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促進就業法》寄望促進就業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7日 08:34 中國經濟周刊

  2005年,我國就業再就業目標確定為城鎮新增就業崗位900萬個,這個目標的完成是一個系統工程,而立法則是促進就業的重要一環。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萌/北京報道

  6月1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解放軍
總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北京聯合舉辦形勢報告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在會上明確提出,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要早日制訂《促進就業法》。

  根據記者了解,有關制訂《促進就業法》的建議由來已久,2003年全國人大上李邦良等代表就曾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于盡快制訂促進就業法的議案,去年的全國人大上也有代表提出過相同的提案。在去年九月召開的全國再就業工作表彰大會上,溫家寶總理和黃菊副總理都對加快就業立法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隨后召開的全國勞動保障工作會議上,黃菊副總理進一步明確要求,把《促進就業法》列入2005年的立法計劃,各有關部門要積極做好相關工作,2005年年底前完成《促進就業法(草案)》報國務院,爭取于2006年報全國人大審議。

  “因為我國現有的《勞動法》當中關于就業方面的內容早就過時了,就業形勢又這么嚴峻,所以制訂專門的就業法是必需的。”北方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石美遐教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去年5月1日,全國第一部有關促進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山東省就業促進條例》實施,這部對就業對象、用人單位、政府及社會各界在就業促進方面的權利和義務都作了明確規定的法規實施一年多了,山東省勞動與社會保障廳法規處顧處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成效顯著,人大的評價相當高”。目前,上海、湖北等省市都在進行地方性的促進就業法規的研討和起草工作。

  就業的壓力,立法的動力

  5月底,《中國首次青年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公布,這次由全國青聯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15歲至29歲的中國青年總體失業率9%,高于中國目前6.1%左右的社會平均失業率,其中72%的失業青年為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更令人擔憂的是,調查的青年人群中,只有36%簽訂有1至3年固定期限合同,還有20%簽訂了1年以內的臨時合同,而38%的就業青年沒有任何勞動合同。也就是說,就業青年中面臨失業的“高危”人群達到了1/3強。

  2005年,我國就業再就業目標確定為城鎮新增就業崗位900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0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1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完成這個目標,可謂任重道遠。

  而法律已經普遍成為世界各國促進就業的主要手段。促進就業立法一直是近現代勞動保障立法中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大量的法律文件相繼出臺,并不斷得到修改。德國有專門的勞動法院體系,與普通的刑法、民法法院等并列,英國有《勞動就業與培訓法》,美國更是頒布了《人力開發與培訓法》、《職業教育法》、《就業機會法》、《青年就業與示范教育計劃法》和《就業培訓合作法》等多項專門的法律和法規來促進就業。

  而我國現有法律在解決就業問題上顯得相當無力。盡管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勞動者有勞動的權利與義務,但再無具體的維護這種權利的法律規定。而且《勞動法》并不是一部促進就業方面的法律,而只是一部勞動管理法,它本身還存在著某些內在缺陷,就更不具備促進就業的功能了。

  回首近年來我國促進就業工作的實踐,其實,更多的措施來源于政府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過程一般都相當艱難,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和障礙,或多或少影響著促進就業活動的有效開展。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法律依據的缺失。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相應的機構沒有法律上的責任壓力,也難以采取法律救濟手段。因此,隨著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行,加強促進就業立法已成當務之急。

  新法應有何“妙計”

  “政府加大關于就業的投資幅度,規范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的形式,這些一旦寫入法律,都將大大有利于促進就業。”曾參與《促進就業法》起草中課題研究的石美遐教授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她表示,這部法律將會涉及到對政府、企業、機構和從業者各方面的要求。而法律的執行將涉及到包括民政部、財政部和社會保障部在內的多家政府機構和部門。

  有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就業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就是供求總量矛盾突出。而解決供求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把企業搞好,因為一個國家企業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失業率的高低。為了減少失業,現在許多國家都調整經濟政策,采取扶持企業的做法,如對不同的地區和行業給予不同的財政優惠政策,減輕企業成本等措施,避免企業解雇工人,促進企業雇用新人。對于我國來說,發展廣大民營中小企業對于解決就業是最好的辦法。

  從企業規模看,就業效果最好的是中小企業,而大多數中小企業又是民營企業。我國民營企業主要存在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中,單位投資吸納的勞動力和單位投資新增加的勞動力都要明顯高于國有企業,平均高出一倍以上。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農業部門轉移出來的2.3億勞動力,絕大多數在民營企業就業。工業部門新增加的8000萬從業人員中,有75%在民營企業實現了就業,目前全國工業部門就業人數為1.63億人,其中在民營企業就業的就有1.2億人左右,約占75%。

  由此,促進就業法的內容首先應該包括對特殊地區和行業進行財政補貼,減免社會保險費用,降低企業成本,通過低息貸款、減稅等方法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擴大就業渠道,對自謀職業者提供優惠政策以鼓勵其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對雇用就業困難群體的企業實行優惠政策等等讓利于企業的措施。

  就業壓力的第二個問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這就要求法律規定政府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特別是對高技能人才培養資金的投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實現由單純地推進數量型就業向推進質量型就業和數量型就業并重、以質量型就業為主的轉變。

  此外,《促進就業法》還應該堅持市場主體原則,規范建立完善、高效的勞動力市場體系,為失業者真正實現“市場就業”提供條件。

  平等原則不容忽視

  反就業歧視,就要求法律保障勞動者享受平等的就業權,任何用人單位不得以任何借口在就業方面歧視勞動者。平等就業意味著公民享有平等競爭的就業機會和平等的待遇。或者說,平等就業不僅意味著就業過程的平等,還要包括整個從業過程的平等。平等就業是國家對公民生存權平等保護的要求在勞動就業上的反映,它客觀上要求打破工人和干部、農民和市民的身份界限,沖破地區封鎖,消除條塊分割,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立勞動力平等就業的競爭機制。

  近年來我國關于就業歧視事件的報道屢現報端,從乙肝歧視到工作經驗歧視、生源歧視、畢業院校歧視、到身高相貌歧視,其實都是表達了一種供大于求的市場環境下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俯視心理,是一種規則上的不平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譚深認為,現在企業擁有了自主的用人權,但我們的法律卻沒有給這種用人權以限制,經濟利益和個別企業決策者個人的好惡成了用人的惟一標準,社會效益和社會責任被忽視了。

  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湖北省人大代表周洪宇就提出了要早日出臺《反就業歧視法》的建議,建議立法規定社會各行業、各部門的用人單位都要制定明確的招聘標準實施細則。其中要包括對應聘者學歷等方面的詳細要求。而這個細則必須是在充分征求民意后,得到公眾普遍認可。否則,將被視為就業歧視,不能通過。有專家表示,將《促進就業法》和《反就業歧視法》合并制定為一部法律的可行性很大,對于盡早規范就業市場具有現實意義。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頭文字D
頭文字D精彩呈現
瘋狂青蛙
瘋狂青蛙瘋狂無限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