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在第八屆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做報告時,特別強調他的演講主題是“挑戰與機遇——中國的能源工業“。
他說,我們首先碰到的問題是挑戰。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能源需求也迅速增加,近年,電力短缺、煤炭供應和運輸緊張,安全事故增加,價格上漲,原油進口增加等表現能源緊張的現象成為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政府經濟管理者和經濟學家,從來沒有
像今天這樣關注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由于中國的崛起,能源消費增加,原油進口增多,圍繞能源資源的對外投資增多,國際上將原油價格的上漲,歸咎于中國進口的增加。將更加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能源活動,有的進口勢頭很急,有的尋找新的商業機會。所有這一切表明中國能源狀況面臨巨大的挑戰。但是,需求是發展的最大原動力,中國的能源工業近年無論是在什么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張國寶說,2004年,中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19.7億噸標準煤,占世界能源生產總量約11%,成為世界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后第三大能源生產國。2004年,我國電力裝機總量達到4.4億千瓦,居世界第二位,一年新增裝機5050萬千瓦,兩年新增裝機容量超過了1億千瓦,相當于一年新增一個英國和兩個瑞典裝機容量,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最快的電力建設速度。已經連續三年發電量增長均超過14%,盡管很多地方出現了電力短缺,但能源工業的發展,支撐了連續多年的經濟增長超過9%,這已經是世界上最高水平。所以,我多次說過,不是電力發展慢,是需求增長過快。同時,我國的電力裝備技術水平也有了令人驚嘆的巨大進步。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只能生產12.5萬千瓦和2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通過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現在已經能批量生產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的亞零件發電機組,這已經成為我國的主力機型。同時,我國第一臺超臨界60萬千瓦機組已經在河南投入運行,9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在上海外高橋,去年兩臺相繼投入發電。百萬千瓦級超臨界機組,先后依托浙江、山東和江蘇開始興建。
核電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在成功引進技術,并逐步提高國產化率,建設大亞灣和九十萬千瓦核電站以后,最近由國務院批準,開展核電站國產化達到70%。秦山二號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站,清華大學自主開發具有新一代核電技術水平的十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技術初步落實。最近,三峽又有七十萬千瓦的標準機。三十萬千瓦機組通過技術引進,已經在哈爾濱東方公司生產。可再生能源發電,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最近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我們計劃到2020年,建設2000萬千瓦左右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廠,其中以風力發電為主。我們成功通過公開招標,選擇合資者,在江蘇、廣東、內蒙古、吉林通遼等建設100萬千瓦的大型風力電,由新疆公司生產的單機600萬千瓦風力發電機組被廣東批量使用,并已開始生產單機1500萬千瓦的風電機組。我們用四年時間,提前一年建成了從云貴和三峽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西電東送工程,構成了西電東送電線網,成為世界上最復雜的交直流輸電網絡。我國的電力設備制造能力也迅速從改革開放初期,只能年產不到500萬千瓦,迅速發展到可以年產6000萬千瓦以上的能力。性能價格比在世界上有著絕對的競爭能力,中國在短期內取得的電力建設成就和技術進步,使世界為之驚嘆,令人眩目。
我國的石油生產已經達到年產1.75萬噸,在世界居第五位。所以,我國不僅是石油消費國,同時也是石油生產大國。天然氣開發使用從無到有,僅用三年時間,建成了長達4000公里,途徑八省一市的西氣東輸管道,在廣東、福建等省份進口天然氣液化實施正在建設中,廣東、深圳接受站明年可以投入使用,更大規模的建設規劃已經制定完畢,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用上清潔的天然氣。我國油氣走出國門,已經在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油氣勘探、生產和服務。我國煤炭2004年達到19.5億噸,已多年居世界第一,并出口了約9000萬噸。中國的能源建設提升了我國原材料裝備制造業和運輸水平,西氣東輸管道在寶鋼研究成功。電力設備在武鋼生產。運送高技術的高級船舶正在船廠安排制造。30萬噸大型儲油輪在還外高橋生產,30萬噸油輪在大連造船廠批量生產。50萬伏直流變壓器在西安、沈陽變壓器廠生產。石油儲備基地,國產化實施已經成功。30萬千瓦,60萬千瓦電站控制系統已經由上海、北京等公司批量生產。一個現代化的燃氣輪機裝備實驗基地已經在秦皇島海濱拔地而起。中國能源工業已經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商機,我國大規模的電站設備制造,使所需要的80%大型主干件在日本和韓國應用,GE、西門子、ABB、三菱等大公司從轉讓技術,開辦合資企業,提供整機和零部件,從中國獲得了大量的訂單。中國發電設備制造廠從過去為外國公司分包生產打洋工,變成向外國公司分包的洋打工。新一代核電設備國際招標正在進行,成為國際大公司競爭的焦點。最近,國際原子能大會在北京舉行,參會人數達到1000人,創造了該大會的記錄,說明世界都在看好中國的市場。
中國的能源工業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還表現在能源生產和使用帶來的環境污染,大氣排放和水資源消耗日益嚴重,產煤造成的治理,國家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超能力開采和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小煤窯生產,造成了許多惡性安全事故。資源采收率低,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資源綜合利用率僅有20%,浪費嚴重。在需求刺激下,一些地方不顧客觀經濟規律,盲目上了一批小電廠,有的北方地區不夠條件,開采地下水發電,南方地區不聽勸告,大量上的燃油機組,造成燃油短缺。煤炭生產和運輸一直處于緊張狀態,發電設備迅速增長,造成一些材料供應短缺。水電站建設制約因素增多,凡此種種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并由此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含義,懂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經濟是一部龐大的機器,不可能就缺電來談發電,必須綜合考慮一次能源生產、運輸,原材料供應能力,設備制造能力,水資源條件,大氣排放等多種因素。我們要警惕一點觀點,不顧主客觀條件,只要求電力供應必須滿足超能力增長的迅速,GDP增長9.5%,電力增長15%,還嫌慢,因為追求高速度,不考慮經濟結構問題,不考慮改變粗放型競爭方式,要求需求增加多少,電力就要滿足多少,這些論調不利于經濟的健康發展,是要把經濟重新拉回到過熱、通貨膨脹的怪圈。
國際上有些人戴著有色眼鏡和偏見看待中國經濟發展,他們把油價上漲歸咎于中國。中國取得的能源人均相比偏低,中國人均擁有裝機只有0.3千瓦,只是美國人均3千瓦的十分之一。中國去年進口原油1.2億噸,只占世界原油貿易量的7%,同時中國出口約九千萬噸的煤炭,同期美國進口原油4.8億噸,日本進口2.13億噸,中國進口原油大體和韓國、德國、法國差不多。為什么別的國家是可以的,中國成了威脅?
人類生活在共同的家園,中國發展帶給世界不是威脅,而是機遇。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粗放,結構也不合理,三產比重太低,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比發達國家低十個百分點。裝備能耗高,火電廠平均值為385克標準煤,與國際先進水平314克高出71克。這是我們存在的問題,但是也是我們的機遇,僅通過改造耗能的裝備,節能潛力就能達到26%。按2003年能源消費水平就減少能源消耗4.36億噸標準煤。最近,有一個研究機構,有一篇文章,講到了中國能源五大制約因素,其中提到今后我們節能的潛力和難度將會增加。這個觀點我不一定贊成,我認為中國經濟還相當粗放,我國節能的潛力相當大。我國的風力資源和生物豐富,發展可再生能源潛能也很巨大。這些正是今后我國經濟發展規劃應該著力考慮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