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上市公司特別是國企,過于看重規模的擴大和營業收入的增加,但卻忽視利潤的提高”。在前不久舉辦的里昂證券中國投資論壇上,里昂證券一位高級策略師在分析中國經濟發展與股市表現嚴重背離這一現象時,給予如上解釋。同時,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韋卓斯博士則進一步預測,由各方面原因導致的企業盈利走低,將使中國經濟增長在未來幾年內放緩,由目前的8%至9%降低到2007年的3%至5%。
股市一直被看作是一國經濟的晴雨表,而在中國GDP維持9%以上長達22年之久的高增長率背后,卻是股市在近幾年內的持續下滑。盡管中國股市表現不能盡如人意有多種原因,但在外國投資者眼中,如果一個企業不能為投資者帶來持續的利潤和回報,那么它將失去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因為他們投資于一家公司并非投資其銷售額或市場份額,而是投資于它的利潤率。上面提到的那位策略師還分析說,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沒有反映在企業的利潤上,因此,才使得宏觀層面GDP持續增長,而微觀層面上企業利潤率卻十分有限,從而導致股市與經濟發展相左這一悖論。此外,一些優秀中國企業沒有在A股市場而是到海外上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大的即是好的”,一味追求規模的擴張歷來是中國企業的通病。長期以來,國有企業由于產權不明、政企不分、權責失衡,使得企業沒有把利潤最大化當成經營的目標,而激勵機制的不到位,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經營者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和銷售數量擴大權力、提升業績的沖動。因此,盲目鋪攤子、上項目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國企改革戰略目標尚未真正實現、現代企業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之前,這類現象恐怕一時難以杜絕。為此,很多有識之士在呼吁盡快推進國企改革的同時,將經濟增長的希望更多地寄托于民營資本中。誠然,民營企業追求利潤的內在動力十分強烈,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日益突出,但有調查表明,即使是一些經營相當成功的中小民營企業,在經歷了初期的快速積累階段后,也存在著強烈的擴張沖動,甚至不惜以利潤換取市場和規模,這種現象在那些出口企業中尤其常見。
企業擴大規模能夠帶來規模效益,并使自身有能力承受更大的市場風險,但是盲目的擴大規模卻意味著更大的風險,特別是當這種個體風險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到宏觀經濟中時,后果將尤其嚴重。因此,有外國分析家認為中國的銀行正處于“兩難境地”:繼續給這些風險企業貸款會形成壞賬可能,而壓縮貸款則導致經濟緊縮,如同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和金融危機后的亞洲國家,這實際上帶來了又一種風險。另一方面,金融企業特別是那些中小銀行自身也存在著擴張的內在沖動。正因如此,政府從2004年開始實施宏觀調控措施,限制某些領域投資過快增長,通過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保證未來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而銀行業在監管部門不斷加大的資本監管約束下,也已逐步邁向追求規模與效益同步增長的良性循環軌道。
事實上,即使拋開企業重規模輕利潤的主觀因素,由于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原材料成本上升,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和世界貿易摩擦日益增加,已經在一段時期內構成了對中國企業毛利和邊際利潤的擠壓,而企業盈利的走低,對經濟長期發展的影響無疑是負面的。中國經濟目前正處于增長戰略調整期,雖然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投資總量和貿易仍能保持可觀的增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和消費穩定增加以及通脹壓力下降,使得中國經濟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勢頭,但從長遠來看,如果微觀層面的企業不能盡快轉變增長模式,從對規模的片面追求轉向利潤最大化這一終極目標上來,那么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將受到影響。因此,對中國的廣大企業來說,轉變增長模式將是一門必修的功課。
作者:記者 謝利
。▉碓矗航鹑跁r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