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緊張溯源:50年浪費6個百億噸煤田資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7日 14:46 《中國市場》 | ||||||||
在經歷了兩年“冬缺煤,夏缺電”的“短缺”生活后,更多的國人從“地大物博”的喜悅與驕傲中清醒了過來,“能源危機”已從科學家研究者們的論文書案里走下來,進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關注中。2005年5月24日,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作為第八屆科博會的重點分論壇之一在北京召開。電荒、煤荒、石油荒,究竟誰之過? 文/本刊記者 陳亞南
在中國,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聽說過“短缺”二字了。1998年,中國廣大地區還在為大量的煤和電賣不出去而發愁,而只過了短短5年時間,2003年,中國能源供應普遍緊張的時代就迅速到來了。夏缺電,拉閘限電,工廠要放假,空調不能開;冬缺煤,供暖跟不上,室內室外一個溫度……2年過去了,“能源荒”仍在持續上演著。 2005年5月23日,第八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展覽在北京召開,作為分論壇之一,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于次日開幕。在全球能源亮起紅燈的時候,中國能源危機就在迫在眉睫的境地,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值得人們關注的是,在這次論壇上,包括摩托羅拉、杜邦、蘭德馬克等參會的國際性大公司都表示,他們要以中國能源瓶頸為商機,并力圖從中分得一杯羹。雄心壯志溢于言表。 面對能源荒,要節能并加大力度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而回過頭來,“地大物博”的中國如此之快的就嘗到了“荒”的滋味,從問題發生的源頭去探究原因改正蘇呼顯得更為重要。 50年扔了6個百億噸煤田 西部省區蘊藏著豐富的能源資源,是目前我國能源的儲備中心和戰略重心。然而據了解,這些地方的能源開發出現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業內人士痛惜地稱之為“猴子吃蘋果”——咬一口就扔,數以百億噸計的資源在挑肥揀瘦的開采過程中被白白扔掉,如此下去,真正到了餓肚子的時候,大概就只能看著別人吃蘋果了。 陜西省煤炭工業局副局長白宏說,按《煤炭工業技術規范》要求,礦井采區的回收率最低不應小于75%,但現在陜西省沒有一家煤炭企業的回采率達到了規定要求,全省的煤炭資源回采率平均下來不到30%。 山西省一家大型煤炭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在企業的6個主要生產礦中,已經有3個礦經過不到50年的開采,面臨資源枯竭,即將在三五年內被迫關閉,而這些礦的設計生產年限都是100年以上。 據了解,現在開煤炭的綜采支架一般是4.8米高,而包括陜北、內蒙古、新疆的煤礦煤炭層都很厚,在新疆的一些煤層平均厚度就達五六十米,許多開采企業不論煤層是十多米還是幾米,都只是吃肥丟瘦地從中間開采那么一趟,大量資源就這樣浪費了,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能源開發“吃菜心”。在目前煤炭開發熱火朝天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和陜西榆林,大量十多米厚的煤層都是這樣吃“白菜心”式的開采,而且一些大型煤礦浪費起來資源損失更大。 資料顯示:我國從1949—2003年間,累計產煤約350億噸,根據有關煤炭資源專家的初步估計,煤炭資源消耗量已超過1000億噸,扔掉的資源幾乎是被利用資源的兩倍——“吃菜心”的開采過程中,我們至少白白扔掉了650億噸的煤炭資源,接近我國目前全部尚未占用的煤炭精查儲量,按我國去年的煤炭消費計算,這些煤夠我們用38年。 高耗能產業做“賠錢買賣”引電荒 此刻已是2005年的初夏,老天爺似乎也善解人意,今年的夏天熱的要比往年推遲很多。然而拉閘限電的日子似乎還是躲無可躲。 據統計,我國2004年發電量比2003年增長了14.9%,而我國2004年經濟增長率為9.5%。2004年中國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的電力、19%的鋁、20%的銅和31%的煤炭,然而中國GDP總量僅占世界GDP總量的4%。4%的GDP消耗了世界10%的電力,這些數據無疑說明,中國正在走一條重化工、高耗能的經濟之路。 造成中國缺電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能產業發展勢頭過猛,超出了資源的支撐能力,導致了電力需求的超常規增長,使人們不能不承認的事實。統計數據表明,去年全國用電量增長近15%,而用電量增長最快的是重工業,尤其是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山西運城是目前全國最缺電的地區之一,事實上,在2002年上半年,該地區的電力還是相當富余的。當年第一季度,該市境內河津發電廠一臺機組因電網沒有負荷曾停機備用時間長達一個月。而到了后半年,隨著幾家電解鋁等高耗能企業的投產,運城從電力富余一下子轉為電荒,成為全國最缺電的地區。 我國是世界上創造GDP代價最高的國家之一。國內重點鋼鐵企業每噸鋼鐵可比能耗比國際水平高出40%,電力行業中火電煤耗比國際水平高30%,我國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發達國家的10倍。 據有關統計,我國目前已經建成和在建的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等產品的生產能力,已經超出國內需求一倍以上,這么多高耗能產業的產品相當大的比重是用來出口的。當我們雄心勃勃地宣稱占領了國際市場時,發達國家出于對環保、能源的考慮正在限制國內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等高耗能產業發展,使其向境外轉移。 無疑,高效能產業雖然賺了錢卻賠了資源,怎么算起來似乎也是得不償失。 石油短缺低利用 2003年,一場從11月7日前后由上海開始的“油荒”,迅速蔓延了蘇南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很快,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以及杭州等地的相當一部分加油站0號柴油供應相繼告罄,有供應的加油點基本上也都采取了限量供應。 幾乎與此同時,廣州、深圳的90號汽油出現短缺。其實早在8月份,廣州的90號汽油就開始斷斷續續了,但到11月份緊缺加劇;同時廣州部分加油站的0號柴油也出現短缺。油荒就這樣發生了。 作為非再生性能源,石油一直是我國短缺性戰略物資。根據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的人均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可采儲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和55.4%,石油資源僅占世界總量的3%。中國目前33種產品的單位能耗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46%,在資源儲量不變的情況下,中國目前的能源使用方式和政策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極大關注。 前美國環保署流動源辦公室主任邁克爾·沃仕說:“以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汽車行業已經發展非常快了。中國從不斷發展汽車工業里面,獲得了很大的利潤,但這不僅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對公眾健康和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且也成為中國原油進口量和消耗量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罪魁禍首是浪費 早在2003年夏天,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大面積“電荒”,全國有19個省區市拉閘限電,進入冬季又有7個省區市限電;11月份,全國又出現一定范圍的“油荒”,在長三角地區,很多加油站等待加油的卡車排起了長龍;11月底,我國一些地區煤炭供應也出現短缺現象…… 分析認為,油荒嚴重的長三角地區,“油荒”正是由“電荒”引起的。當時部分地區由于電力供應緊張,導致自備小發電機消耗柴油大幅增加。而更深層的原因在于,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不得不過分依賴投資,導致原材料、燃料等生產資料需求超常增加,進而導致供應不足、價格上漲和進一步的投資沖動;同時,身為產煤、用煤大國,我國煤炭也出現了資源性短缺。 有專家測算出我國國內能源的缺口量:在21世紀初期將超過1億噸標準煤,2030年約為2.5億噸標準煤,到2050年約為4.6億噸標準煤。除煤炭資源尚能滿足21世紀的需求外,如果不考慮進口,石油、天然氣和鈾礦資源只能維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費增長。 作為一個能源緊缺的國家,我國的能源浪費十分嚴重,單位能耗所創造的財富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創造每單位GDP的能耗比國際水平高出許多,是世界平均值的3至4倍,日本的11.5倍,美國的4.3倍,德國、法國的7.7倍。如果再按照高耗能、粗放式的方式擴大生產,全世界的能源也難以維系高速運行的中國經濟快車。 事實上,中國的能源發展速度并不低,如中國現在一年所建的電廠,相當于半個英國的裝機,相當于一個巴西的裝機,但即使是這樣高的速度,也跟不上能源消耗的速度。 如此之高的需求量,如此之快的建設速度,卻同時有著如此之低的利用率,此般資源浪費,即使是地大物博擁有960萬平方公里遼闊疆域的中國,難免也有如坐針氈撓頭傷腦筋的時候。 能源低價戰略的“終結時代” 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舉世矚目,但中國的能源開發和利用卻在經濟發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專家預測,中國未來兩年的能源供應將更為緊張。中國的能源問題已經成為國際間的熱門話題,并開始影響國際能源供需和價格走向。 此次科博會能源戰略高層論壇顧問團有關專家指出,中國能源拓展策略的實施客觀上卻給眾多國際性大公司在中國擴張提供了利潤增長新機會。一些鮮活的表象是,BP作為目前中國石化領域最大的液化石油氣進口和營銷外資企業,其在華投資已累計超過40億美元;到2010年,SK預計在華的營業額將達到42億美元。 美國能源部2004年度《國際能源展望》報告說,到2025年,全球能源消費量將比2001年增長54%。未來的幾十年中,全世界工業國家的能源消費預計將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長,而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將比目前增加一倍,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長量的40%和發展中國家增長量的70%。全球石油需求將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長,2025年全球石油平均日需求量將從2001年的7700萬桶上升到1.21億桶,其中美國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量占到60%左右。由于需求迅速增加,以2002年美元價格計算,世界油價到2025年可能上漲至每桶51美元。歐佩克的增產將是全球石油供應增加的主要來源。 “煤炭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石油戰略必須要保障石油安全、建筑節能要成為緩解能源緊張的重要奇兵”,這是在此次能源戰略論壇上中國能源專家為中國能源戰略提出的未來之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也明確指出,中國能源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只考慮高速度,而不考慮能源發展的承受能力。挑戰與機遇,挑戰在前,機遇放后。 “荒”已然是個不爭的事實,勇敢的承認“荒”并積極的從問題發生的源頭找解決之策,這是除了“開發利用新能源”之外的重中之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