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人民幣升值 > 正文
 

人民幣短期升值難加息更難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0日 10:06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馮小月

  近日,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再次彰顯。格老在國際貨幣會議上再次敦促中國放棄固定匯率制,短期內大量投機性外匯涌入,外匯占款大量增加;而二次加息隨著近日經濟數據的逐漸發布而引起了市場的關注。選擇升值還是加息,貨幣政策陷入了困境。業內人士指出,以目前的形勢看,短期內人民幣要升值不易,加息更難。

  “出其不意”時機未到

  除了近日格老以匯改符合中國自身利益為由,對人民幣升值施壓外,NDF(人民幣無本金交割外匯遠期交易)市場套利行為也加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專家指出,由于NDF市場上各種套利空間的存在,美元貸款的成本極低,許多外商熱衷于外匯貸款,許多地方出現了美元存款相應不足的情況。由于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同時加上我國國內銀行缺乏對外匯資產的有效避險手段,因此國內的銀行都不愿意自己去買美元,更主要是通過外匯理財來吸收美元。而國內某些大銀行對內推出的NDF的理財產品,實際上增加了即期外匯占款投放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加了央行維護匯率穩定的成本。雖然離岸人民幣遠期交易市場的匯率走勢情況不能全面反映人民幣的真實實際匯率,但是它的走勢足以說明人民幣市場定價的微妙變化,一些國際游資企圖通過擴大NDF的貼水來施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另外,國際熱錢仍舊持續涌入中國。外管局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3月末,中國外債余額為2334.09億美元不含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地區對外負債,比上年末增加48.13億美元,上升2.11%。其中:中長期外債余額為1255.33億美元,占外債余額的53.78%,比上年末增加12.46億美元;短期外債余額為1078.76億美元,占外債余額的46.22%,比上年末增加35.67億美元。中國短期外債猛升的勢頭已經受到遏制,但是新借入外債規模巨額增長,第一季度短期外債比例上升至46.2%,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水平,這表明熱錢依然沒有放棄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需要格外警惕熱錢的動向。

  央行所希望的熱錢撤退并沒有出現,看來“出其不意”的改革時機短期內還不會到來。

  再加息概率大降

  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研究員湯云飛認為,為控制通膨,貨幣政策若在升值和加息中選擇,先升值的可能性大于先加息。但短期內,既難升值,更難加息。

  周小川日前明確表示,中國央行現在不打算加息,也沒有制定加息的時間表。最重要的是,即使未來幾個月的經濟表現強勁,也不一定會持續下去,因此不一定意味著要加息。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宏觀經濟指標轉弱,不支持央行加息。首先,消費物價回落明顯,通貨膨脹壓力緩解。受偶然因素影響,消費物價指數在春節期間出現回落,3月份以來,消費物價指數同比漲幅連續兩個月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增幅更是回落到1.8%。

  其次,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穩定,預計未來將進一步走緩。針對目前部分地區的房地產投資過熱,繼3月央行上調房貸利率后,中央在5月份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打擊投機性房產投資,上述措施將抑制房地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步回落的可能性較大,央行通過加息抑制投資的必要性在降低。

  最后,在其他經濟指標中,工業增加值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較快,但是這兩項總量指標的快速增長主要受到出口的拉動,低估的人民幣匯率是造成中國對外收支失衡的原因,升息對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有限。

  與此同時,匯率改革久拖不決,央行調整利率的時機受到匯率改革的極大制約,抑制了央行加息的空間,在匯率改革之前調整利率并不是央行的明智選擇。并且,從目前經濟運行情況來看,中國在短期內再加息的概率已大大降低。

  湯云飛指出,在升值與加息兩難的情況下,宏觀調控將更加注重綜合運用稅收等非貨幣政策工具,更加注重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尤其是針對房地產等過熱行業;同時,將利用CPI漲幅回落,加快行政性調價步伐。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網友裝修經驗大全
經濟適用房之惑
中美中歐貿易爭端
變質奶返廠加工
第8屆上海電影節
《頭文字D》
百對網友新婚靚照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林蘇版《絕代雙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