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特保困住的美國紡織品采購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6日 09:34 第一財經日報 | ||||||||
來華采購紡織品卻遭遇歐美“特保”。信奉“自由貿易應當無所不在”的美國商人,開始考慮在中國投資生產未設限紡織品,然而他們也很擔心,“說不定哪一天這些面料也可能遭遇設限。” 本報記者 王斌 包慶 發自上海
6月4日8:30,初夏清晨的陽光透過樹陰的罅隙,灑向上海靜安希爾頓酒店,微微散發著熱情。此刻,丹尼爾(DanielSadigh)卻無心享用美味的早餐,他匆匆來到酒店的咖啡廳,開始與中國某紡織企業負責人談起了“落地生根”的合作計劃。在兩周前登上來中國的飛機之前,他甚至從來沒有想過這次就要在中國投資。 丹尼爾是“歐美買家采購團”成員之一,該采購團5月20日到達中國。在到過杭州、蘇州、廣州、紹興、太倉之后,采購團又來到了本次采購之旅的最后一站——上海。丹尼爾是美國洛杉磯一家名為Sugar-Moods服裝公司的首席運營官,也是該公司的股東之一,這家已經成立了12年的公司以生產中高檔女式服裝為主,兩年前開始到中國進行紡織原料等產品的采購。 隨著今年全球紡織品配額的取消,歐美紡織企業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原料供應及加工基地,作為世界主要服裝生產中心之一的中國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據《亞洲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紡織業的一些大牌公司,如彈性纖維領域巨頭英威達(Invista)、生產Po-lartec品牌絨毛織物的著名廠商MaldenMillsIndus-triesInc.以及發明Gore-Tex牌纖維的W.L.Gore&Associates等紛紛開始在中國建廠或繼續擴大業務。 丹尼爾所在的公司,50%的業務是生產自有品牌服裝Sugar和Moods,同時還承擔了一些大品牌服裝的部分外包業務。不過,洛杉磯公司的高昂運營成本讓其開始考慮從業務結構到產品的一系列轉型,“以往,我在中國的采購份額占5%左右,其余95%的面料采購都是在美國本土和歐洲進行的,”丹尼爾說,“但是這次行程結束之后,我們在中國采購面料的份額會增加到60%。” 在丹尼爾看來,他的很多同行已經搶在前面,享受了這種全球自由貿易架構所提供的種種優惠。對于兩年前才來中國的丹尼爾而言,顯然只能算是后來者。 然而,正是這次中國采購之旅讓丹尼爾苦惱不已,他不得不臨時改變了采購計劃。 5月23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對中國棉制褲子等3類紡織產品設限,4天之后,又宣布對中國產化纖制褲子等4類紡織產品設限。這意味著,今年這7類紡織產品出口美國的增長率均不得超過7.5%。丹尼爾原準備采購的產品正在這7類設限產品之中。 6月4日,是該采購團在華行程的最后一天,很多買家逐漸放松緊繃了半個月的采購、談判之弦。 但這份輕松并不屬于丹尼爾。他說:“我們臨時改變決定,要和中國的工廠建立合資公司,我希望談判順利,兩個月后中國的工廠就能夠投入生產我們需要的產品。” 丹尼爾的不輕松不是來自別人,而是他的祖國。就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理念風行的今天,歐美卻頻頻舉起“特保”的貿易保護大旗,向中國紡織品設限。然而苦果最終不是由單方來品嘗,像丹尼爾一樣的美國紡織品制造商們也掙扎在“特保”的漩渦中。 不過,和丹尼爾一道來中國采購的索爾(SolSparer)卻是個幸運者。他在此前美國的紡織品轉移戰中獲益匪淺。 索爾在墨西哥擁有一家雇用300個工人的工廠,生產產品涉及皮箱、服裝配飾等,其中僅箱包一類產品每年從墨西哥出口到美國的數量就達到500萬只,“而這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前是不可想象的。”索爾說。 15年前,索爾在墨西哥建立了自己的工廠,開始利用墨西哥低廉的勞動力為美國大品牌企業代工,而在索爾的墨西哥工廠建立4年后,1994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開始生效,索爾的生意也開始突飛猛進。 已經76歲的索爾喜歡穿純棉質地的休閑裝,談到自由貿易給他生意帶來的好處時,禁不住眉開眼笑,“我們可以拿到更多的訂單,并且每周用卡車運貨給美國的客戶,兩天的時間就可以運到,不用再等待集裝箱艙位和繁瑣的通關手續。” 后來和中國的貿易也成為索爾整個生意中越來越重要的部分。目前索爾的聯合制造公司與大連、上海、蘇州的三家公司組建過合資企業。而從中國合資公司進口到墨西哥工廠的原料也從10年前的千分之幾上升到百分之十。索爾相信,這個比例還將迅速提升。 “我總是從世界各地進料,但近年來,拉鏈、紐扣、裝飾這些小配件總是能在中國找到滿意的價格和合作方,以前這些東西往往在日本、韓國等地采購。”索爾說。 索爾坦言,從中國采購原料到墨西哥進行生產加工,自己的工廠可以賺取10%~15%左右的利潤,但索爾的客戶美國著名的零售商或者品牌擁有者,可以賺取200%甚至300%的利潤差價。 “我的很多紡織服裝行業同行都認為這是非常好的‘鏈條’。”索爾說。 和索爾的公司不同,更多的美國品牌紡織服裝企業是在全球紡織品配額取消之后,才重新在全球視野內審視自己的業務。丹尼爾的公司就是這樣的后來者。隨著中國紡織品企業競爭力的加強,歐美紡織企業的后來者不得不和中國企業一樣,面對本國政府在利益集團游說下實行的貿易保護主義。 “貿易在任何地方都應該是自由的。”盡管索爾在中國采購的產品沒有受到這次設限的影響,他卻對美國政府設限表示了不滿。而這幾乎是采購商們的共識。 相對于已經在10年前完成業務鏈轉移的索爾而言,丹尼爾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更大。 從與中國廠商開始談判到生產,留給丹尼爾的只有兩個月時間,他似乎在和時間賽跑。丹尼爾的語氣中明顯流露出幾分焦慮,說話時不停地看著手表。“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也許一切都有可能,我們的計劃是兩個月,但這也取決于雙方談判的進展。” 對那些急于向中國轉移生產鏈條的歐美紡織品生產商來說,他們所做的只能是等待和無奈。 即使是剛剛過去的一周內,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與貿易代表波特曼相繼來華,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和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會晤磋商,依然沒有給這些美國商人們明確的答案。 丹尼爾希望在中國建立合資公司后,生產那些沒有被美國設限的產品,“說不定哪天這些面料也可能遭遇設限,合資公司可以增加我對原料變化的控制能力。” “有問題發生時,我們只能不斷改變計劃。”丹尼爾對近期發生的情況有些無奈。 一切仍在繼續,一切還是未知。插圖/蘇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