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2 本報記者
城市的發展是動態的,隨著經濟、社會和環境建設的不斷深入,新情況、新問題會不斷出現。作為促進城市健康、和諧發展的有效手段,“創模”必須順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在目標和指標要求上不斷深化。
無論城市發展還是環境改善,宗旨都是以人為本,最終的目標是讓人們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相比初期而言,創建環保模范城的重點和難點都已經發生了變化,由從前的關注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轉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化運營。成都市以“創模”為載體,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投入資金60多億元開展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綜合解決城市水污染問題,目前已整治完的許多區域居住環境得到很大提高。
改善和保持環境質量需要巨大的投入,傳統重大市政項目完全依靠市財政撥款的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國家環保模范城創建的經驗表明,必須摒棄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舊思路,積極培育良好的治污市場,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長期、穩定運行。在水環境整治中,成都市運用現代資本運作手段籌集建設資金,在“變民間資金為民間資本”這一原則的指導下,2003年年初向社會成功發行了5億元的“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集合委托貸款,并憑借污水處理特許經營權獲得國內首個城市污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一體化項目的銀行貸款。
城市不是孤立的,它和周邊的環境緊密相連,因此,“創模”也必須越來越緊密地和推動“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危險廢物管理、機動車污染控制等國家環保總局重點工作結合在一起。江蘇省無錫市在“創模”過程中投入6億多元,重點對五里湖進行綜合整治,推動了太湖重點流域治理的進程,并且探索出一條靈活有效的治污投資機制新路子,為其他城市的水環境治理提供了借鑒。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一些城市雖然目前“創模”的28項指標都已達到,但是在推行循環經濟、促進城市產業結構調整、資源綜合利用、推動國家環保總局“33211”等重點工作方面卻不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不能很好地體現出先進性和示范性。總局目前在“創模”的規劃論證、技術核查、考核驗收和公示舉報階段已經提出這樣的要求,并將在“創模”指標中增加相應的有關內容。
推動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創模”成為有力的手段,這一方式必然以其獨特魅力逐步顯現出巨大的輻射作用。隨著“創模”的深入,環保模范城市帶動所轄地區和周邊區域整體“創模”,將模范城的成果向周圍的市縣延伸。據了解,山東省威海市以1個地級市帶動3個縣級市的創建,到2002年年底均已獲得環保模范城稱號。威海地區將市域范圍內72個鎮按照區域經濟特點進行了生態規劃,將城市與城市之間通過“綠色通道”連接,注重通道間的環境建設,效果顯著。目前,青島、杭州、寧波、煙臺、鎮江、揚州等城市都在爭創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群,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群成為環保工作在全國逐步推廣的一個集中體現,也體現著“創模”工作提升的方向。
同時,為促進循環經濟在區域范圍內實現,環保模范城市群將“創模”的理念向城鄉結合部和農村擴展,把環保模范城市環境管理的目標和手段向中心城鎮和衛星城延伸,同時推進各類生態示范區的建設,通過加密節點來構筑更強的區域優勢,拉長了工業生態鏈,使城市之間聯手在更大范圍內發揮各自的特點,形成循環經濟網絡,并構成跨都市圈的大環境生態系統,整體提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人士表示,為適應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必須進一步拓展“創模”工作的領域,在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許多環保模范城市也正積極通過提升“創模”,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促進城市發展。張家港市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生態型社會作為建設生態城市的“一體兩翼”,常熟市確立了用5年時間投資100億元建設生態型社會的目標。“創模”并不是城市建設的終點,如何形成穩定的制度,在國家環保模范城的基礎上沿著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繼續前進,是人們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新聞來源:中國環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