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中歐就紡織品貿易達成一致 > 正文
 

紡織品貿易爭端的背后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3日 11:28 瞭望東方周刊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張偉靖、王錚/北京、上海報道

  能否處理好眼下這場貿易爭端,是中國走向貿易強國的一個重要關口

  “公平是強者的公平,弱者是沒有公平的。這個公平由誰來判定?是美國。”接受《瞭望東方采訪》采訪時,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一語中的。

  6月5日,美國商務部部長古鐵雷斯結束了其首次訪華之行,留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平心而論,我不相信中國對我們關系面臨的政治壓力有充分認識。”

  隨后,6月7日舉行的“中歐經貿論壇”上,歐盟方面承認中歐之間的紡織品貿易摩擦是“一個政治問題”。

  顯然,這已不僅僅是一場國際貿易領域的爭端。作為WTO最基本的原則,自由貿易原則正在成為美國和歐洲不同黨派和利益集團之間斗爭的籌碼。

  在國際關系中,歷來“只有永恒的國家利益”,美國號稱為了保護70萬國內紡織工人,歐盟則表示“為歐洲的250萬工人而戰斗”,那么,擁有1900萬紡織工人的中國更有理由選擇說“不”。

  紡織品總在浪尖

  中美之間從未停息過的貿易摩擦中,幾乎每次都有紡織品的身影。事實上,中美紡織品貿易額僅占中美雙邊貿易總額的6%。

  “美國在上個世紀就實現了后工業化。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制造業包括紡織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就開始下降,知識經濟和服務經濟大幅提升。那么,美國為什么要和中國打低級的紡織品貿易戰?”張燕生問。

  “因為紡織品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產品。”上海對外貿易學院WTO研究教育學院副院長邱貴溪的答案簡單明了。

  目前,中國紡織行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占全國工業的10%左右,從業人員占14%多,而中國紡織業的實際海外依存度達30%。簡單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對美國而言,只要壓制紡織品行業,就可能壓制整個中國經濟,紡織品貿易已經成為美國與中國談判中最重要的籌碼。

  眼下這場中國與歐美之間的紡織品摩擦,如果沒有美國的步步緊逼,目前白熱化的局面本可以避免。

  自2003年首次對中國少數紡織品實行“特保”之后,整個2004年,美國一直在尋找壓制中國紡織品的理由。2005年1月1日配額取消后,一季度中國紡織品出口激增給美國提供了“口實”,美國立刻大范圍“設限”中國紡織品。

  “與其說現在美國對中國發動密集的貿易保護是一種抬頭,不如說是一種積蓄,”張燕生這樣分析,“美國對中國大動干戈,WTO的門檻條款、現在的特保……處處表現是有預謀的。”

  早在2004年,中國就考慮到紡織品配額取消可能會增加中國的出口,因此在2005年1月1日,宣布對148項紡織品加征出口關稅。中國的誠意可見一斑。

  “從2004年下半年起,我們就沒有一刻喘息的時間,”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王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美國的一些中介組織,我們全都見遍了,而且見了不止一次。今年1月和4月,我們兩次出訪美國。會長帶著一些企業出訪了18天,美國有關的政府機構和中介組織全都見了,對他們做解釋說服工作。今年5月1日起,美國在華的商會我們全都見過。”

  5月20日,中國根據自己調查的結果,宣布對78項“敏感”紡織品再次大幅度提高關稅稅率,多數提高到原來的5倍。

  然而,中國的誠心和努力沒有換來應有的回應。5月23日和5月27日,美國正式對中國7類紡織品出口實施數量限制。

  至此,中國的態度只能強硬。

  誰在違反規則

  不只是紡織品貿易,在雙邊貿易問題上,美國總是一再指責中國“違反規則”,但事實又是怎樣呢?

  在兌現中國加入WTO承諾方面,美國找不到把柄。“事實上,在市場開放等很多方面,我們比原來承諾的時間還提前了。”邱貴溪介紹,“當時談判的時候,有些條款我們還是比較保守的,后來實施起來,很多都提前了。”

  而總以“規則”示人的美國又是怎么做的呢?

  根據1993年12月達成的《紡織品與服裝協議》,從1995年1月1日起到2005年1月1日,這10年過渡期分4次把紡織品配額取消,其中到2002年1月1日,就是倒數第二次取消配額的時候,應該是取消了51%的配額,2005年取消剩下的49%。但是,美歐的做法是把70%的配額留到了2005年1月1日。

  正是美國的違約導致了中國廠商在2004年沒有贏得他們應當贏得的市場份額,引發一季度出口數字劇增。何況美國、歐盟所依據的數字是今年一月和二月。這往往是中國出口的大月份,就此對全年設限,并不合理。事實上,目前中國對歐美出口趨勢,已開始回落。

  單就原則而言,紡織品貿易已實現一體化,中國企業有權利享受貿易自由化的好處。而中國并沒有促使紡織品出口激增。商務部十項措施限制出口增長,原是中國義務之外的事情,是中國對世界經濟負責任的表現,應視為中國為維護長期貿易環境做出的貢獻。

  張燕生分析:“這次2005年5月18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紡織品實施特保,距離4月4日美國發起的為期90天的相關調查尚不足45天。”

  “美國信奉的不是規則,而是實力,是典型的貿易霸權。”張燕生認為。

  規則背后的利益

  規則的背后是利益。在紡織品貿易問題上,王宇表示:“美國實際上就是限制中國的政策,它不光是保護本國的產業,還要保護它周邊國家的產業。”

  張燕生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美國打擊中國紡織品,出于“與周邊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需要”。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內,墨西哥的紡織品服裝能夠免稅進入美國市場,而且這些優惠也同樣適用于加勒比貿易協定的各個加勒比國家。

  在“以對自己有利”為標準的美國規則中,“公平貿易”與“自由貿易”都只是借口。只要不符合自身利益,美國可以退出《京都議定書》,可以反對國際刑事法院。世貿組織是美國自愿受其約束的為數不多的重要多邊機構之一,美國還是出臺了“特殊301條款”,這一條款的實質就是美國制定的單方面貿易制裁措施。

  翻開近現代世界貿易史,發達國家利用規則為自己利益服務事例不勝枚舉。

  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是第一個“世界工廠”,其工業制成品曾在全球范圍無人可與爭鋒,同時需要大量進口各種原料,因此成為自由貿易主義理論的發源地。

  而立國之初的美國并不以工業見長,為保護其國內工業發展,南北戰爭后實行了長達70年的高關稅政策。20世紀30年代初期,美國對75種農產品和925種工業制成品的平均關稅率一度高達50%,由此招致了歐洲國家同樣水平的高關稅報復,釀成了一場慘烈的貿易戰。

  二戰后,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之一的美國1947年發起擬訂了關貿總協定(GATT),在全球推行貿易自由化。作為GATT的升級版,世界貿易組織(WTO)于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關貿總協定被稱為富人俱樂部,WTO則被認為更具全球性。但無論是在哪個階段,國際貿易摩擦從未間斷過。從1963年的美歐“凍雞戰”起,到后來美、日、歐之間的“鋼鐵戰”、“汽車戰”、“半導體戰”。直至今日,美國和歐盟都還正在摩拳擦掌,準備就補貼飛機制造商空客和波音的爭議對簿公堂。

  這些貿易摩擦的深層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戰后的歐洲和日本實現經濟復興后,開始在經濟上沖擊美國的霸主地位。觀古可以鑒今。隨著中國經濟日益強大,美國的矛頭對準中國,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走向貿易強國

  “入世三年,中國貿易額翻了一番。從貨物貿易來講,中國已經跨入全球第三大國,第一美國,第二德國,第三是中國。”

  說這些話時,邱貴溪并沒有顯現出自豪:“中國的加入把整個世貿組織結構徹底改變了,原來是美歐日加四大天王的歷史,中國陸續超越了加拿大和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體,量這么大,別人肯定都要盯著你,貿易摩擦增加是必然的。”

  “中國是貿易大國,但不是貿易強國。”這句話已經聽過太多,邱貴溪還是再次強調。事實上,進出口數量的增長并沒有使中國獲得同等的貿易優勢。

  在進口方面,石油被認為是關乎國家外交政策的政治類商品,中國目前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但沒有像美國那樣的國際原油市場上的控制權。在其他大宗貿易商品領域同樣存在被外國供應商所控制的情況。

  全球鋼鐵、銅、鋁價格上漲時,國際上近乎統一的口徑是中國經濟過快增長造成了需求的旺盛,導致價格上漲;價格開始下跌時,又把一切歸因于中國經濟放緩,甚至連咖啡豆價格的下跌都要歸因于此。

  邱貴溪介紹,在國際分工中,已經形成了“美國科研,日本設計,中國加工”的鏈條,加工貿易在中國貿易體系中占到50%,而高端產品出口比例非常小,這一格局短期內很難改變。

  這就是我國對外貿易“大而不強”的現狀,也是國際上尤其是在美國各種中國論調的基礎,忽而“中國威脅論”,忽而“中國機會論”,對待中國的政策成為政治勢力博弈的籌碼。

  在采訪中,無論是從業者還是專家,都提出了相同的觀點,“在外貿中,我們不能再以量取勝,要注重質的提升”。

  不過,王宇強調:“現在不是一味檢查自己的時候,歐美問題必須先解決,我們不能就范美國的限制,如果這樣有可能把我們打拼10年的成果丟掉。”

  在需要據理力爭的時候,中國政府表現出了應有的強硬。此次貿易爭端中,薄熙來的強硬姿態讓許多人意外。外電聯系到前不久吳儀的“拂袖外交”,評論說,在中國經濟日益強大的背景下,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有了更足的底氣。

  這說出了一部分事實。雖然中國經濟規模以美元GDP統計在世界上排名第七,但是增量意義上,中國的影響力卻超過了這一排名。2004年以來,“中國需求”成為與美元美息、石油價格并列的主導世界經濟走勢的三大因素。這不但是中國實力的體現,而且讓中國領導人可以更從容更直率地與西方討價還價,捍衛自身利益。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的第22次集體學習上,胡錦濤總書記在談到發揮好對外開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時,將“著力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以質取勝,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擺在第一位。此次政治局集體學習,體現出中央高度重視對外開放,變貿易大國為貿易強國的戰略意圖。

  而能否處理好眼下這場貿易爭端,則是走向貿易強國的一個重要關口。

  爭端會不會升級

  6月10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來到中國。歐盟委員會在新聞公報中稱,曼德爾森將在上海與薄熙來舉行會談,爭取達成一項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以解決中歐之間的紡織品貿易爭端。

  而中美方面的摩擦沒有緩解的跡象。不過,盡管中國在取消紡織品出口關稅問題上表示出強硬的態度,但仍然表示愿意通過協商妥善處理摩擦問題。

  5月30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薄熙來坦率地說,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中國紡織企業已經要求政府采取貿易報復措施,“(這種)不滿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不一定要講報復,因為中美、中歐經貿合作的領域非常寬廣。”

  “歸根到底,貿易中大家爭的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利益爭奪,中國手里也有談判的籌碼,”邱貴溪認為,“實在談不攏的話,就可以到世貿組織打官司。”律師出身的邱貴溪主張“利用規則對待反規則”。

  張燕生表現得則沒有這么樂觀:“我們當然可以向WTO組織進行起訴,但不要抱太大希望。它只是一個協調對話的組織。不要期待WTO會遏制美國,這是非常幼稚的。”

  “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在2008年不會消停,”紡織品工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孫淮濱預測,“貿易量加大,摩擦肯定隨之增加,他們會濫用我們入世的承諾。”

  關于紡織品爭端解決的預測意義并不大,因為美國此次針對中國的攻勢是全方位的,紡織品只是其中一項,或許美國更關心的是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時代》周刊撰文指出:“華盛頓揚言要將身為世界頭號消費大國的美國與其頭號供應商中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升級。”

  中國政府也有準備,在全球關注人民幣匯率、中國紡織品等問題的背景下,中國“財經外交”顯現,在多邊、雙邊財經機制中,著力爭取其他國家對中國經濟措施、經濟理念和經濟基本制度的理解和支持。

  回顧戰后西方國家的國際貿易史可以看出,盡管摩擦不斷,但畢竟沒有阻擋住各國的對外貿易以比經濟增長更快的速度發展,更沒有真的引發大規模貿易戰。這一方面是各方畢竟認識到,發展國際貿易是經濟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條件;另一方面,各國更重視的是在科研開發方面多下工夫,更快地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和產業升級。

  “中國因素”在全球貿易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此次紡織品爭端也許只算得上中國遭遇強力貿易保護主義的開端,對中國政府和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在摩擦中生存成長,學會利用規則保護自己的權益。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紡織品貿易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頭文字D
頭文字D精彩呈現
端 午 節
快樂端午精彩圖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