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科博會思考 中國最需要創造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2日 16:21 中國經濟周刊 | ||||||||
第八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熱熱鬧鬧地開了一周。參加完了大大小小的論壇會議展覽之后,最讓人困惑的一個問題是:科博會是科技的盛會,科技是最需要創造的領域,那么我們創造了嗎?我們創造了什么?我們還需要創造什么? 短短的幾年時間之內,從“中國制造論”到“世界工廠論”再到“全球車間論”,又到“中國標準論”,直到現在的“中國創造論”,可謂一聲比一聲高,但仔細想想,從癥
中國人不聰明嗎?中國五千年沒有間斷的文明史給中國人遺傳了足夠的智慧基因。中國用了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就使一個“一窮二白”的大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可見中國人的大智慧。 中國人缺創造力嗎?中國的四大發明幫助西方開辟了所謂“藍色海洋文明”的道路,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成為西方現行官制的藍本,中國的萬里長城是從人造衛星上能拍到的惟一的地球的建筑物,說明中國人何其偉大的創造力。 中國人既聰明智慧,又不乏創造力,我們為什么淪為了“世界工廠”,甚至僅僅是“全球車間”呢?難道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就是用自己低廉的勞動力,原材料,土地、廠房還有機器給別人加工“照本宣科”的產品? 據說在汽車行業里的合資企業,外資拿了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而合資企業中的內資只能拿30%的利潤。有專家估計,OEM貼牌生產,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中國人最多拿到8%。有人將此現象稱為“人家吃肉,我們啃骨,人家吃米,我們吃糠”,甚至驚呼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第三次鴉片戰爭”。 業內流行一句“企業流言”說,“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渠道(網絡),四流企業賣產品,下流企業賣苦力。”考察我國的企業,大多都在三流以下,即使三流和四流的企業也是靠“賣苦力”即勞動力廉價支撐的。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開始呼吁要“標準”了,要“品牌”了,要核心競爭力了,要知識產權了。于是“中國標準論”興起,“中國創造論”流行。但問題是,“標準”何來,“品牌”何來,“核心競爭力”何來,“知識產權”何來,“中國創造”何來? 當專利技術不僅遲遲得不到產業化,甚至有可能被別人據為己有時,當僅有或過分強調精神激勵而沒有與時俱進符合現代經濟社會需要的物質激勵時,當產權不清導致無數經濟糾紛時,即使有“中國創造”出來的“標準”和“品牌”,能持久嗎? 因此,我們的問題不在于,中國要不要標準和品牌,中國能不能創造標準和品牌,更重要的在于,中國能否創造出一種制度環境和體制基礎,能否創造出一種創造氛圍,鼓勵更多的人創造。也就是說,中國最需要創造的,恰恰正是市場呼喚的符合市場需要的激勵和鼓勵創造、創新、創業的高效機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