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對沿海地區的招商引資,試圖吸引大量的外來要素和產業轉移,是目前大多中西部地區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的方法,然而,仔細看來這并非良策。近年來國內外崛起的企業集群值得中西部借鑒。
★文/連啟里
隨著世界上諸如意大利北部的紡織業集群、美國硅谷的IT產業集群以及我國的溫州的制鞋、低壓電器等集群的崛起,中小企業集群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何謂企業集群
企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機構,它們同處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聚集在一起,是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產業發展形態,是現代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新的經濟現象。它具有特定的“產業內涵”。集群內的企業呈現出區域化分布、專業化經營、市場化聯動、社會化協作等基本特征,其中專業化經營是最本質的特征。通常集群的成員既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設備、零部件和生產服務等投入供應商,也包括下游的銷售商及其網絡客戶,還包括側面延伸的互補產品制造商、基礎設施供應商以及技術和中介服務等。企業集群正是通過集群內大量的企業和相關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形成高度靈活的專業化協作網絡,具有極強的內生發展動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企業集群具有很強的“根植性”。即集群中企業的活動都深深扎根于一定的“社區土壤”之中,與當地特定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念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盡管當今經濟的發展必須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考察,但企業集群的“根植性”卻決定了某一地方的某一集群離開了當地的地域背景就無法生存。
集群化的發展模式會帶來經濟的外部效應或外溢效應。雖然企業集群是同類企業在特定地域上的集中,但這一集中現象非但沒有導致惡性競爭,反而由于各企業共享公共資源、學習模仿新的技術和管理方法、降低交易費用和搜尋信息的成本以及專業化市場聚集和輻射作用等,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在許多地方的企業集群中,往往出現了有悖于一般經濟規律的“規模報酬遞增”現象。
培植中西部增長點
由于我國中西部人口基數大,資金和技術等要素資源嚴重缺乏,即使是發展勞動密集性產業,也將會有大量的勞動力無法與有限的資金要素搭配而被“拋出來”,形成有目共睹的剩余勞動力漫天飛和“二元經濟”現象。為了彌補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的短缺,現在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擴大對沿海地區的招商引資上,試圖通過吸引大量的外來要素和產業轉移,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這種做法看似很好,但并不現實。
且不說中西部的各省市縣區都一窩蜂的去招商引資會大大提升沿海地區那些有可能轉移出來的要素和產業的稀缺度,使中西部和沿海的“轉移博弈”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就算吸引了一些外來投資,也僅僅是解決了發展的起步和一時的困難,解決不了發展的中長期和內生性問題。而在繼續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的同時,大力實施企業集群發展戰略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以中部河南省和東部浙江省為例,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兩省經濟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今年以來河南與浙江的差距卻越來越大,生產總值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幾百億元擴大到目前的2200多億元,產業層次和活力的差距更是無法用數字來表示,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差在企業集群的發展上。據調查,浙江省已有銷售規模1億元以上的企業集群519個,總產值約60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380萬,企業總數23.68萬個。其中,1—10億元的372個,10—50億元的118個,50—100億元的26個,超過100億元的已有3個。相比之下,河南全省目前成規模的集群只有20多家,同年達到10億元規模的大概只有7、8家,總的產出規模也就是100多億元。另外,浙江省企業集群在地區分布上已成“燎原之勢”,全省86個縣(市)中的85個有成規模的集群,而河南省有成規模集群的縣(市)還不到全省的五分之一。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有理由認為:只有大力發展企業集群,才能有效克服中西部要素資源短缺和人口過剩等缺陷,培植經濟增長點,加快縣域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為實現中西部崛起積蓄內生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