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瓊海、萬寧到陵水、三亞,沿著海南東線一路走下去,看到的是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用財政資金建起的農田配套設施,使昔日“望天收”的低產田成了農民手里的“金娃娃”——
2005年06月13日
本報記者 李麗輝
6月的海南,氣溫高濕度大。走在田間,一股股熱浪撲面而來。6月3日,在三亞市天涯鎮文門村的稻田里,記者遇到了正在收割稻谷的農民周明庭。說起這兩年的收成,周明庭滿是笑容:“收入提高了不少。現在,種地不怕旱澇,運輸不用肩挑,多虧政府出錢修了這些排灌溝渠和田間道路。”
老周指著一塊塊方正、平整的稻田說,以前這里的農田高低不平,灌溉設施就是田邊的小土溝,澆地只能靠放水漫灌。結果不但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而且造成高處的田澆不透,低處的田積水淹。特別是一遇大雨就會形成大澇,田里的水六七天排不出去,一季水稻畝產只有三四百斤。2003年,政府出資平整了土地,建了排灌溝渠,把水庫的水直接引到了農民的地頭。現代化的灌溉設施能排能灌,水稻產量提高了不說,原來只能種兩季稻谷的農田,還可以再多種一季蔬菜。一年兩收變成了一年三收,農民的收入當然大大增加。
接著,老周詳細地算起了他家的增收賬:過去,他家的3畝水田,一年下來也就是打2000多斤稻谷,除去自家的口糧,剩下的能賣1000多元錢算不錯了。土地治理后,去年雖然海南大旱,他家一季水稻畝產還是超過了800斤,兩季稻共打了5000多斤稻谷;稻谷收完冬天再種反季蔬菜,光3畝豆角就賣了2萬多元。一年下來,全家總收入達到了3.1萬元。今年,老周家蓋了新房,他還準備再包租幾畝地種蔬菜。
天涯鎮的鄉鎮干部介紹說,文門農田整治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整個項目投入資金659萬元,其中中央及省級財政撥付資金400萬元。共整治農田面積7100畝,受惠農業人口達到1.2萬人。政府出錢解決農業生產困難,幫助農民致富增收,老百姓真是打心眼里擁護。
從瓊海、萬寧到陵水、三亞,沿著海南東線一路走過來,隨處可見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的高標準農田。海南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調研員孫業生說,僅2001年至2004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共投入7.3億元資金用于海南的農業綜合開發,其中近80%的資金用在了農田治理項目上。通過治理,近6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成了高標準農田,使耕地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目前,海南省還有300多萬畝中低產田需要整治改造,很多農民都急切地盼望能早日種上高產田,過上更加富足的日子,這對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