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紡織品出口關稅緊急調整
5月30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2005年6月1日起對紡織品出口關稅進一步調整:
一是對2005年1月1日開始征收出口關稅的148項紡織品中的78項產品停止征收出口關稅
,原定于2005年6月1日提高或降低出口關稅的相關產品同時取消。
二是取消對亞麻單紗征收出口關稅。
經過上述調整,連同已于2005年5月20日決定停止征收出口關稅的2項紡織品,自2005年6月1日起共對81項紡織品取消征收出口關稅。
二、泉州市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回顧近一段時間內與取消紡織服裝配額有關的各種國內外政策,真可謂風云變幻。而泉州市紡織服裝企業面對局勢的頻繁變動,從年初對配額取消的樂觀態度逐漸轉向了疑慮,大部分企業處于觀望狀態。據統計,1-4月份泉州市紡織品出口交貨值1884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8.33%;服裝出口交貨值1566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4.74%。但對泉州出口型紡織服裝企業的調查同時反映出,今年以來泉州市該類企業的產品出口明顯出現了量增跌價的局面。企業反映的焦點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關稅的提高對企業產生了極大的壓力。今年來以量計征的關稅已成為泉州市出口的紡織服裝產品的一項重要成本,擠壓了企業很大一部分的利潤。而在原來大幅度準備提高的74種紡織品的出口關稅中,多數產品的稅率比原來提高了4倍甚至5倍,這使得企業的生產及出口都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二是紡織品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使企業不敢貿然接單,特別是長單和大單。大部分企業處于觀望狀態。他們認為,水、電、油等能源及紡織服裝原材料均不同程度上漲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卻沒有隨之上漲,這本身就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極為不利。據調查,紡織服裝行業在整個生產、出口鏈條中,只有10%的利潤。但目前,這部分利潤已微乎其微,因此,有個別企業聲稱,即使外國客商前來下單,暫時他們也不知該如何報價。
三、對目前政策的看法
加征關稅本是促使企業走市場多元化道路的一種手段。然而,與電子產品不同,紡織服裝體現的科技含量不高。在關稅提高后價格提高了,產品銷往發展中國家市場的話,當地的購買力是無法支付的。所以,企業為了爭得微薄的利潤還是會去歐美市場爭奪。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前段時間連續兩次加征關稅,對我們的企業有失公平的。如果希望此舉能夠促使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爭創自有品牌,也必須給企業以時間。突然間啟動,只能把企業一棍子打死。因此,我們加征的關稅收入應該用在幫助企業技術改造和提高銀行信貸扶持等方面。因而,此次部分紡織品出口關稅的緊急調整,表明中國政府是非常了解紡織服裝企業目前面臨的巨大困難。
另一方面,在中國已兩次主動加征紡織品關稅的情況下,美歐非但不作出積極響應,反而在設限方面愈演愈烈,變相延長配額體制,中國不可能繼續采取自我限制的做法。這既是避免讓內地紡織業受到加稅和設限的雙重打擊,也是對美歐的一種防守性反擊。
紡織品貿易戰趨向激化,顯示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將面對一個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這將是中國在和平發展進程中,不得不面對的日益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面對貿易糾紛常態化,我們的出口行業和相關部門,需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斷完善應對的措施和發展策略。
四、面對復雜局勢,泉州市企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政策,爭取時間。要及時關注貿易局勢的變動,抓住取消部分紡織品出口關稅這個有利時機,加緊生產,爭取時間出口。
2、慎接歐美單子,尤其是列入特保的產品。
3、與歐美貿易商簽訂合同的時候,要記得附加免責條款。
4、將已經接到的長單,經過洽商改為可以滾動的短單。
5、建議紡織公會研究彩電業近年來對付反傾銷的歷史,借鑒經驗。
6、要求企業密切關注歐洲市場的變化,如有相關信息應及時通報;呼吁企業在價格和知識產權保護上要加強自律;要謹慎對歐洲市場的出口,減少出口數量,提高產品附加值,應加強開拓多元化出口市場,分散市場風險。
五、值得關注的兩個問題
1、提升檔次,改善紡織服裝產品出口結構。
從長遠來看,企業必須要走出貼牌生產、低檔出口的迷局,提高產品附加值、爭創自有品牌。雖說中外的貿易糾紛將會持續,應對的措施會不斷調整,但泉州市紡織業提升產品檔次的發展方向不應動搖。事實證明,單靠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不僅容易引發貿易摩擦,而且難成大氣候。紡織業需要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提高紡織品出口競爭力,不能因為取消關稅而走回量大價廉的老路。
2、防止企業外遷。
同時,由此可能引發企業外移的憂慮,泉州資本的外遷,與歐美資本向中國等發展中地區的流入有所區別,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外遷,不但沒有削弱國家的經濟實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產業結構,在國際上形成了有利于發達國家的梯級產業分工。然而,福建的民企尤其是泉州地區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密集型企業很少,如果民企和民資為了尋找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或到上海、江蘇等地尋求產業升級,本地勞動密集型企業必然萎縮。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又很少,缺乏人才與資本的后勁,必然造成福建本地資本與產業空洞化。
有資料顯示,到2002年底,泉州已有23家民營企業經批準在境外投資建廠,占全省在外投資民營企業總數的1/4,僅2002年批準的就有7家,總投資額170萬美元。在“遷徙”當中,大部分企業選擇了落戶上海,如恒安集團、七匹狼集團、勁霸時裝有限公司、晉江愛都制衣有限公司等企業把研發中心、信息中心、企劃中心、商務中心等核心部門從泉州遷往上海。這種情況造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直接后果就是:原有企業的外遷必然在短期內給當地經濟帶來一定的沖擊,不僅稅源減少了,經濟總量的擴張必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這必須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
(福建省統計局)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