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紡織品談判前景不明 商務部完善出口預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5日 09:0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特約記者 施婕 北京報道 “議員先生,我不在乎你們的理由是什么,事實是中國給世界,特別是美國帶來了好處。” “每個人都可以堅持自己的觀點。”
“沒錯!” 這段激烈的辯論來自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一名參議員。美國東部時間6月23日,格林斯潘和美國財長斯諾在當天參議院舉行的關于中美經濟關系的聽證會上表示,堅決反對“以貿易制裁換中國人民幣升值”的提案。格林斯潘的觀點不僅反映了美國有識之士的焦慮,也提前為6月25日的中美紡織品第二輪貿易談判預熱。 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研究員謹慎看待此次談判的前景,“現在距離7月20日中國商務部推行《紡織品出口臨時管理辦法》只剩下不到30天時間,美國有可能認為我國急于達成協議,而在談判中設置更為苛刻的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陳寶森說,“對于歐盟而言,紡織品問題相對獨立。而美國就會牽涉到中美貿易逆差和人民幣匯率問題,紡織品只是雙方爭端的一個序曲。” 面對可能“打持久戰”的局面,主持研發中國紡織品出口預警模型的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馮宗憲說,“其實這次紡織品紛爭是歐盟和美國的產業預警系統對我國的紡織品出口增加做出了反應。”而本報記者從商務部獲悉,已經嘗試運行了半年左右的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紡織品預警機制,正在進一步建設完善中。 出口預警機制開始運作 “我們在去年9月就向商務部提出了建立完善紡織品預警機制的建議。”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王宇告訴本報記者,當時商會建議把預警分為五個等級:紅已設限、橙正在調查、面臨設限、黃正在醞釀、即將發起、綠出口正常和藍出口可繼續發展5種。 “2003年下半年,我們開始對我國紡織產業進行初步評估,確定了重點監測產品目錄和重點監測企業,成立了專家組,并編制了紡織產業損害預警模型。”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局長王琴華表示。 去年11月24日,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決定,聯合開展中國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調查與評價工作,“這其實就是我們的紡織品出口預警機制,只是沒有公開提出這個說法而已。”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員透露。 當中國紡織企業為紡織品出口配額的取消而歡欣鼓舞時,商務部和紡織品工業協會卻對可能遇到的貿易壁壘憂心忡忡。當時歐盟已經宣布將建立針對中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的密切監控體系。王琴華說,商務部建立紡織品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的目的是,“一方面及時發現進出口對我國相關產業的損害及其威脅的可能性,采取符合世貿規則的手段,如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另一方面,跟蹤國外動態,發現其可能對我國出口產品采取限制措施的苗頭,評估出口受阻對我國產業將產生的影響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小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的工作人員對本報表示,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調查與評價工程在今年8月有望完成。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員也透露,目前全國紡織品預警機制雖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已經開始運作。 同時,商務部也加緊了對地方相關預警機制的建設。產業損害調查局目前正積極組織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寧波市和蘇州市等“兩省三市”,共同建立長三角區域性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將紡織和化工列為第一批重點監測產業。 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員向本報表示,各地的紡織品預警機制是商務部系統的有益補充,“比如溫州打火機,當地非常重視,但商務部不可能專門對此開發出一套預警機制。所以各地的預警機制和商務部的重點可以不同,有合理分工和布局。”近期,上海市等地方政府也表示會盡快建立紡織品出口預警機制。 預警監控難度大 王琴華介紹,商務部主持的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調查與評價工程中,第一批選擇了美國、歐盟、加拿大、土耳其、日本、印度等六個我國紡織品服裝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進行重點研究和對標分析;挑選了八類商品作為第一批重點監測產品,分別是嬰兒服及附件、羽絨服及防寒服、襪子、特種用途布、梭織起絨布和簇絨織物、針織睡衣浴袍、合成纖維布以及毛巾。而后來成為貿易爭端主角的麻紗、T恤等并沒有列入其中。 根據商務部的監測系統,去年商務部對紡織品出口的判斷是“將呈現整體較好,局部受阻的局面”。根據當時的監測,產業調查局對部分國家可能對我出口襪子、女式浴衣、特種用途布等品種設限發出了預警。 “這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劃定范圍的”,6月21日,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員對本報解釋說,“我們的預警監控系統在不斷進行動態調整,第二批、第三批重點監測的產品范圍正在研究中。”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趙宏博士表示,預警體系跟實際情況會有差距,因為各國貿易決策的機制非常復雜,要通過業界申請,有時候還有其國內輿論的氣氛影響,所以最后產生的案件是何種情況不好預測。 據主持研發中國紡織品出口預警模型的馮宗憲介紹,比較完整的機制需要國內企業的產銷數據和出口到對方國家的市場情況數據,其中包括海關提供的統計數據等。但是出口預警機制的建立和實施受制于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特別是某些進口國還存在嚴重的政治干預、行業利益,以及涉及第三國利益等,預警難度更大。 目前國內運作較為成熟的上海WTO事務中心紡織品預警系統平臺建于2003年,對中國、美國以及歐盟海關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對中國出口產品的數量和價格進行連續監控分析。一旦某一時期系統顯示的數據曲線波動異常,專家組會討論是否發出預警信息,并視情況不同而提出不同處理意見。該中心貿易救濟措施監控預警部主任江海虹表示,他們在建設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企業擔心泄露“商業機密”,不肯或者不能提供相關的數據。 對此馮宗憲表示,由于監測機制針對的是整個行業而不是單個企業,因此企業不必擔心泄密問題。 “我們現在碰到的最大困難在于企業缺乏憂患意識,不重視對預警信息的利用。”上海WTO事務中心一位相關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表示,“預警信息就像天氣預報,但關鍵在于人們看了天氣預報之后應該知道出門要帶傘,不要無視警報的存在。”一位商務部工作人員也表示,“一些企業根本不看新聞,《紡織品出口臨時管理辦法》已經公布好幾天了,還不停有人給我們打電話詢問有沒有制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