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之一:季節差價。價格杠桿正在“撬起”夏季用電高峰,將它們“搬”到春秋兩季
特征之二:峰谷差價。峰谷差價是價格杠桿的重要支點:花同樣多的錢,用的卻是不一樣多的電
特征之三:分時電價。居民用電的增加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不能簡單地下令讓
居民少用電,只能引導居民盡可能在電網負荷低峰時用電:電沒有少用,錢卻實實在在花得少了
特征之四:可中斷電價。上了年紀的上海人對“拉電”并不陌生,但歷來的“拉電沒商量”,正首次被“避峰有補貼”替代了
解讀上海電價新模式特征之一:季節差價。價格杠桿正在“撬起”夏季用電高峰,將它們“搬”到春秋兩季
從目前申城電網的負荷來看,夏季季節性、時段性缺電比較突出,夏季用電占全年的三成強,峰谷差逐年增加,特別是高溫時節的用電高峰時段,空調負荷急劇上升,最高可達700萬至800萬千瓦,這是上海電力供不應求的特點。為此,上海從去年夏季起加大峰谷電價力度,而從今年起,以國家推行煤電聯動電價調整為契機,進一步拉開季節差價,夏季電價適當多調,春秋兩季相對少調。煤電聯動的平均加價水平為每度電0.028元,上海決定在供電高峰的7、8、9這三個月,煤電聯動的加價為每度電0.035元,而春秋兩季為每度電0.025元。這一價格機制,不僅真實反映了上海季節性缺電的實際情況,而且鼓勵企業在季節間調整生產安排,盡可能在夏季安排輪休,給員工“放暑假”。上海從今年起實行全年季節性電價,有利于形成“削峰填谷”的長效機制。
解讀上海電價新模式特征之二:峰谷差價。峰谷差價是價格杠桿的重要支點:花同樣多的錢,用的卻是不一樣多的電
據權威部門預測,今夏上海實際最高用電負荷將達到1900萬千瓦,供電形勢嚴峻。根據夏季電力負荷曲線的特點,對分時電價結構進行了調整,電價總水平保持平衡。今年夏季上海將新增2小時高峰時段,將夏季每天的下午1時至3時的尖峰時段,也執行高峰電價,以減少對電網最高負荷沖擊。峰谷差價,于是成為申城用電價格杠桿“看不見”的支點:花同樣的錢,卻用不一樣多的電。用谷電,可以少花錢,多用電;用峰電,只能多花錢,少用電。這樣,引導企業自覺地選擇谷電作為支點。去年,申城用電量占七成左右的用戶已經基本實行了峰谷差價,峰谷比低于41;今年,采取新的舉措后,峰谷差價將進一步拉開,使峰谷比擴大到4.51,以鼓勵更多的高峰負荷向低谷轉移。
解讀上海電價新模式特征之三:分時電價。居民用電的增加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不能簡單地下令讓居民少用電,只能引導居民盡可能在電網負荷低峰時用電:電沒有少用,錢卻實實在在花得少了
從2000年起,上海就開始實行居民分時電價,通過負荷實測和抽樣調查,把分時電價設計為:平時段6時至22時,電價為每度電0.61元;而谷時段為22時至次日6時,電價為每度電0.30元。居民更換分時電表為“三方出一點”的方案:居民出100元,其余部分地方財政和電力企業各負擔40%和60%。分時電價推出后,相對減少了居民用電的支出。2002年居民谷時段用電量占居民總用電量的5.81%,而到2004年上升至15%,減少了全市居民電費支出3.6億元。盡管“分時電價”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好事,但推行時依然遵照自愿的原則,不強加于人。到今年5月底為止,全市已經有300多萬居民用戶自愿選擇了“分時電價”。其實,在居民得到實惠用電的同時,也保護了發電機組和電網的安全。
解讀上海電價新模式特征之四:可中斷電價。上了年紀的上海人對“拉電”并不陌生,但歷來的“拉電沒商量”,正首次被“避峰有補貼”替代了
過去,一旦用電高峰時電網供不應求,按照供電部門與用戶的用電合同,為了保護整個電網的安全,供電部門確實可以拉電。但“拉電沒商量”,總讓被拉電的企業覺得心里“窩火”。于是,從去年起,上海就開始探索可中斷電價,讓為公共利益做出犧牲的企業也有所得,以體現公平負擔的原則。凡納入負控計劃,隔日通知避峰的用戶,每度電補貼0.30元;當天臨時通知拉電的用戶,每度電補貼0.80元,以上可參加避峰企業的負荷總量達到100萬千瓦;對裝有負控裝置共計30萬千瓦的企業實行按照每度電2元標準“買斷負荷”,即在用電高峰時可隨時中斷負荷。從“拉電沒商量”,到“避峰有補償”,由過去單向的行政管理,轉變為互惠的市場行為。上海將堅持限電不拉電,以保證企業必須連續生產的崗位能正常生產,將對生產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如今,上海有氯堿股份、外高橋造船、滬東造船、美鋁美業、佳通化工等1400多家大企業簽約使用可中斷電價,這些企業在高峰時段讓出了50%至70%的用電負荷,在保障了全市電網安全的同時,也得到了一定的補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