣層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煙霧可達4600萬噸左右。在風力的吹送下,這些煙霧在幾千公里的長距離飄送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硫酸鹽。當硫酸鹽與水汽、云滴和雨雪相遇時,形成酸雨酸霧落到地面,進而由水流匯集到江河湖泊中,嚴重地威脅魚類及其他動、植物和人類的生存。據報道,在瑞典,每天都有上千噸外來的硫煙隨著橫貫歐洲的盛行西風從境外進入國境上空。30多年來,瑞典1/5左右的湖泊嚴重酸化,湖水PH值降至5.0以下,魚卵多已不能正常孵化;加之湖底淤泥中的有毒金屬遇酸溶解,最終導致魚類死亡。目前,瑞典全國4000多個湖泊里的魚類已經絕跡;在挪威,5000多個湖泊中有1838個湖泊沒有活魚;在美國紐約州的阿迪龍克達克山區,有180多個湖泊魚類絕跡……
酸雨對森林的危害近年來也頻見報端。樹木的葉片對酸雨的反應特別敏感,葉片受損后光合作用降低,抗病蟲害的能力減弱,導致林木生長緩慢甚至死亡。在德國西部,估計近10年來已有12%的森林受害;瑞典每年由酸雨造成的木材損失達460萬立方米。
酸雨還可使露天的建筑物及管道設施受到腐蝕。例如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的查理一世塑像、羅馬科洛西姆斗獸場和雅典巴臺農神廟等,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我國也不乏這方面的例子,例如嘉陵江大橋以每年0.16毫米的速度被腐蝕,僅用于鋼結構維護的費用每年就達20萬元以上。
更為嚴重的是,酸雨還會使城市自來水管的銅、鉛一類成分溶解在飲用水中,直接危害人體健康。飲用酸化的重金屬含量較高的地面下水,食用酸化湖泊和河流的魚類,都可使一些重金屬元素通過食物鏈累積進入人體而最終產生危害。
此外,吸入含酸性物質的空氣能使人的呼吸道疾病加重。酸雨中含有甲醛、丙烯酸等成分,對人體及眼睛有強烈刺激作用。硫酸霧和硫酸鹽霧的毒性比二氧化碳要高10倍,其微粒可侵入人體深部組織,引起肺水腫和肺硬化等疾病并導致死亡。目前,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占我國國土面積的30%。
新聞背景
2004年我國酸雨污染加重
環保總局近日公布的《200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4年我國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趨勢。統計顯示,2004年我國出現酸雨的城市有298個,占全國527個統計市(縣)的56.5%。降水年均pH值小于5.6(酸雨)的城市達218個,占統計城市的41.4%。與上年相比,出現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1個百分點;酸雨城市比例上升了4個百分點,其中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個百分點;酸雨頻率超過80%的城市比例上升了1.6個百分點。
報告顯示,2004年酸雨區域分布范圍基本穩定,降水年均pH值小于5.6(酸雨)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華中、西南、華東和華南地區。華中酸雨區污染最為嚴重,湖南和江西是華中酸雨區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區域。(據新華社)新聞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