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油井風波待完美結局 采訪油老板像特務接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5日 00:06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王義偉 聶益南 部分遺留問題尚未解決“非公36條”帶來希望 采訪油老板就像特務接頭
從西安出發往北,在黃土高原驅車400公里,我們來到隸屬革命老區延安市、以粗獷的腰鼓聞名于世的安塞縣。 這一天是2005年4月12日,距離2003年3月發生的陜北油井回收風波已經整整兩年。 這場風波說來話長。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延安就開始對一些邊遠地區的舊井和部分低產井,采取縣區承包經營的辦法。這個做法在1990年受到當時的國務院領導的肯定,之后陜北各市、縣政府紛紛出臺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給民營投資者頒發石油開發營業執照。那些來陜北淘金的民營投資者和當地的投資者,就被稱為油老板。至上世紀90年代后期,石油開發給陜北地方政府帶來相當可觀的財政收入,多數油老板也獲益良多。 轉折點出現在1999年,國家經貿委等5部委向國務院提交報告,認為陜北的石油開發主體混亂、技術落后、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必須嚴加整治。但是,這個報告及后來下發的相關文件,沒有得到地方政府的響應和配合。 2002年9月,有關媒體對陜北油區干部參與石油開采、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等問題進行了報道,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隨后,陜北油區的整頓工作力度突然加大,一場回收油井風波開始上演。 油井的回收首先就是從安塞縣開始的。2003年3月13日,安塞縣政府下發《關于收回原聯合單位個人投資油井收益權的通知》,規定回收油井的工作8天內結束,“收回油井權采取先收井,后算賬,再解決遺留問題的辦法進行,各投資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交井。 在私底下,油老板們不但對收油井行動十分不滿,也認為賠償協議不公平。因為,有的油井,當初簽訂的協議還沒有到期;有的油井,投入非常大,補償不夠;當然,更重要的是,這幾年能源價格上漲,被收回的油井普遍賺錢,讓油老板們心有不甘。 這場油井回收風波,震驚全國。資料顯示,該風波涉及1000多家民營石油企業,6萬多投資者,70億元的石油資產。一直到現在,還有部分油老板持續進行著自己的抗爭行動。 本報記者在從西安出發之前,幾經努力找到了一個安塞縣油老板的電話。在到達安塞縣之前,記者先到延安市有關部門了解情況,得到的回答是,油井問題已經在2004年年底之前全部解決,所有的油老板已經全額拿到了補償金。但是,這個說法和我們了解到的情況有出入。 記者中午到達安塞縣城,在一家不起眼的飯館里,一邊用午餐,一邊電話聯系那位油老板。 飯還沒吃完,這位油老板就來了。 在互相確認身份之后,為了方便談話,記者端著沒有吃完的面條轉移到飯館里惟一一個小包廂。小包廂并不隔音,油老板就一再提醒記者,先不要談,先吃飯。然后他打電話。不一會兒,又進來3個人。 記者邊吃邊詢問有關情況,但是4個油老板仍然提醒記者,不要在飯館里說這事,言談之間顯得非常謹慎。 吃完飯,一行人出了飯館,要找一個說話的地方。記者注意到,幾個油老板邊商量到哪里談,邊緊張地東張西望,似乎害怕背后有人跟蹤。 最后,記者和油老板們來到一家賓館,在房間里開始采訪。 除了媒體上已經公開的信息,4個油老板還說了如下幾個新的情況:第一,記者在延安市了解到的、所謂的油井賠償款已經全部付清的消息,是不準確的。到目前為止,尚有一部分油老板沒有結清賠償款;第二,部分油老板之所以沒有去結算賠償款,是因為負責支付賠償款的縣鉆采公司,要求油老板們提供油井技術資料,如果交不出來,每口井就要罰款四到五萬。安塞縣總共收回了1000多口井,有的油老板擁有不少井,這筆罰款數目巨大,讓油老板不服氣。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不斷試探,希望油老板將相關的證據和材料拿出來,但這個油老板不置可否。記者也建議另一個油老板,干脆到鉆采公司再去要款,記者以朋友的身份在旁觀察,但這位油老板沒有答應。 整個的采訪過程中,4個油老板不斷有人出去,似乎是輪流在外望風。到最后,再也問不出什么新鮮的信息,記者也感覺到,這幾個油老板,似乎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采訪越來越索然無味。 事后記者了解到,就在記者采訪進行的同時,陜北榆林地區200多家民營石油企業的400多人走上街頭,向榆林市當局上書請愿。據稱,這是陜北石油風波發生以來,油老板第一次采取的直接的法律行動。請愿者表示,《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為這個風波的下一步發展增加了變數。 采訪縣里石油公司真不容易 在采訪完油老板之后,記者決定到安塞縣的鉆采公司一探究竟。這個公司的完整名稱叫做延長油礦管理局杏子川鉆采公司,安塞縣收回的油井全部劃歸該公司,對油老板的補償也由這個公司進行。 記者找到電力公司大樓,說明來意,沒想到竟然被對方擋了回去。一位辦公室工作人員讓記者到縣委宣傳部報到,稱只有縣委宣傳部同意通知了鉆采公司,他們才能接受采訪。 記者向對方表示,只是想要一點資料,請對方出來一個熟悉情況的人,介紹一下油井回收之后的經營狀況就可以了。 沒想到對方態度十分強硬,堅決要求記者到縣委宣傳部報到。雙方僵持了一會兒,記者只好讓步,回過頭找縣委宣傳部。 在安塞縣委宣傳部,記者說明了情況,并將兩個人的記者證交由相關人員登記備案。然后,等待宣傳部的人與鉆采公司聯系。 結果,一等就是兩個多小時。期間,縣委宣傳部的有關人員不斷進進出出,打著各種各樣的電話,但就是沒有結果。后來,宣傳部有關人員也有些不好意思,對記者解釋,這里的情況太特殊了,請你們耐心等一下。 在與宣傳部人員溝通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鉆采公司上繳給安塞縣的錢,占整個安塞縣財政收入的90%多。記者猜測,這大概就是他們所謂的“情況特殊的真正原因了。 大概是了解到記者的采訪完全是一次正當的新聞采訪,而且從北京總部派人到陜北,千里迢迢不容易,縣委宣傳部有關人員持續進行著聯系溝通。最后通過縣政府有關領導同意,宣傳部以縣領導發話了為由,終于說服了鉆采公司接受記者采訪。 這個時候,離下午5點下班的時間,只差幾分鐘。 等待記者的是鉆采公司辦公室主任張宏鵬。 大約離縣城15公里左右,記者一行來到了兩個油井邊。與記者想像中的油田不一樣,在群山環繞中,只有一上一下兩個油井,顯得有些孤單。每個油井的占地面積大約150平米的樣子,環境非常整潔。張主任介紹,安塞的油井大多是這個樣子,比較分散,每個地方也就一口井、兩口井,能夠成片地打上10幾口井的地方,很少。 記者事后了解,正是由于這樣的地理特征,大型的國有企業才不屑于開采,讓給了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轉給了民營企業開發。 在回安塞縣城的路上,張宏鵬介紹說,縣鉆采公司是1987年成立的,在將民營企業的油井收回之后,實力得到提升,2004年的產值達到8.3億,給安塞縣政府上繳了5個多億。安塞縣的財政收入,93%來自鉆采公司。張主任同時介紹,在一統全縣的油井之后,公司下了很大的成本整治油井環境,目前已經有98%的油井達到文明油井標準。 回到縣城,天色已晚。張主任做東,請記者吃晚飯。席間雙方就油井回收風波展開了辯論。 張主任用非常清晰的思路,列舉了油井回收前的三大弊端:污染嚴重、偷稅漏稅、資源浪費。 張主任說,很多油井臨近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河流,但是,油老板們只顧賺錢,根本不去想辦法整治周圍的環境,導致原油流入河道。嚴重的時候,老百姓的羊喝了水就死,村民過河時要穿水鞋。環保部門開了無數次的會,油老板們根本不聽。 記者反駁說,這是政府部門執法不力,不能因此剝奪油老板的權益。 張主任說,從這個角度看,收回油井,油老板們是不愿意的,但是,安塞縣的老百姓,絕對是贊成的。 記者對這個說法表示贊同。記者并且表示,雖然我們不了解油老板們開采石油時的狀況,但是當天看到的油井環境整潔,我們相信鉆采公司在保護環境方面,是實實在在做了事情的。這一點,當地百姓應該是高興的。 張主任說,實際上,所有的油老板都賺了錢。 記者說,油老板賺了錢,并不是收回油井的理由。 有一點,是張主任特別提及的,就是當年民營企業大量進入安塞縣的時候,大幅度地帶動了當地的第三產業,包括餐飲、服務、修車等行業。當時的安塞縣城熱鬧非凡。但是,在油井回收之后,第三產業一下子萎縮了。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吃完飯之后,記者注意到,諾大的飯店,似乎只有我們4個人在用餐。兩年前的這家飯店,也許應該是人聲鼎沸、川流不息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