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過半外企賬面虧損有貓膩 避稅國家一年少收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4日 01:52 信息時報 | ||||||||
國稅局去年對37家企業展開反避稅審計調查 本版撰文 時報記者 葉靜 通訊員 高濤 外資企業長虧不倒,避稅之道“功不可沒”。國稅總局國際稅務司副司長王康裕不久前表示,每年僅通過轉讓定價把利潤轉讓出去的稅款損失就有300億元。
記者近日就此采訪了廣州國稅局和一些外企。一國際知名的外資企業稅務主管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外企利用稅法盲點避稅是很普遍的。他們公司財務部就有100多人,很多工作就是研究稅法,進行財務分析、管理——說白了,其實就是避稅。 現狀 半數外資企業賬面虧損 根據最新的數字顯示,2003年廣州8100多戶的外商投資企業,申報盈利的企業僅為50.6%,也就是有一半的外資企業是處于虧損狀態,特別是某些行業的虧損面更是達到了60%~70%。雖然這幾年虧損面在一直下降,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這么大面積虧損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特別是有些企業虧算年年在增大,投資卻不斷在增加。 廣州市國稅局涉外稅收管理處負責人張偉表示,廣州市國稅局前幾年已專門設立了反避稅專門機構,加大對不合理避稅企業的監管。2004年,廣州市國稅局共對37戶企業開展反避稅審計調查,已完成審計調查結案的企業有25戶,調增應納稅所得額49939萬元,調增應納所得稅額5187萬元。 應對一 改變按稅種對企業評估做法 張偉表示,不久前,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對各稅種的納稅評估方式方法進行統一規范,其中明確了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以下簡稱涉外企業)所得稅評估分析指標及其使用方法。一改之前的按稅種來對企業的稅收進行評估,而是采用一種評估辦法來評估企業的納稅情況。之前的按稅種評估企業,企業的增值稅、營業稅等等都是由不同的部門來負責,每個單項稅收都有自己的獨立解釋,易造成規定不一出現漏洞。采用統一的納稅評估就可以避免這種狀況。 應對二 采用APA規則允許預約定價 廣州市國稅局表示,根據我國政府與有關國家間的稅收協定,為規范納稅人與其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的稅收管理,國家稅務總局近期出臺了《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預約定價實施規則》。預約定價實施規則(APA)是指納稅人與其關聯企業間在有形財產的購銷和使用、無形資產的轉讓和使用、提供勞務、融通資金等業務往來中,向稅務機關申請預先約定關聯交易所適用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稅務機關通過一系列的可比性分析和合理性審查,確定其關聯交易符合公平交易原則和營業常規的全過程。該管理模式用以解決和確定在一定時期內企業關聯交易所涉及的稅收問題,它通常采取預期利潤的方法。 APA是納稅人與稅務機關之間自愿達成的一種書面協議。APA的目的是通過合作與協商來解決轉讓定價問題,減少納稅人和政府的花費,變事后行為為事前行為,為納稅人提供一種預測的方法。 有關負責人表示,使用APA,可以把事后補查,變成事前約定,很大程度地減輕了人力的浪費,而且可以降低政府部門漏征稅風險,企業也可以降低被稽查后雙重征稅的成本。 避稅剖析 ●轉讓定價●避稅地注冊●選擇公司組織形式●資本弱化●濫用稅收協定 常用的五種避稅方法 廣州市國稅局涉外稅收管理處負責人分析,目前比較通行的避稅方法主要有五種: 轉讓定價法 這是外資企業最常見的避稅方法,大概有60%的企業都會選擇這個手段來避稅。轉讓定價法又可細分為,有形產品購銷,主要是通過“高進低出”,抬高原材料的進口成本,低價出口產成品。企業把利潤轉到了境外,從賬面上看總是負利潤;其次是無形產品的轉移,主要是企業購買特許權、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其利用此類產品定價困難進行避稅;再次是融通資金,通過關聯企業的借貸,減低甚至無息的借貸來避稅。 避稅地注冊 按照目前國際比較通行的繳稅方法,是按照法人匯總款項來繳稅,如果在一些稅率比較低甚至是免稅的國家或者區域注冊的話,企業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避開稅收。目前不少國際企業會選擇去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這里逐漸發展成一個避稅天堂,一個不到60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已經有全世界25萬個海外離岸公司在此地注冊。 選擇公司組織形式 因為不同的公司形式,繳稅的方式大相徑庭,一些企業往往抓住這點來從事避稅行為。例如,母子公司是獨立核算,而總公司和分公司是匯總核算。在企業成立初期,往往會選擇母子公司的形式,因為由于子公司剛剛起步,往往“入不敷出”,順理成章地避開了稅收。等到企業成長起來后,就會“搖身一變”成總公司和分公司,這樣又可以進行利潤的轉移,自然又能夠少繳或者免繳稅收。 資本弱化 目前,許多外企到中國投資前后,向境內外的銀行借大量的資金,其中不乏一些實力雄厚的著名國際公司。促使這些企業向銀行貸款,不僅僅是缺少資金,這也是一種避稅的辦法。根據稅法的規定,利息支出是在稅前扣除。企業適度地負債,利用稅前列支利息,先行分取企業利潤而達到少交或免交企業所得稅的目的。 濫用稅收協定 一種特殊的國際避稅方式,是跨國納稅人通過設法獲得或者利用中介體居民身份,“主動”靠某國的居民管轄權來享受稅收協定中所確定的待遇,從而減輕在另一非居住國的有限納稅義務。 典型案例 稅企協商一年補稅600萬 番禺某外資織染廠5年賬面累計虧損6292 萬元,但注冊資金不斷增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在去年的避稅監管行動中,廣州市國稅局反避稅人員在廣州番禺區發現一起十分典型的避稅案件:X公司是“香港Y(國際)有限公司”在廣州投資成立的獨資企業,投資總額為3500萬美元,經營范圍是高檔織物面料的織染及后整理加工。企業的產品全部出口,貿易方式為進料加工和來料加工,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該公司于1998年至2003年間不斷增加注冊資金,擴大生產規模。經營范圍由原來生產、加工、銷售本企業針織、漂染的各類服裝面料變更為高檔織物面料織染,銷售收入也逐年大幅增加。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公司賬面虧損卻十分嚴重,累計虧損高達6292 萬元,至2003年尚未進入獲利年度。 市國稅管理員通過兩家關聯企業公司的業務量分析X公司存在低價出口銷售行為,將利潤向香港的關聯公司轉移。從開業到現在,X公司除2000年、2003年有盈利外,其余年度都是虧損。近幾年企業賬面的利潤和資產收入表現都較差,與之相反企業卻不斷增加資金投入,這不符合正常的經營規律,企業避稅的嫌疑較大。經稅企雙方的協商,一致同意境外再銷售利潤在X公司和Y國際公司之間以4:6進行合理分配,并以此確定再銷售利潤率,進而得到正常價格,據此調增X公司1998年至2003年的銷售收入,調增應納稅所得額1.2億元, 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后2000年進入獲利年度,2003年應補繳企業所得稅600萬元。 新聞背景 國家稅務總局反避稅行動升級 5月23日,國家統計局數據再次呈現外企中國生存之“怪現狀”: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89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6%;而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1075億元,不升反降3.5%。 一方面是經營生產欣欣向榮,一方面是財務數據長期“紅燈”虧損高懸。外企避稅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國稅總局的反避稅行動也不斷升級。近日,中日兩國稅務當局在北京正式簽署我國第一個雙邊預約定價安排。專家介紹,雙邊預約定價意在解決跨國關聯交易中的轉讓定價問題,是各國反避稅的主要方法之一。據官方保守估計,跨國企業憑轉讓定價這一避稅手段,就使我國每年稅收損失超過300億元。 國稅總局的反避稅行動不斷升級并最終成為一場“反避稅風暴”,這場風暴正在將反避稅行動制度化并引發中國的稅制改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