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武漢城市圈:1+8突圍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3日 09:55 經濟視點報

  經濟視點報記者 劉金松發自武漢

  武漢在2004年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排到了第24位,在全國百強城市的排名榜上,也早已經排在了前10名之后。這與武漢應有的地位是不相稱的,這種不相稱帶給武漢人的不僅僅是失落,更是一種尋求突破的急迫。

  如果用城市首位度指標來衡量,武漢的首位度是畸形的,太高了。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中僅武漢市一城獨大,缺乏第二層次城市,第三層次城市雖然較多,但多屬于規模小、農業比重大、經濟實力弱的畸形斷層結構。

  武漢能否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角”,與長三角、珠三角組成中國經濟“金三角”,從而成長為中國的“第四極”,承載了太多期待的目光。

  “武漢者,指武昌、漢陽、漢口三市而言,此點實吾人溝通大洋計劃之頂水點,中國本部鐵路之中心,而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也。至于鐵路既待開發之日,則武漢將更形重要,確為世界最大都市中之一矣。”在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給予了武漢很高的期望。

  歷史卻與武漢開了一個玩笑,時間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武漢不但沒有成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員,即使在國內也漸漸找不到了感覺。這個曾經雄踞長江傲視南北的大都市,在改革開放前,還是中國的第四城。在2004年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排到了第24位,在全國百強城市的排名榜上,也早已排在了前十之后。

  這與武漢應有的地位是不相稱的,這種不相稱帶給武漢人的不僅僅是失落,更是一種尋求突破的急迫。正如武漢市第15任市長李憲生在2003年的“兩會”上,對溫家寶總理的三聲追問:“武漢在哪里?”

  這位對武漢極有感情的市長的追問,不僅吸引了高層的注意,更喚醒了武漢人尋求突破的激情。

  2003年,一個以武漢為核心,其周邊100公里為半徑,聚集了周邊黃石、鄂州、孝感等8個城市的“武漢城市圈”橫空出世。

  武漢擺脫了單兵作戰,選擇了集體突圍,武漢又回到了老大的位置,不過這一次是在湖北省內。

  一城獨大的格局

  2002年5月25日,在武漢及周邊城市經濟協作聯合座談會上,最早提出了“武漢城市圈”概念。

  在隨后6月份的湖北省第八次黨代會上,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把建設“1+8”武漢城市經濟圈作為湖北省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打造以武漢為核心,包括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周邊100公里8個周邊城市的經濟聯合體,逐步將其發展成內陸地區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

  2003年11月9日,由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辦的“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研討會在武漢召開,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省長羅清泉悉數出席了會議。

  如果從城市圈的總量上看,這一區域的帶動作用毋庸置疑,畢竟這里以占全省33%的國土面積,提供了全省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武漢市的生產總值占到了該區域的51%強,其實即使在整個湖北省,武漢市2004年的地區生產總值也占到了全省的30.9%。

  “如果用城市首位度指標來衡量,武漢的首位度是畸形的,太高了。”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慶漢如是評價。

  其實,武漢不僅是在地區生產總值上一城獨大,在其他指標上也是如此,從2004年的最新統計可以看出,雖然武漢市的面積只占經濟圈的14.76%,但其地方財政收入卻占到了66.9%,工業增加值為53.5%,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60%。

  從城市群結構看,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中僅武漢市一城獨大,缺乏第二層次城市,第三層次城市雖然較多,但多屬于規模小、農業比重大、經濟實力弱的畸形斷層結構。

  “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產業雷同,未能錯位發展。”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陳文科指出,不僅8個地市之間存在競爭,就是這8個地市,在一些產業布局上也會和武漢攀比。像武漢、鄂州、黃石三市冶金、建材產業結構趨同,重工業產業檔次沒有拉開;而孝感、黃岡、咸寧以及仙桃、潛江、天門6市主要是第一產業上的趨同,在糧、棉、油、豬、魚、蛋和果茶等方面大同小異,特別是孝感、黃岡、咸寧三市“小馬拉大車”,無法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劇了產業趨同。

  在湖北省政府的協調下,武漢經濟圈的合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2005年1月召開的武漢城市圈專題會議上,9個城市的負責人分別表達了加快一體化進程的決心。

  黃石市市長肖旭明認為,要抓住機遇,依托武漢,錯位發展。發揮黃石的工業優勢,對接武漢的支柱產業,積極推進產業融合,提升合作檔次,實現地區分工協作,城市和產業的雙重聚集。

  仙桃市委書記馬清明則明確表示,在武漢城市圈建設中,仙桃給自己的定位是“二傳手”,就是要接好武漢的“發球”,然后傳遞到周邊去。咸寧的發展目標是生態旅游城市、打造武漢的后花園……

  對于武漢市的一城獨大,俞正聲認為,武漢在全省發展格局中的地位是歷史上形成的,不能人為地削峰填谷,相反,全省要積極鼓勵武漢發展,并以此帶動全省的發展。

  復興武漢

  武漢是湖北的龍頭,這是公認的事實,但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個龍頭并沒有獲得和其義務相對等的權利。

  新中國成立初期,武漢位居開國十大城市(上海,北京,廣州,天津,南京,武漢,成都,沈陽,西安,重慶)之列,屬于中央直轄市,后來到湖北省會城市,再后來到計劃單列市,最后連計劃單列市也取消了。

  “這讓武漢在全國特大中心城市中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地位。”陳文科認為,這從體制上束縛了武漢的發展。

  他分析說,武漢既不可能享受京、滬、津、渝和沿海城市那種優惠政策,又不能具有沈陽、廣州和南京那樣較為寬松的發展空間。沈陽、廣州、南京雖是省會城市,但它位于沿海發達地區,在省內并非一城獨大,而是呈雙雄或多雄競存的格局,如沈陽與大連、廣州與深圳、南京與蘇、錫、常三市,共同肩負各自省份龍頭的重任。

  武漢則不同,處于內地發展中省份,是本省一城獨大的龍頭,系全省經濟命脈于一身,必然是“窮人的孩子多貢獻”。

  武漢在多貢獻的同時,并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充。一位當地的人士透露說,湖北省和武漢市之間長期存在著體制上的矛盾。從省里來說,既希望武漢能帶動周邊發展,又怕武漢過于強大而變成直轄市。

  “武漢一變成直轄市,湖北就完了。”該人士認為,湖北省里的顧忌不是空穴來風,畢竟武漢的總產值占湖北省的1/3,除了武漢,湖北找不到第二個可以做省會的城市。因此在對武漢的投入上往往有所顧忌,一些大的項目也是寧肯往宜昌、襄樊等二級城市布局,也不會放到武漢。

  雖然關于武漢直轄的傳言不斷,但武漢最終還是沒有成為直轄市,而湖北的整體競爭力也并沒有止住下滑的趨勢。

  痛定思痛的湖北,開始認識到“武漢興,則湖北興”。能否讓武漢充分發揮其大企業大集團的優勢,帶動全省的產業發展,成了對湖北的一個考驗。

  “如今全省上下已經統一認識,以武漢為龍頭,這一次決心很大,由省長羅清泉親自擔任武漢城市圈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陳文科認為武漢的機遇來了。

  2003年9月28日,蝸居秦巴山區30 多年的東風汽車公司總部,正式從湖北十堰市遷到武漢。從十堰到襄樊再到武漢,東風完成了自己的三級跳,20年的搬遷夢想終于在2003年實現。

  據知情人士透露,參與二汽集團遷入城市競爭的,不僅有武漢,還有上海、北京、廣東等省市,最后武漢勝出。在湖北人的心目中,東風就是自己的公司。

  二汽的遷入,拉開了企業總部聚集武漢的序幕。全國最大水電施工企業“葛洲壩”總部遷漢;中鐵十一局、潛江制藥以及世界級的餐飲巨頭肯德基、麥當勞等,也紛紛欲將總部或華中區域總部設在武漢……據武漢市經協委的消息稱,在武漢設立企業總部、地區總部、辦事機構的千萬元以上的大企業就有65家。

  2005年5月26日,一場新的變革同樣來自東風,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苗圩,迎來了人生的新挑戰,從執掌東風到主政武漢——擁有800萬人口的中部重鎮,擔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

  在出席任命的會議上,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首先表達了對武漢的厚望:武漢的發展對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區至關重要,就經濟發展而言,武漢要大力發展鋼鐵、汽車、石油化工、高新技術等有競爭力的產業,努力實現“改革要走在全國前列、發展要走在中西部城市前列、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趕超沿海某些城市”的目標。

  “苗圩具有開拓創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宏觀駕馭能力,適合擔任武漢市委書記。”對這次人士調整,俞正聲顯得很有信心。

  “苗圩是一個實干家,說話很實在。”一位當地政府官員如是評價新任書記。

  而東風員工的對他的評價則是“激進、果敢!”

  1997年上任伊始,東風年虧損近5億元,而他開場便立下軍令狀:“不能在2000年以前扭虧,就立即辭職。”

  這讓他的同事們很是為他捏了一把汗,慶幸的是,人們擔心的一幕并沒有發生。1999年東風開始扭虧,實現凈利0.16億元,到2003年,銷售收入達到775億元,利潤達到60億元人民幣,東風實現了既定目標。

  苗圩的魄力和此后展現出來的能力,為他贏得了各方的贊譽。一位分析人士認為,正是苗圩在東風創造的業績,使高層相信,苗圩妥善改造大型國企并解決相應配套問題能力,在復興武漢的背景下,應該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武漢,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武漢市市長李憲生曾擔任十堰市委書記,與東風公司的苗圩在十堰長期配合。如今又成了主政武漢的新搭檔,無論是巧合還是刻意的安排,對武漢來說,都意味著:武漢要大踏步前進了。

  一體化萌動

  武漢的加速發展,意味著在湖北省內非均衡發展戰略的正式實施。

  湖北省委政研室的肖玉明曾撰文指出,湖北省內各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在這種條件下若實行均衡發展,是非常不效率的,而最終結果將只能是一起繼續落后。如果采取非均衡的發展方式支持武漢做大做強,則不僅所投入資源的配置可趨于帕累托最優,而且同等投入對周邊地區所產生的輻射、帶動作用也可能最大,因而也有利于實現湖北的跨越式發展。

  在非均衡戰略的背景下,湖北是傾全省之力推動武漢的發展。那么邁入復興軌道的武漢,又該如何在發展的同時,輻射和帶動周邊8個城市,從而拉動湖北經濟發展?周邊城市該如何應對這種輻射,如何應對武漢在輻射的同時,對自身資源的吸納?

  武漢的商業最先做出了嘗試。作為武漢最大的零售商業集團,中百集團第一個邁出了擴張的步伐,他們選擇了武漢城市圈內的仙桃市。

  對仙桃市來說,有人來投資,自然是應該受歡迎的事情,不僅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還可為當地人帶來就業崗位。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分店剛剛動工的時候,中百集團收到了一封恐嚇信。

  “你開店以后,也要采取一些過激的行動。” 武漢中百集團公司總經理張錦松,對信的內容記憶猶新,他坦言,“當時還是比較擔心的。”

  與此同時,仙桃市政府也收到了一封信,信中指責市政府引入武漢中百集團,等同于引狼入室。仙桃市政府對這件事情十分重視,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正處于武漢城市圈一體化的當口;另一方面,更出于一種現實的考慮,因為該市的很多下崗職工分流后,大部分安排在了商業企業里,但這些企業單個的塊頭又太小,在中百這種大塊頭的沖擊下,能否支撐得住還很難說。一旦這些商業企業破產,帶來的再就業問題,會更麻煩。

  是承接武漢的輻射,還是關起門來看住自己的地盤,這成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就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圍發動了一場大討論。在仙桃,這一討論,持續了3個月之久。

  討論的結果是決定引“狼”入室。仙桃市委書記李清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一定要引入競爭,如果說引狼入室 ,這個“狼”進來了以后,我們逆風起跳,與狼共舞,反而能夠給商家的發展,給我們城市的發展帶來機遇,帶來活力。

  仙桃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給當地商業企業做思想工作,一方面向中百集團做出承諾,如果出了問題以后,負責賠償有關的損失,然后再全力地來偵破這個事情。

  中百進來后,不但沒有擠垮當地的商業,反而把當地的商業蛋糕越做越大,以前要到武漢買東西,現在當地就能買到,資金、物流留在了當地。更重要的是,仙桃商業的發展,又吸引了周邊,把周邊的購買力,也吸引進來了。

  繼中百集團之后,武商、中商、武漢工貿等企業先后在省內外鄂州、孝感、黃岡、仙桃、黃石、咸寧、天門、襄樊、十堰等25個城市開設購物中心和連鎖綜合超市29個,營業面積達24.5萬平方米。

  嘗到甜頭的仙桃,開放的視野早已超越了武漢的小圈子。一個明顯的例子是,雙匯冷鮮產品進入湖北時,在許多地方遭遇阻擊,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仙桃。仙桃市委、市政府主動協調各方面關系,并要求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為雙匯冷鮮肉進入開辟了“綠色通道”;為了商談合作事宜,高規格邀請雙匯董事長萬隆到仙桃考察。在考察的當天,仙桃市委書記和市長親自到到高速公路路口迎接。

  任何合作本身就是一個相互妥協的過程,對武漢經濟圈的一體化來說也不例外。東風總部雖說最終從十堰搬到了武漢,但武漢必須把東風增加的地方稅收通過湖北省的財政轉移支付給十堰;本屬于武漢獨享的“武漢經貿洽談會”,如今成了大家共同的盛宴,變成了“武漢經濟圈”的招商引資大平臺。

  武漢市先后與其他8市簽訂了《流通協作協議》、《人才開發資源開發合作交流協議書》、《武漢城市旅游圈8+1區域合作意向書》等多個文件,鼓勵武漢產業加快向周邊城市的梯級轉移。在2004年,武漢市決定,在2007年前,向周邊轉移總投資達552億元的107個骨干項目。

  當然,對武漢經濟圈來說,更大范圍的一體化,才剛剛開始。根據國務院批準的《武漢城市總體規劃》,武漢市在2008年前將修建7條高速出口路與周邊城市對接。水運交通網的建設也已提上了日程,包括長江旅游航線和開辟高速客運航線;改善漢水下游水環境和航運能力;加大運輸船舶的更新改造力度,大力發展江海直達運輸,重塑長江“黃金水道”。

  武漢經濟圈的一體化,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否實現利益最大化。亞洲最大的油用鉆頭、礦用鉆頭制造企業江鉆股份,把總部從潛江搬到武漢,不僅使企業發展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更將科研和營銷人才順利地留在了公司。如今,已經開展博士后流動站工作。而以往,由于總部偏居潛江,本科生、碩士生流失的現象時有發生。武鋼集團也開始在鄂州投資12億元,用于建設亞洲最大的球團礦生產供應基地,不僅降低了經營成本,也為企業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

  第四極夢想

  在中國能稱上大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大上海,另一個是大武漢。武漢也確實大,8494平方公里的土地、830萬人口,按武漢人的說法,這絕對是超特大城市的標準。

  武漢人似乎并不滿足,武漢人對大的企盼早已超越了地理意義上的范疇,超越了“湖北省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舊有定位。在長江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城市圈崛起之后,武漢一直夢想自己能成為中國的第四極,成為與三大經濟圈遙相呼應的中心。

  正如中科院院士葉大年所說:“武漢不僅是湖北的武漢,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武漢。”他把武漢比喻成中國的“腰部”,中華民族的振興,就猶如一個人要挺直“腰桿”,沒有大武漢的重新崛起,中國的腰桿就挺不直。這可謂是對“湖廣熟,天下足”在21世紀的新注釋。

  更讓武漢人心動的是來自太平洋彼岸一位叫麥金利?康韋的未來學家的觀點,他于1999年在美國《未來學家》雜志發表了題為《未來的超級城市》的文章,預言中國的上海、武漢,在未來20~30年間,將進入21世紀全球十大超級城市之列。他判斷的依據是武漢的淡水資源豐富、腹地市場廣闊、科教實力雄厚。

  我們現在還不能判定麥金利?康韋的預言能否實現,也無從得知麥金利?康韋在做出這番預言和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實業計劃》的聯系。

  但對武漢來說,這些都已不再重要,武漢人現在更為腳踏實地,正如一位政協委員所說“武漢的發展要一步步走,問題要一個個解決。”這幾乎已經成了武漢上下一致的共識,就連剛剛上任10天的新任市委書記苗圩,在視察政協時,也不斷強調這一觀點。

  武漢城市圈的規劃提出了“三步走”的目標。在近期規劃中,其近期規劃將重點建設以武漢為核心的“1+8”武漢經濟圈;在中期階段,武漢經濟圈將逐步突破省界,向鄰省的中等城市推進,如江西的九江市、湖南的岳陽市和河南的信陽市,建設以武漢為核心的中部城市經濟圈。在遠期階段,武漢經濟圈將向中部其他大中城市拓展,建設長江中游和中部地區最大、最強、最富活力的城市經濟圈。

  對武漢成為第四極的路徑選擇,郭慶漢認為,武漢首先要搞好自己的建設,規劃好長江產業帶,像湖南的長沙,過去是與武漢聯系比較多的,現在卻都向廣東靠攏了,如果國家加強沿江產業帶的規劃,加上與湖北的地緣關系,湖南肯定會回來的。

  武漢能否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角”,與長三角、珠三角組成中國經濟“金三角”。從而成長為中國的“第四極”,承載了太多期待的目光。

  【記者手記】

  500年和一條街

  □劉金松

  漢正街、武漢,在外地人印象里,這之間可以畫等號。

  走在漢正街上,必須格外小心,冷不丁那跑得飛快的拉貨車就會把你撞個趔趄,還沒等到你生氣,拉著一包包的貨,就已經跑遠了。在你遲疑的剎那,說不定又會被撞第二下、第三下……看著那些游刃有余的當地人,你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機靈。

  漢正街總是這么繁忙,各地的商戶包括外省的,每天這里都是熙來攘往。

  漢正街的亂是出了名的,與那些城鄉接合部的批發市場并沒兩樣:嘈雜、喧鬧,低檔的物品充斥市場,即使在今天也概莫能外。一位當地朋友說,他從來不到這里買東西,看過之后,我對他的話堅信不移。

  500年的歷史,用心去體會,卻總有一種酸酸的失落感。

  一條街孕育了一個城市,孕育了這個城市的“漢商文化”和商業智慧。

  但其先天性的缺陷,又制約了這條街的發展,500年的輪回,它依然沒有脫胎換骨,以至于被晚輩后生們不斷地超越,不斷地替代……

  在漢正街一老經營戶看來,漢正街在消失,經營戶從5年前的1.32萬戶,到現在僅剩6800余戶。

  有人說,城市發展到后來,會再回到起點,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

  500年后的今天,漢正街復興被高調重視,投資50億元的“漢正街第一大道”踏上了變革之路。再創500年的輝煌,成了這個城市復興的縮影。

  這次回到起點的,是一個“大武漢”,囊括了周邊8個城市的武漢城市圈。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頭文字D
頭文字D精彩呈現
瘋狂青蛙
瘋狂青蛙瘋狂無限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