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低估的“均衡勢力”
因地緣和歷史之故,中國經濟發展至今,大致可簡單地分割為三大區域——東部、中部和西部。東部開放、西部開發,中部崛起,中國在尋求平衡的區域經濟結構。問題是市場開放存在先后之別,其間隔再短暫,卻已然影響到能源、資金和人力,在中國國內的分配與流向——優勢資源慣于從西到東的走向。
當政策和資本試圖向東北、中部、西部指引時,這些區域里的中心城市,將會在新一輪城市競賽中,演變為極其重要的制衡力量。
西安、成都、重慶是中國西部的三個重要城市,西安是陜西省省會,成都是四川省省會,重慶為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同作為西部重要城市,成都的發展水平最高,西安次之,重慶最低。就經濟發展后勁而言,西安最強,成都次之,重慶最弱。在1999年之前,三市的發展后勁是下降趨勢,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之后,三市的發展后勁都呈現出增強的趨勢,可見西部大開發對這幾個城市的積極影響。我們還可以看出,三市的二產和三產對經濟發展后勁貢獻幾乎相同,即,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共同推動三市的經濟發展。
西安:不匹配之擾
在三個城市中,西安的經濟發展后勁最足,得益于二產與三產的強大后勁(西安的第一產業發展后勁最弱)。雖然后勁很足,西安也存在嚴重問題。西安在歷史上,曾是中國甚至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但與西安輝煌歷史不相稱的是,現在的西安總體實力已經處于35個城市的后列。西安有僅次于北京、上海的科技實力,卻并未轉化成為與之相應的經濟實力,究其根本原因,西安的強大科技實力乃計劃經濟條件下人為形成的,而并非市場的自然需求造就的,結果造成:西安的經濟發展水平仍處于工業化初期,產品屬低水平競爭,對技術需求不高,西安的技術實力在本地無用武之地,外部需求并不在西安本地產生經濟效果,而是造成人才和技術的外流。西安的軟件業近年發展迅速,但受制于資金匱乏和市場意識的缺失,遠未達到與其人才實力相應的水平,實際上是西安根本問題的現實反映。西安現階段不應落入盲目追求高科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陷阱,而應根據自己的經濟發展階段,先完成真正市場意義上的工業化,并以第二產業的發展為核心。對于高科技產業,重點應是如何使外部需求本地化。
成都:城郊二元性
成都無論是總體經濟發展后勁還是三次產業的發展后勁在三個城市中都屬居中水平,弱于西安,強于重慶。成都被稱為天府之國,“水旱從人,不知饑謹”,又因居于盆地之中,歷來富裕而缺乏創新,休閑產業發達。面對東部咄咄逼人的工業,成都仍缺乏能夠逐鹿中原的工業來支撐經濟做大做強,主導優勢產業不多,聚集能力不強,企業規模小。與重慶一樣,成都也存在“大城市,大郊區”的城鄉二元結構矛盾,這影響了成都經濟潛力的發揮。成都要作西南中心城市,還要在發展工業和加快城市化方面多下功夫。
重慶:二產失落
重慶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直轄市,在三個城市中,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發展后勁最弱。以重慶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判斷,重慶主要是第二產業薄弱,這又與重慶的市情有關。重慶是4個直轄市中最大的,也是農村人口最多的,被稱為“大城市,大農村”。重慶由相對發達的特大都市工業經濟和落后的山區農村經濟組成,二元結構十分突出,城市化水平低與工業發展落后形成惡性循環,造成重慶的經濟增長乏力。重要表現便是作為重慶支柱產業之一的摩托車產業,由于技術實力、配套能力不足,在如今國內三大摩托車板塊中,重慶板塊正在被廣東板塊和江浙板塊所吞噬,在購買力最強的華南片區,重慶摩企幾乎沒有市場。重慶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
西安、成都、重慶目前不是爭論誰是西部龍頭的時候,而應思考如何使自己的工業更強大,如何使自己更快地完成工業化,尤其是成都和重慶,更應考慮的是如何合作而非競爭,跳出西部看,成都和重慶的發展水平都不高,爭論誰是龍頭毫無意義,因為最終是靠實力說話的。
呼和浩特:開發內源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地處內蒙古“南糧北牧、東林西鐵、遍地寶藏”豐富資源的中心地帶,本身地域遼闊,礦產和物產資源豐富,是聯接中國內地與蒙古國、俄羅斯及東歐各國的橋梁,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257.9萬人。2004年全市實現GDP512億元,人均GDP19666元(本報告采用),經濟發展水平在35個城市中居于第17位,排在長春之后、鄭州之前;經濟發展后勁在III類13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1;綜合競爭力排名高于廈門,排在III類13個城市的第1位。
從2000年起,呼和浩特依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共同推動,獲得了強大的經濟發展后勁。近幾年,呼和浩特的GDP增長率維持在20%以上,居35個城市首位。在伊利和蒙牛的帶動下,呼和浩特已初步形成中國乳都的規模與優勢。但是呼和浩特的經濟基數比較小,即便與其他西部城市相比,差距也是比較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呼和浩特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基本建設投資增長都非?,外商投資也迅速增加,說明呼和浩特經濟增長的很大部分是由政府投資和吸引外資增加所引起的。呼和浩特應利用此機會培育內源型經濟,以提高自身的持續增長能力。
烏魯木齊:中亞市場
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是世界上距海洋最遠的城市,平均海拔800米,著名的亞洲地理中心就位于烏魯木齊市南郊30公里處。總面積1200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為185.96萬人,其中城市人口為177.56萬人。2004年全市實現GDP487億元,人均GDP18721元(本報告采用),經濟發展水平在35個城市中居于第20位;經濟發展后勁在III類13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9;綜合競爭力排名高于南昌、低于太原,排在III類13個城市的第3位。
烏魯木齊的總體經濟發展后勁不強,經濟發展更多的是靠第三產業支撐,第二產業的發展后勁不如第三產業,由于農業人口很少,烏魯木齊的第一產業對經濟發展幾乎沒有貢獻。烏魯木齊地處祖國邊陲,工業化的進程是相對獨立和封閉的,不利工業發展,因此烏魯木齊重點立足建設現代化國際商貿城,立足第三產業,以帶動經濟發展,第三產業比重占60%以上,第二產業比重僅30%多。這樣的產業結構直接導致烏魯木齊經濟發展后勁的缺乏。與其他沿海城市甚至西部城市相比,烏魯木齊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不是很現實,但若能做好中亞市場這篇文章,發達地區企業在增量發展上有可能青睞烏魯木齊,但如何解決水資源的短缺仍是難題。
貴陽:環保命題
貴陽,貴州省省會,土地總面積804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0.85萬。2004年全市實現GDP444億元,人均GDP11285元(本報告采用),經濟發展水平在35個城市中居于第32位,排在銀川之后;經濟發展后勁在III類13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5;綜合競爭力排名高于銀川、低于合肥,排在III類13個城市的第7位。
貴陽整體經濟發展后勁不強,第二產業對經濟發展后勁的貢獻要稍高于第三產業。貴陽曾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已形成冶金、機械、化工、食品四大支柱產業。但由于地處西部內陸,存在交通條件不便、資金和技術匱乏、人才資源缺乏等不利因素,經濟總量偏小。貴陽的情況與太原有些類似,工業主要是資源工業,要發展這樣的高污染工業,必然對環境造成壓力,對貴陽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壓力,如何解決二者的矛盾是貴陽面臨的重要問題。貴陽應利用中國部分地區向重化工業轉變的機會,提高國有企業的運營效率,開拓區域外市場,同時有意識地培育非資源型的產業集聚,以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
銀川:小企業集群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總面積9170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138萬,回族人口35萬,銀川市在國外被稱為“中國穆斯林省首府”。2004年全市實現GDP189億元,人均GDP11801元(本報告采用),經濟發展水平在35個城市中居于第31位,排在合肥之后;經濟發展后勁在III類13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8;綜合競爭力排名高于蘭州、低于貴陽,排在III類13個城市的第8位。
多年來銀川的經濟發展后勁一直不強。銀川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9%,農業人口多,二三產業的比重低直接影響總體經濟實力的增長。工業缺乏支柱行業和大企業的支撐,小企業形成不了集群,因此形成不了經濟規模。銀川要提高實力,第二產業的發展不能局限于本地市場,應試圖建立小企業的集群,以外部市場為主,同時,擴大城市規模,利用城市規模的擴大來增強經濟聚集能力。
蘭州:差異輕工業
蘭州是甘肅省省會,資源豐富,科技實力相對強大,以重工業為主,總面積1.31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08萬人。2004年全市實現GDP504.65億元,人均GDP15248元(本報告采用),經濟發展水平在35個城市中居于第27位;經濟發展后勁在III類13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11;綜合競爭力排名高于昆明、低于銀川,排在III類13個城市的第9位。
由圖1、2可以看出,共同推動蘭州經濟發展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后勁都不強,其中第二產業更是弱于第三產業。近幾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蘭州發展迅速,但仍然位于全國的后列。在計劃經濟時代,蘭州曾經歷過第二產業居絕對主導地位的人為工業化時期,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逐步確立,第二產業比重降了下來。但第二產業主導行業不突出,國有企業多,而且多屬粗放型,污染嚴重。由于工業以重工業為主,這兩年面臨著一系列制約因素,包括電價上升、運輸能力不足、原材料漲價和資金缺乏。鑒于蘭州重新回歸到正常的工業化初期階段,在想辦法提高重工業效益的同時,要主動培育輕工業的特色產業集群。
昆明:謀定東盟
昆明,云南省省會,地處我國西南邊陲、云貴高原中部,城區海拔1891米。全市總面積2111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04萬。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著名的“春城”。2004年全市實現GDP942億元,人均GDP15640元(本報告采用),經濟發展水平在35個城市中居于第25位;經濟發展后勁在III類13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12;綜合競爭力排名高于西寧、低于蘭州,排在III類13個城市的第10位。
昆明整體經濟發展后勁較弱,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貢獻幾乎相同,但第二產業的發展后勁明顯弱于第三產業。昆明是“春城”,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的自然風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更是大大提高了昆明的知名度,昆明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旅游城市被認知的。昆明的經濟規模不大,發展速度慢,企業小,沒有發達的產業聚集,雖然地處中國西南,具有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區位優勢,在未來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占盡地利,但以昆明目前的經濟狀況和工業實力,難以將其利益更多截留和轉化,以旅游、會展為主的第三產業在工業化初期是無法促進昆明的經濟更快發展的,昆明應利用區位優勢,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如何使會展業轉化為市場,從而轉化為工業生產能力上來,像廣交會那樣,帶動第二產業的發展。
西寧:特色缺位
西寧是青海省的省會,是青藏高原200多萬平方公里、近千萬人口的區域內唯一的一座超百萬人口的大型城市,市區平均海拔2275米,總面積35000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207萬。2004年全市實現GDP175億元,人均GDP8443元(本報告采用),經濟發展水平在35個城市中居于最后一位;經濟發展后勁在III類13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4;綜合競爭力排名高于?、低于昆明,排在III類13個城市的第11位。
西寧整體經濟發展后勁薄弱,雖然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貢獻不相上下,但近兩年第二產業比第三產業的發展后勁更足。由于地廣人稀,西寧的聚集力和影響力都很小,經濟實力不強,支柱工業也很弱小,對外經濟聯系不多,經濟發展缺乏外力的推動。困擾西寧的最大問題是沒有自己的特色產業,以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跟在別人后面走,結果所有產業都沒有競爭力。如何培育自己的特色工業,是西寧加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南寧:打通外延
南寧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是華南沿海和西南腹地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以及東南亞經濟圈的連接點,環境優美,綠化覆蓋率居全國前列,總面積22293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686萬。2004年全市實現GDP589億元,人均GDP8582元(本報告采用),經濟發展水平在35個城市中居于第34位;經濟發展后勁在III類13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10;綜合競爭力排名低于海口,排在III類13個城市的最后一位。
南寧的經濟發展主要靠第三產業推動,第二產業貢獻不多且后勁不如第三產業。南寧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沿江沿海又沿邊,是西南地區出海的大通道,然而這種區位優勢并未轉化成經濟優勢,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在省內,沒有延伸到省外,無法接受廣東的輻射,也無法為其他省提供更多的服務。雖然成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但工業比重小,第三產業比重大,很難將這種優勢轉化為工業生產能力,獲得的利益不多,缺乏工業基礎支撐的經濟后勁不足。南寧最緊迫的問題是盡快與其他省區打通,將更多的關注給予工業。
?冢汗I上陣
?,海南省省會,地處海南島北部,隔18海里與廣東省海安鎮相望,毗鄰港澳臺、東南亞,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人口少,經濟規模小,科技文化實力落后。全市土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03萬人。2004年全市實現GDP253.01億元,人均GDP14795元(本報告采用),經濟發展水平在35個城市中居于第28位,排在蘭州之后、西安之前;經濟發展后勁在III類13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13;綜合競爭力排名高于南寧、低于西寧,排在III類13個城市的第12位。
?诘慕洕l展后勁多年來一直增長緩慢,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主要是第三產業支撐經濟發展,但第二產業有后勁增強的趨勢。旅游業是?诘闹еa業之一,但“旺丁不旺財”的問題,困擾著?,同時,近年來三亞的崛起,也削弱了?谧鳛楹D鲜母偁幜陀绊懥,甚至?诼糜螛I也受到影響?康谌a業支撐的海口經濟,增長乏力,若想增強?诘慕洕l展后勁,必須改變?诠I極其弱小的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