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彥
6月22日,北京工商局查出雀巢1+奶粉碘含量超標,表明一個月前在浙江發現的雀巢3+奶粉碘超標并非個例,雀巢正處在歷史上最糟糕的時刻,危機看來仍將繼續,與他們同病相憐的是上海光明乳業,在鄭州和杭州發生的“回產奶”、“早產奶”事件使他們的銷量下降了8成。我們總是不吝以最壞的惡意揣度一切,尤其是那些被懷疑“作奸犯科”的違規
者。雀巢不必委屈,他們需要道歉、處理不合格產品的遺留問題,因為他們與國家標準不符;光明也不必抱怨,他們自己都承認河南工廠的管理確實存有疏漏。
無論雀巢堅持認為“碘含量仍在安全范圍內”,還是光明乳業董事長王佳芬所說的“光明牛奶沒有質量問題”,這樣的辯白只能招來更猛烈的還擊。爭吵很多,但我們至今也還沒明白所謂危害到底存不存在。
在這場關于乳業的多回合控辯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只是各類專家的聲音:農科院的專家、食品研究所的專家、醫院的專家、乳業公司的專家——專家很多,但意見并不一致,有人說每百克奶粉含150毫克的碘是科研結果,超標有害,但也有人說800毫克以下都沒問題;有的說國際參考量是1000毫克,有人就反駁說中外人種存在差異。媒體或各取所需或斷章取義,各類說法大相徑庭,于是并非專家的我們被搞得云山霧罩,虛實難辨。
我們需要明確的問題很多:碘含量是一個強制性的食品安全標準,還是一個參考性的營養學標準?為什么國標的150毫克與中國營養學會的800毫克標準存在這么巨大的差異?如果碘含量只是營養學標準,雀巢奶粉197毫克的碘含量是否仍然存在危險?如果這是一個食品安全問題,為什么不作普遍調查?至少我們知道雀巢在此之前一直是許多企業景仰的對象,按照常理,其他企業觸犯國標的幾率也很高;我們也知道一套碘檢測設備至少要人民幣上百萬元,一罐奶的單次檢驗費用在4000元到6000元之間,對于許多乳品企業,這樣的開支并非必須而且過于奢侈;我們還知道在浙江工商局的抽查中同樣面臨碘超標的還有其他企業。但現在,權力部門以及大多數媒體卻對其他企業碘超標采取回避態度。
面對光明,我們同樣疑慮重重:“早產奶”是否存在,為什么公司的說法與河南電視臺的調查總是不同?“回產奶”是否真實,到底有無質量問題,如果只是新鮮程度的區別,我們是否可以嘗試用市場化的機制加以分別,比如區別定價,如果“回產奶”存在食用安全問題,我們想知道,其他品牌是否存在這樣的危險?因為有說法認為,這在業內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我們面對的是一場虛驚還是一次危機?我們看到工商局在行動,專家在說,媒體在炒作,但我們聽不到一些權威部門的聲音,他們選擇了沉默,而他們最應告訴我們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或許這只是一廂情愿,因為基本一點在于我們不知道哪個部門對這場風波有足夠的發言權而且不會引發爭議。必須承認,乳品行業面對的是一個管理者集團,光是安全檢測,就與多達10個部門有直接或間接管理關系。管理權分散的結果使平時權力沖突不斷,而也因為責權不明,在出現問題時可以互相推諉。
事實上,每一個乳品企業至少需要面對來自衛生、質檢、藥品與食品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多頭管理,目前僅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涉及到多個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產品質量法》、《食品衛生法》、《動物防疫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食品廣告管理辦法》、《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等,再加上國家和行業主要標準,涉及到的法規、標準數量多達30多個。雖然標準繁多,然而,有些領域卻是空白,也有些領域存在矛盾;而這個龐大的管理網絡也并沒有杜絕“毒奶粉”、“假奶粉”甚至阜陽“大頭奶粉”的不時出現。
與多頭管理的局面對應,一些乳品企業的政府關系部門員工達到數十人,且并不清閑,因為“要照應的部門太多,而且都得罪不得”。而一旦理順政府關系,介入這個領域就變得順理成章。于是我們看到,在乳品行業,大量企業涌入,使同質化競爭趨烈,因為這個行業的技術壟斷色彩并不濃重,而從一系列真實事件可以看出監管網絡存在疏漏。
樂觀一點,我們更愿意把這種情形看作是食品大亨誕生的前夜。通常來說,食品行業需要巨型公司,無論安全性、品牌效應或其他都有保證,這一進程在中國同樣存在,前提是:政府需要履行職責,創造更好的商務環境,而不是在事端面前選擇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