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撰文指出將力爭在六大領域實現改革新突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5日 17:44 《中國投資》 |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馬凱 改革攻堅任務關鍵而艱巨 之所以說2005年是改革攻堅年,是因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具有明顯的關鍵性和艱巨性的特征,改革進入了新的攻堅階段。
怎么理解“改革攻堅年”?所謂“攻堅”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關鍵性,就像一場大的戰役一樣,總有那么幾場戰斗或者一場戰斗的幾個環節處于關鍵地位,這些關鍵環節如果攻不破,就影響全局,“一著走好,全盤皆活,一著受阻,全局被動”;二是指艱巨性。攻關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須痛下決心,用更大的力量,付出更大的努力。 改革攻堅的“關鍵性”在于,無論從當前還是從長遠看,改革都對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近期看,深化改革是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消除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的一個根本性措施。近兩年來,我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成效,國民經濟保持了增長比較快、效益比較好、活力比較強的良好勢頭。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繼續得到抑制,薄弱環節繼續得到加強,結構調整步伐有所加快,國民經濟開局總體良好:初步測算,一季度GDP增長9.5%。農業生產勢頭良好,糧食種植面積又有所增長。工業生產平穩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2%;投資增幅繼續回落,一季度同比增長22.8%,增幅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別回落了20.2和3個百分點,特別是一度過熱的行業的投資進一步得到抑制;財政、金融運行基本正常;市場銷售增長加快;外貿出口繼續快速增長;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就業形勢也比較好。這些都充分說明,國民經濟發展勢頭非常好,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但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同時經濟發展中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集中表現為: 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壓力依然存在。雖然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有所回落,但許多地方增加投資、上項目的沖動還比較強。今年農用地轉建設用地計劃為400萬畝,各地申請用地量是計劃的3倍,投資擴張壓力還非常大。一季度雖然各省(區、市)的投資增加不多,卻是在去年高基數上的增長,特別是房地產投資在過去5年年均增長26.2%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又增長了26.7%。 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煤電油運緊張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有的地方甚至還在加劇。 價格上漲的壓力仍然較大。在投資擴張的拉動下,流通環節生產資料價格已持續29個月上漲,在前兩年分別上漲8.1%和13.6%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又上漲6.1%,并且已出現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的跡象。國際原油價格高企,鐵礦石等初級產品進口價格大幅上漲,也會進一步推動國內價格上漲。 信貸結構仍不合理。信貸總量雖然控制在合理區間,但是結構性矛盾突出問題日益顯現。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逐漸顯化,大案要案接連發生,這些都值得警惕。 此外,保持糧食持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好勢頭的難度加大,貿易結構也出現了一些不平衡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資源型、高耗能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 這些問題說明,當前宏觀調控仍處在關鍵時期,稍有放松就可能出現反復,甚至前功盡棄。如果今年宏觀調控放松了,經濟形勢發生逆轉,投資再度膨脹,不僅今年難以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的預期目標,明年也將不得不加大調控力度,“十一五”的開局之年就可能變成一個“整頓之年”。這不但影響“十一五”的發展,而且影響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對此不能掉以輕心。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從深層次看,是制約經濟健康發展的體制障礙還沒有根本消除,甚至有些方面還很嚴重。 這次宏觀調控所要著力解決的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突出的集中的表現就是投資過度膨脹。由于投資過度膨脹,必然大量占用耕地,引起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影響糧食生產的增長和農民的增收;由于投資過度膨脹,必然助長信貸的過度增長,反過來信貸的過度增長,又推動投資過猛增長;由于投資過度膨脹,必然加大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加劇煤電油運緊張的矛盾,進而導致了生產資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增加了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壓力。建國以來包括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幾次大的波折,每一次都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有關。可以說,投資過度膨脹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痼疾、一個頑癥。 為什么會產生并且反復出現投資過度膨脹這個頑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很多經濟學家做過深刻分析,如匈牙利的科爾奈就認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預算軟約束產生“投資饑渴癥”。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以來,病根也沒有完全消除。出現投資過度膨脹,固然與某些地方對發展觀、政績觀存在模糊認識有關,但更深層次的還是體制機制問題,至少有五個方面: 一是企業改革不到位。一些國有企業之所以不經慎重、全面的市場分析,就敢拍板投資,這主要是因為缺乏來自產權主體和治理結構等方面的約束機制,投資失誤了頂多是調一個職位。不少民營企業仍然是家族式的,還不能稱為合格的投資主體。 二是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政府代替企業招商引資和投資決策、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行為仍比較普遍,很多項目都是政府在背后直接或間接推動。“鐵本”事件就是明顯的例證。 三是財政體制改革不到位。各級政府特別是地方各級政府之間,財權事權不匹配,收支關系未理順。一些地方政府財力有限,要履行公共服務的職能,就不得不由財政出資或推動企業投資來培植稅源,但投資失敗后,政府和企業的負擔更重,導致財政狀況惡化,又進一步去想方設法搞投資,致使一些地方陷入了“財政資金短缺-投資培植稅源-投資失敗-資金短缺-債務沉重-財政狀況惡化-再投資培植稅源”的惡性循環。 四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不到位。作為信貸主體的國有商業銀行,目前還不是真正的商業銀行,靠增發貸款、擴大分母的辦法來降低不良貸款率的問題仍比較突出。2003年雖然不良貸款率一度下將了3~4個百分點,但不良貸款絕對額只下降了幾十億元。如果銀行真正做到了產權關系清晰、治理結構完善、內控制度健全,每貸一筆款就會認真分析市場風險,不會盲目增加貸款規模。 五是投資的調控體系、監督體系、引導體系還不健全,一些環節的改革仍比較滯后。 因此,要徹底清除投資過度膨脹這個“病灶”,需要從微觀體制到宏觀體制多方面入手,深化各有關領域的改革。 總之,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是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和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如不加快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消除體制性、機制性弊端,經濟運行產生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的“病根”就會存在,舊病復發就有可能。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要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的成果,必須標本兼治,更加重視治本,在鏟除滋生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的土壤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從長遠看,深化改革是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保障。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現期”并存的關鍵時期。未來10~20年要繼續保持一個較長時間平穩較快發展,無論是優化經濟結構,還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無論是克服資源、科技、人才瓶頸,還是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無論是解決“三農”問題,還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無論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賴于深化改革。 一是解決資源瓶頸制約問題。我國資源稟賦較差,無論是維系人們基本生存的耕地資源、淡水資源,還是支撐經濟持續增長的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都嚴重短缺。“十一五”時期和今后15年是我國資源消費強度最大的時期,資源瓶頸的制約不突破,實現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就有可能是“無米之炊”,發展就可能在資源約束面前“止步”,國內生產總值再翻兩番的目標就有可能落空。解決問題要靠加大開發力度,靠實施“走出去”戰略,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改革,離不開轉換機制。 我國要實現工業化,老工業化道路肯定走不通,而要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關鍵是要建立一個節約型社會。節約光靠號召不行,要靠立法,要靠體制機制問題的解決。首先是水的問題,從管理體制看,目前我國水資源管理還是“幾龍治水”,一些部門為了水權爭來爭去;從價格機制看,水價改革了一二十年,成效很大,但是遠遠沒有和水資源短缺的程度相適應,水價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再者是土地資源問題,一方面人口在增長,另一方面城鎮化要大量占用土地。土地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很多,如何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土地價格不合理的問題始終是土地不能有效利用的一個重要根源。還有能源問題,無論是電價形成機制、煤炭價格形成機制,還是原油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都沒有理順,有關部門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解決資源問題,還要靠稅收體制,稅收是建立節約型社會的一個重要經濟杠桿。在這方面,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改革的地方,比如實行資源稅、資源費等。 二是解決“三農”問題和西部發展問題。能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從人口結構看,關鍵和難點不在城市和城市居民,而在農村和農村居民;從空間結構看,不在東部和中部,而在西部。“三農”問題和西部發展問題的本質都是縮小城鄉差距的問題。要縮小城鄉差距,必須尋找新的思路,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制約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進步的問題。我國農村改革是成功的,一個土地承包制,一個農產品價格改革,把溫飽問題解決了。但是僅在人均一畝五分地上做文章,解決不了全面小康的問題,需要從統籌城鄉發展這個高度,從體制上、機制上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超越農村的層次,在更大范圍里去配置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資金資源、技術資源等,社會保障制度、土地流轉體制等一系列體制機制問題都需要解決。不突破這些體制障礙,縮小城鄉差距的長效機制就建立不起來。 三是解決就業再就業問題。我國就業壓力很大。解決就業再就業問題首先要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因為新增就業崗位的70%左右在這里。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要發展,關鍵是破除各種有形的、無形的體制障礙。 改革攻堅的“艱巨性”在于,改革的系統性、復雜性、風險性都在加大 26年來,我國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展,也攻克了不少難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是,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繼續推進改革,面臨著一些矛盾突出、牽涉面廣、敏感性強的難點領域和環節,改革的系統性、復雜性、風險性都在加大。 一是有些改革不僅涉及經濟基礎,而且涉及上層建筑。農村稅費改革就是如此。農村稅費改革本身并不復雜,減免農業稅、費改成稅等都不復雜,征收方式也不是什么難題,關鍵是農村稅費改革涉及到農村上層建筑等各方面的改革。如果不配套改革農村鄉鎮機構、縣鄉財政體制、義務教育體制,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就不可能鞏固。 二是有些改革不僅涉及國內經濟,而且涉及國際經濟關系。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問題就是如此。這項改革勢在必行,但這涉及一個大的利益格局調整,涉及如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問題,阻力和難度相當大。再比如,匯率機制的改革,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也指出,要“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但人民幣匯率制度對世界影響很大,特別是周邊國家和地區影響很大,改革需要積極穩妥、慎之又慎。 三是有些改革不僅涉及經濟領域,而且涉及社會穩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是如此。這項改革再不改,就會積重難返,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負面影響都會表現出來。但這項改革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動哪個環節都直接涉及各個利益主體和利益關系,錯綜復雜,改起來很難。 四是有些改革不僅涉及眾多的利益主體,而且涉及深層次的權力和利益調整。壟斷行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涉及人員去留問題、權力調整問題及職能劃分問題等。 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今年是“改革攻堅年”,決不意味著過去的改革不重要,不困難,也不是說許多改革難題經過今年一年的努力就可以全部攻克。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改革都處于攻堅時期。 今年,改革攻堅的任務有三類。 一是對已經啟動的改革攻堅任務,要周密組織實施和不斷深化完善。首先要把已出臺的攻堅任務實施好,如:農村稅費改革,已經搞了五年,今年要進一步深入到三項配套改革上;投資體制改革,去年已經出臺,方向非常明確,但組織實施、真正到位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對這些改革攻堅任務,關鍵是不斷深化,并且要不斷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 二是對條件已經成熟、可以啟動的改革攻堅任務,要平穩出臺、邁出決定性步伐。今年將有一些新的改革攻堅任務出臺,一年可能完不成,但是年內要有實質性進展。無論是國有企業改革、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壟斷行業改革,還是一些其他方面,都有一些新的任務。如關于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國務院已頒布《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現在最重要的是把36條措施逐條落實。再如個人所得稅改革、郵政體制改革、鐵路管理體制的相關改革等,今年都要平穩出臺,穩步推進。 三是對目前條件還不成熟的改革攻堅任務,要加強調查研究,認真梳理思路,科學設計方案。有些重要的改革可能今年不能出臺,但是今年一定要做好前期工作。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今年將有局部的改革,全面的改革還難以推出,但要提出總體思路,國務院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國家發改委;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問題,今年還很難一步到位,要做好準備工作;企業增值稅轉型的問題,已在東北進行試點,今年要認真總結經驗,研究合適的方案與思路,逐步在全國推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都對2005年經濟體制改革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國務院關于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又對其細化和具體化,明確了10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并把改革的責任落實到有關部門,緊扣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進體制創新,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 1.把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用專門的篇幅強調“加強行政能力建設和政風建設”,正說明加快我國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極端重要性。這不僅在于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是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薄弱環節,也在于加快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是解決我國發展中諸多突出矛盾的關鍵和前提,更在于加快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最具實質性的戰略步驟。 因此,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圍繞建設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把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政府真正轉變為優質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良好經濟社會環境的創造者、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維護者。主要任務有三項: 轉變政府職能。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職能范圍,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以及政府與中介組織的分開;在繼續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其傾斜,把領導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上;切實把政府經濟工作的重心轉到制度建設、規劃編制、政策制定以及統籌協調、維護競爭秩序上;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更好地為基層、企業和社會公眾服務。 創新組織體系。核心是建立“決策科學、分工合理、執行順暢、運轉高效、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完善機構設置,理順職能分工,嚴格控制編制,實現政府職責、機構和編制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法定化;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經濟社會管理權責,做到橫縱結合、簡政放權、權責統一;深化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要加快推進縣鄉機構改革;全面實施國務院頒布的依法行政綱要,推行依法行政;完善政府自我約束機制,強化外部監督體制,實行政府行為責任追究制度。 完善決策機制。核心是大力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提高決策透明度。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廣泛集中民智,使決策真正建立在科學、民主的基礎上。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廣泛征詢意見,充分進行協商和協調;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認真進行專家論證、技術咨詢、決策評估;對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實行公示、聽證制度,擴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有組織地廣泛聯系專家學者,建立多種形式的決策咨詢機制和信息支持系統。 2.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 從1984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到城市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20多年來,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應看到,目前相當多的國有企業還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2004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312億元,比上年增長42.5%。這是歷年沒有的事情,但絕不意味著國有企業改革已經成功了。這些利潤主要集中于石油、石化、電力、電信等行業,僅石油化工行業就占了2000億左右。其他行業的國有企業仍比較困難,這與企業機制轉換不到位、市場競爭力不強有很大關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雖增長了17.4%,但增幅回落了20.8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了34.8%,增幅提高了28.8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達25.3%,比去年底擴大了7.1個百分點。這說明,國有企業效益增長的體制機制基礎并不牢固,改革的任務仍很繁重。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突出三個重點: 一是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盡快研究提出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總體思路,制定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明確調整的目標、原則、步驟、措施以及配套政策,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在更大范圍、以更大力度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二是加大國有大型企業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力度。力戒形式化和表面化,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逐步改變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狀況,推動國有大型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積極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逐步實現主營業務整體上市;以建立健全國有大型公司董事會為重點,抓緊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獨立董事和派出監事會制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中央企業要全面實行年度經營業績責任制和任期經營業績考核責任制。 三是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壟斷行業是我國國有經濟最集中的領域,其中最難攻克的堡壘是行政性壟斷和資源性壟斷,而且個人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也主要集中于此。要完善電信、電力、民航等行業改革措施,擴大市場準入范圍,改善資本結構,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及措施;適時出臺郵政體制改革方案;抓緊制定鐵路體制改革方案,今年要在推進鐵路建設資金多元化方面先邁出實質性步伐;完善煙草行業管理體制;研究制定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推進供水、供氣等市政公用事業的市場化進程。此外,要加強對壟斷行業和壟斷行為的監管和法律體系建設。 3.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落實部門分工。抓緊提出落實相關重要舉措的部門分工方案,研究制定和完善放寬市場準入等相關具體措施和配套辦法,形成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 清理法律法規。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政策文件,加快完善保護非公有制經濟合法權益、保護合法私有財產等各類產權的有關法律法規,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 完善服務體系。積極為非公有制中小企業創業提供公共服務;改進信貸考核和獎懲管理方式,提高對非公有制企業的貸款比重;加快面向非公有制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政策性銀行依托地方商業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開展以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轉貸款、擔保貸款業務;拓寬非公有制經濟的直接融資渠道,建立健全創業投資機制;規范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推動制度創新。引導非公有制企業以資產為紐帶,逐步實現資本的社會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做強做大,發展成為主業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大集團。 改善政府監管。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改進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監管,引導非公有制企業依法經營,照章納稅,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 4.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企業素質和金融業抗風險能力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是“關系改革和發展全局的重要任務”,“要下大力氣”。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歷史形成和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隱患正在逐步顯現,金融大案要案頻發,而金融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金融穩定事關我國經濟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深化金融改革,關鍵而緊迫的任務是: 一是針對金融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缺陷明顯、經營機制轉變滯后的問題,加快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在總結現有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按照現代金融企業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內控制度,轉換經營機制;加快制定其他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并擇機出臺;研究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和定位,擇機出臺《政策性銀行條例》;研究促進資產管理公司改革發展、提高不良資產回收率的政策措施;抓緊實施郵政儲蓄體制改革;抓緊研究和論證農村金融總體改革方案,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清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系;穩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力爭在完善治理結構、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支農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實效;整合并規范發展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深化保險業改革,繼續推進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造。 二是針對金融風險隱患較大的問題,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體制機制。要正確處理金融穩定、金融調控、金融改革、金融發展的關系,積極探索維護金融穩定的新路子、新手段和新方法。抓緊建立金融穩定協調機制,明確各方職責、任務,把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工作長期化、規范化、制度化;堅持風險處置和風險防范并舉的方針,推動金融機構退出機制的市場化和法制化,既要高度重視處置當前少數金融機構的金融風險,探索資產處置和重組的創新手段,也要加強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測、評估、預警,建立規范、靈活、有效的金融風險應急機制;建立健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有機結合和協調發展的機制,防范跨市場、跨系統風險;繼續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加強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治理結構、內部控制、資本充足率、重點業務和高級管理人員監管。 三是針對直接融資比例過低的問題,加快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繼續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盡快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措施。重點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快證券公司重組,積極引導合規資金入市,深化證券發行制度改革,推進市場創新和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債券市場,改革企業債券發行審批辦法,修訂出臺《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此外,要加大對證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5.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制 一方面,繼續完善稅收體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稅收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擴大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試點范圍,將設備投資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減輕企業負擔;改進個人所得稅,逐步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完善消費稅,適當擴大稅基;改革資源稅;適時開征物業稅;創造條件逐步統一城鄉稅制。對這些任務,今年有的可以邁出實質性步伐,有的可以創造條件。 另一方面,進一步改革財政管理體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原則,確立公共財政服從和服務公共政策的原則,確立履行公共服務職責與提供公共服務資源相對稱的原則,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確立有利于各級政府正確履行職責和有利于凈化市場競爭環境的原則。要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權事權,規范轉移支付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地方政府財政職能越位、錯位導致盲目投資和投資失誤的問題。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 6.積極推進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在投資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投資體制改革是發展改革部門牽頭的一項重大改革,各方面對這項改革的行動和效果十分關注,因此必須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盡快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扎實推進這項改革。 在核準制方面,要盡量縮短新老辦法的過渡時間,認真解決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工作效率;發布主要行業的項目申請報告示范文本、核準項目評估大綱,指導企業的核準申請和咨詢機構的咨詢評估工作;根據宏觀調控需要,適時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目錄》和《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暫行辦法》。 在備案制方面,要加強對各地備案工作的指導,注意總結經驗,逐步規范;建立備案信息系統,并落實投資信息發布制度;同時,要切實防止備案成為變相審批。 在政府投資方面,要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中央專項建設基金管理辦法;在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行“代建制”;建立投資決策責任制;實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和重大投資項目后評估制度。 在投資宏觀調控體系方面,要建立健全與國土管理、城市規劃、金融、環境保護、統計等部門密切配合的機制,加強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監管和調控。 除上述六個方面外,還要圍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繼續推進農村改革;以大力發展各類要素市場、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重點,不斷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高度,加大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的力度,繼續深化就業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盡快研究形成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著眼于實現在更高水平上的對外開放,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