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東北部昭通市大山包鄉廣袤的田野中,數百只黑頸鶴正在自由自在地覓食。自駕車前去觀鶴的游人下車后,端起“炮筒”似的相機前去拍照。只見一位當地老農仔細打量“炮筒”后,吩咐游客們不要驚動黑頸鶴。
這位名叫王定才的村民說:“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防止有人偷獵是我們每個村民的職責。”
在云南,關注自然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不僅僅是王定才一個人,環境保護已成為全民的自覺行為。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云南省的自然保護區正在迅速“長大”,全省已有各類自然保護區達181個,居全國前列;同時管護水平也由過去的“守山看林”向科學規范管理邁進,有效保護了云南的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據云南省林業廳負責人介紹,云南省自然保護區數量已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30多個擴展到現在的181個,保護區面積也擴大到326萬多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8%。與此同時,為使保護區真正成為野生動植物的“幸福家園”,云南省政府將自然保護區建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加大對國家級、省級保護區建設的投入,增加保護事業經費,保證了保護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根據云南省林業廳的有關調查顯示:在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后,珍稀物種的數量有所增加:滇東北的黑頸鶴數量已由1990年的800余只增加到了2500余只;景東無量山保護區的黑長臂猿增加到了400只;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的滇金絲猴增加了500余只;西雙版納的亞洲象從140頭增加到250頭左右;還有不少一度曾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近年數量也成倍增加。建在長江、珠江、瀾滄江、怒江中上游的自然保護區,還成為了江河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
目前圍繞這些重要生態功能區、重點資源開發區和生態環境良好地區的三區保護戰略在云南已基本形成,滇西北地區(含迪慶、麗江、怒江、大理四個地區)也被確定為國家級重要生態功能區。全省建成的生態示范區域從戶到縣多達5萬余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全球環境基金組織等10多個國際組織先后派出專家到云南省各自然保護區考察,并提供資金開展多個保護合作項目,大大提高了當地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