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通縮離我們有多遠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1日 13:12 新民晚報

  近來,關注宏觀經濟走勢的人注意到,一些學者開始唱起了經濟緊縮的論調,打頭陣的是去年拋出“房地產泡沫論”的謝國忠。這位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說,在房地產熱降溫后,中國經濟在明年可能面臨通貨緊縮風險。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也認為,通貨緊縮的苗頭從5月份的貨幣供應量和國內總投資狀況下滑中已經可以看出,今年第三季度CPI增長降為1%幾乎已成定局。如果對需求和投資的控制仍然偏緊,中國經濟可能進入半年到一年的疲軟期。

  學術界對通貨緊縮的警惕主要來自于國家統計局1至5月的經濟數據。統計顯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已連續兩個月環比下跌,增長保持在1.8%這個并不高的水平上,但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仍然走高,5月份達到5.9%。這種“剪刀差”表明,企業增加的那部分成本基本上都被它們自行消化了,價格鏈條中上游價格變動難以傳導到下游消費者。也就是說,上下游的價格出現背離,生產過剩的隱憂已經存在,今后將存在較長的滯后效應,中國經濟很可能面臨通貨緊縮風險。

  生產要素市場化推動物價走高

  判斷中國經濟是否開始降溫,步入緊縮,還得先從去年的通脹說起。一般而言,通脹有三種類型,即結構型通脹、輸入型通脹和由總需求擴張引發的通脹,這三種通脹有不同的形成機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通脹的發生可能產生于其中的一種,也有可能是由兩種乃至三種通脹共同構成的“復合型”通脹,但其中必有一種通脹居主導地位。

  經濟學界的一個基本共識是,去年中國出現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農產品和能源、原材料等供應不足所誘發的“結構型”通脹,以及由于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和原材料價格上漲所引發的“輸入型”通脹。原因在于,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重化工業時代,重工業所占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經濟增長方式的這種變化,對石油、電力和鋼鐵等產業形成巨大需求,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則顯得相對不足,由此推動價格上漲。

  然而,今年以來,由于糧食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繼續實行,糧食供求狀況將繼續好轉。雖然氣候、病蟲害有變數,但除非大面積自然災害導致大面積減產,否則糧價不會像去年那樣引起CPI大幅度上漲。另外,國際油價在去年高位的基礎上也有所回落。所以,今年前5個月物價增長形勢又回到了2003年10月本輪宏觀調控前的特點,即沒有糧食和石油價格大幅上升所帶來的物價走勢。這樣來看,糧食推動型CPI增長已經結束。目前影響CPI的外來因素主要是石油價格的波動。在最壞的情況下,如果下半年石油價格漲到每桶50美元以上,將拉動CPI兩個百分點,但即使如此,以5月份CPI1.8%計算,全年CPI漲幅也可控制在4%以內。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確有可能打開進入通縮的通道。

  不過,如果從一個較長時期看,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可能會推動物價走高。由于我國的要素市場長期處于政府壟斷狀態,價格不能真實地反映稀缺性,嚴重偏離市場均衡價格,因此,土地、資金、勞動力和資源等要素的價格被嚴重低估。從目前傳遞出的各種政策信息來看,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資金市場化、勞動力保護和資源市場化已經或者正在被納入下一步的政策重點,其價格也面臨一個上升的壓力。尤其是水、電、交通、燃氣等重大公用事業價格面臨越來越大的調價壓力,這必然會對要素價格、進而對物價總水平產生巨大的影響。若再加上美元貶值導致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去年價格上漲帶來的翹尾因素;以及上游產品價格漲幅過大,其對下游產品的傳導或多或少將使部分工業消費品價格上漲或降幅縮小等;這些因素都會促使價格在一個較長時間內上漲,從而誘發通貨膨脹。

  長期有效需求不足影響物價走低

  當然,從長期看,也有影響物價走低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如前所述,成本推動上游(中間)產品的價格上升,然后傳導到下游(最終)產品的價格,進而使CPI上揚。但這一連鎖反應有一個前提條件,即下游產品是存在有效需求的。如果下游產品的有效需求并沒有相應的增長,僅僅是上游產品漲價,那么,經濟就是一種虛熱,而不會產生成本推動的通脹。

  以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來看,中國目前基尼系數已超過0.45,達到了收入分配差距可能容忍的上限,當年日、韓等國在工業化加速期基尼系數也有上升趨勢,但都在0.4上下,中國快速拉大的貧富分化說明,我國不僅難以出現全面的供給不足,反而已經存在全面生產過剩的基礎,也說明中國目前出現的物價上漲原因,不可能是來自總需求增長率大于總供給增長率。換言之,由于貧富差距的拉大和普通工薪階層收入上不去,下游產品仍然會面臨長期的需求約束。

  統計表明,2002年至2005年一季度,人均消費性支出的實際增速分別是11.4%、8.4%、7.9%和7.2%,消費性支出增幅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主要原因是收入持續增長的機制沒有完全形成,居民消費基本上采取保守態度,不敢超前消費,消費支出相對收入而言仍然偏淡。

  事實上,正如一些專家所指出的,在中國現階段二元結構和轉軌體制的背景中,存在著多方面的不利于消費需求較快增長的因素。例如,占總人口比例很高的低收入人群,盡管有較高的消費傾向,但收入水平及其增長都較低,他們的消費能力是有限的。又如,當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來的時候,較高的居民儲蓄率在所難免,現期消費相應減少。所以,在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拉大的背景下,廣大低收入階層的消費水平仍不可能顯著提升,消費品面臨長期的需求約束,價格也就難以上漲。

  另外,雖然市場化改革會使土地、勞動力、資源和資金等要素價格上漲,構成物價總體水平上升的成本推力,但它又有抑制總需求、進而緊縮物價的影響。

  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價格總水平的穩定,既不要通脹抬頭,也不要出現通縮。從上述分析來看,我的判斷是,中國經濟由過熱向非過熱狀態轉移的苗頭可能已經出現,盡管如此,也不會出現2003年以前的那種通縮狀態。但這要看政策當局的應對之策。如果還像過去在宏觀調控中表現出的一樣,缺乏以利率為主的市場化調控手段,而運用了大量強制性的行政調控措施,那么,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現在仍然有可能會面對由于政策選擇不當,而造成CPI和GDP雙下降的通縮風險。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頭文字D
頭文字D精彩呈現
瘋狂青蛙
瘋狂青蛙瘋狂無限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