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五月三十日電 臺北消息:據《聯合報》三十日報道,臺灣產業面臨空洞化,低成本制造線外移后的空缺,后繼產業卻因為長期以來,臺灣重電子輕傳(統)產(業)的態度,無法同步填補空缺,帶動升級。臺灣經濟正處在一個進退維谷的點上。
報道稱,“主計處”日前下修臺灣今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從原先預測的百分之四點二一,大幅調降到百分之三點六三,降幅高達零點五八個百分點,創下近四年來的最大修正
幅度。這意味,今年全年的實質生產毛額,將驟減約新臺幣六百一十五億七千七百萬元。
“主計處”也預估,今年全年臺灣的對外貿易順差將從原先預測的八十一點三億美元,劇減到僅有三十五點一億美元,創下近二十三年以來新低。臺灣今年三、四月都亮出景氣黃藍燈訊號,四月分消費者信心指數更創下二十二個月以來的新低,多項指針呈現經濟疲態。
報道指出,出口能量停滯不前,主要是生產線不斷移往中國大陸。但只爭取到“低成本”的競爭優勢,無法走到“高品質”境界,制造業外移,卻沒后繼產業帶動后續市場。“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添枝直指,臺灣已陷入一種“凄慘成長”的景況。
報道說,人民的生活越來越難過,豪宅雖引起話題,但便宜的產品更受注意。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報告,今年一、二月原本碰到農歷新年,該是大采購的時間,但今年一月,百貨公司的營業額衰退,比起去年同期降了一成,便利商店業績也比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五。更慘的是餐飲業,從去年八月起,營業額年增率一路負成長,直到今年一月都衰退,如不是二月有春節的季節性因素,恐怕還要衰退。
“中研院”院士于宗先分析,從生產面所涵括的三級產業來看,以農、林、漁、牧業為主的初級產業,對臺灣經濟的貢獻,長久以來維持零成長;而昔日曾為島內成長主力的制造業,今年第一季成長率不到百分之二。
被譽為明日之星的服務業,原本應該趁勢而起、積極填補制造業外移造成的產業空缺,卻又受限政治因素而陷于停頓。于宗先說,光是呼吁開放已久的兩岸觀光業,至今仍停留在“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階段,比起港、澳去年全年,分別有兩千萬與一千五百萬的觀光人次,臺灣的觀光人次去年不到兩百萬。
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的最新預測指出,亞洲四小龍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以香港的百分之四點七最高,臺灣的百分之三點六三敬陪末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