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3日,在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市長峰會上,安徽省馬鞍山市市長姚玉舟走上了峰會的演講臺,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第一個提出“創模”的城市,馬鞍山市又一次呈現在眾人欽佩的目光中。
驕傲的歷史
一座以鋼鐵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全市綠化率能達42.02%,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竟占全年的90%以上;一座面積僅168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僅59.9萬的小城市,近3年GDP平均增長率為15%,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和儲蓄等主要經濟指標的人均值連續多年名列安徽省第一。悄然間,一座靜謐的江南小城做到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接受記者采訪時,姚玉舟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今天的馬鞍山市在‘創模’中取得的成績,有賴于良好的基礎,離不開多年來環保工作者的努力。”
在我國環保創業史上,馬鞍山市曾展現出驕人的創舉:中國環境監理經驗的探索者,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的典型,工業污染防治戰線上的一面紅旗。1993年獲得首批“國家衛生城市”稱號后,馬鞍山又相繼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范例獎”等一系列榮譽稱號,馬鞍山市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成為揚子江畔的一顆璀璨明珠。
為發展注入新“活力”
進入新世紀,面對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加劇的新形勢,如何讓這座城市與時俱進,在發展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是促進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馬鞍山市決定以此為載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匯入“長三角”后的快速發展搭建新的平臺。2001年6月,馬鞍山市市委在市第六次黨代會上提出了“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目標;2002年8月8日,全市“創模”工作動員大會正式召開,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創模”工作領導小組,與相關責任單位簽訂了“創模”工作目標責任書,確定了建設第二污水處理廠、河湖整治等十大“創模”工程,將任務分解落實到37個部門和單位,并定期檢查督促工作落實情況;2003年,馬鞍山市在完善環保目標責任制的基礎上,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對縣區黨政“一把手”開展環保實績考核的辦法。各級黨委和政府進一步增強了對環保工作的重視,在全市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聯動工作機制。
塑造綠色城市新形象
“污染嚴重的項目,就是每天生產黃金也堅決不能上。”這是市委書記丁海中所表明的發展觀。
“不抓環保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環保的市長是不稱職的市長,不顧環保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這是姚玉舟對環保所強調的一種位置。
馬鞍山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提出了一個鮮明的主題:群眾滿意、長治久安、持續發展。以人為本,提高市民生產生活質量,是馬鞍山市“創模”工作的出發點,也是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更是實現和諧社會的落腳點。堅持把“創模”與群眾利益相結合,與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相結合,是馬鞍山“創模”工作的突破口。近年的環保調查顯示:市民對政府重視環保工作的認同率達90%以上,對城市環境的滿意率在80%以上。馬鞍山市是單一的資源型城市,正因為如此,他們需要通過“創模”來實現城市的轉型,建成“現代加工制造業基地”、“休閑旅游基地”、“綠色食品供應基地”,加速融入“長三角”,在安徽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新聞來源:中國環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