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紐約5月22日專電(記者薛彥平)最近,美國政府對部分中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重新采取限制措施,使紡織品貿易問題再度成了美國主流媒體的熱門話題。在對待中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問題上,美國政府采取的思路仍沒有什么新意,基本上延續了過去幾十年對其他貿易伙伴武斷指責和任意懲罰的做法。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種做法已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加深貿易伙伴間的相互猜疑與對抗,最終使整個國際貿易環境惡化。
經濟分析家們普遍認為,美國紡織品和服裝行業的萎縮是美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而不是從中國或其他發展中國家進口增加所造成的。二戰后,美國主動對國內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逐步淘汰低端產品,資源優先配給高、精、尖產品的研發制造。因此,美國紡織品和服裝制造業的萎縮與美國信息技術、軟件和金融服務業的崛起同步發生。換言之,如果美國固守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它也不可能有充足的資源和人力投入高技術產業發展。此外,就紡織品和服裝制造業來說,美國放棄的僅僅是附加值低的制造環節,而能帶來高附加值的服裝品牌、設計、銷售等仍牢牢控制在美國人自己手里,在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紡織印染業,美國廠商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
事實上,從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口紡織品和服裝,受益最大的是美國人,而對進口設限,美國人也要蒙受重大損失。第一,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服裝,很大一部分是美國企業在中國生產的產品返銷到本國市場,所以,設限實際上也限制了美國企業的發展。第二,中國主要從事的是整個價值鏈中附加值低的服裝加工。有人計算過,在美國市場出售服裝所獲得的利潤中,屬于服裝加工和出口企業的不超過15%,其余85%以上的利潤屬于品牌商、設計商、批發和零售商,而這些多半是美國企業。第三,美國購買中國產服裝,可以使消費者大大節省這方面的開支,節省下來的這筆錢可用于購買其他消費品或服務,最終推動的是美國經濟增長。
由此可見,美國限制中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固然會損害中國的生產和外貿企業,但美國的服裝設計商、品牌商、服裝進口和零售商將受到更大的打擊,美國普通消費者在購買服裝上也不得不增加開支,而美國一些棉農和棉花出口商的利益也會受到損失,因為中國生產的紡織品和服裝中有相當一部分使用的是美國棉花。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日前在紐約經濟俱樂部演講時表示,即使美國市場上的中國產品由于某種原因價格上升,零售商們也不會轉而向美國本地制造商采購這類產品,他們會轉向其他發展中國家。
因此,許多有識之士認為,在紡織品貿易問題上,美國政府需要調整思維方式。第一,要摒棄過去那種一旦國內經濟遇到麻煩就從國外找借口的傳統。影響美國經濟增長、就業、財政和貿易赤字的因素歸根結底要從國內尋找。第二,要更多地從經濟全球化角度看待中美貿易,更應當從國際分工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不應忘記,在美國消費者大量購買中國紡織品和服裝的時候,美國的軟件產品、航空器材和汽車也正在成為中國市場的新寵。只有從這個角度考察中美貿易關系,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