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
相對發達國家而言,銀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擔任著更為重要的角色,但銀行業所存在的大量不良資產、治理結構缺損、經濟與金融發展脫節等問題,使得改革成為銀行業必須浴火重生的一道坎。
在今年的《財富》全球論壇上,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近況成為焦點。面對這一連串疑問,財富論壇又上演了一場精彩討論。
銀行改革已經取得顯著進展
銀行體系一直被視為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部分,對經濟的影響也最大。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表示,必須看到,金融業的問題不單單是銀行的問題,而是經濟社會各種矛盾的綜合反映,是企業脆弱的融資結構以及薄弱微觀環境帶來的必然結果。經濟的快速增長并不意味著金融生態會自然而然改善,這些問題是市場建設和融資體制建設落后、信用和制度薄弱等深層次問題在宏觀經濟上的表現。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則不無自豪地說,在過去兩三年時間中,中國的商業銀行改革有了非常大的進展。首先,通過公司治理改革,很多銀行都有了獨立的董事會,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所有的決議都是一致通過,但是現在是整個董事會做決策,而不是個人做決策。
第二個變化是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變化。他們在衡量不良貸款的時候,采用了新的衡量辦法。這些都是最近的變化,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一直被人詬病的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低的問題也取得明顯改善。劉明康說:“2003年我做銀監會主席的時候,能夠達到資本充足率全球標準的資金只有0.5%,但是到去年達到了47%以上。”
國際上一般預計,要到2008年奧運會時,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才能達到8%的國際標準。但劉明康則樂觀預計,大多數銀行將在2006年之前達到8%的資本充足率。“形勢不錯”成為劉明康演講中頻頻出現的一句話。
公司治理依然面臨挑戰
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最近做出一份報告認為,中國的很多銀行都缺乏基礎的公司治理經驗,其中蘊藏危機。對此,來自中國的金融家并沒有回避。陳元說,公司治理的一些標準不僅僅是通過數據顯示出來的,國家開發銀行也認識到,必須進一步加強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把市場和政府的作用結合起來。
麥肯錫公司亞洲區董事長鮑達民給出了不少可以借鑒的建議。他認為,必須要加快改進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步伐,要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應該鼓勵管理者而不是政府進行決策。此外,中國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還存在中央和地方的問題,這在很多別的國家都看不到。對此,要加強戰略投資者的作用。整個銀行系統必須要發展,公司的治理結構也要發展,這方面還存在比較大的挑戰。
一般來說,上市對于提高企業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夠起到顯著作用。國內的商業銀行和決策者也看到了這點,很多商業銀行準備海內外上市,通過資本市場的嚴格監督,不斷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對此,劉明康表示,商業銀行海外上市的時間取決于多方面因素,銀行要做好充足準備,對今后的投資者要負責。銀行的戰略投資者也有責任讓自己的合作伙伴在上市過程中做好充足準備,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的資產升值。雖然國有制的問題并不容易解決,但市場已經有所變化,現在已經有外來戰略投資者如麥肯錫和一些大投資公司,為中國的銀行上市做準備,而且不斷有外資機構在中國的商業銀行占有股份。
不良貸款關必須要過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羅德曼說,2000年,中國國務院制定了一個政策,允許更多的外資銀行參與到銀行的重組業務當中。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封閉,而是讓更多的外資參與進來,這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我感到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的貸款翻了一番。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可能象征著銀行系統的一些問題。有一個機構在幾天前做了一個研究,指出中國的銀行可能會在過去幾年貸款翻番的同時,增加1.4萬億元人民幣左右的新增不良資產。我想問問劉主席對這個有什么看法,您是不是晚上擔心得睡不著覺?”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羅德曼把這個棘手的問題拋向劉明康。
劉明康輕松接了過來。他說,只要中國的商業銀行有足夠的資本充足率,能掌握銀行盈利的真實數字,經濟周期的上升或者下降都不是重點。他真正在乎的是銀行評估風險的能力和全社會信貸文化的建立。
作為監管者,銀監會有非常明確的戰略:建立起一個有彈性的銀行產業,而不是對銀行進行具體的業務指導。這就要求銀行有足夠的資本充足率和覆蓋貸款損失的能力。“我所關心的是他們能多快地預測市場面臨的風險,在多長時間之內可以取消利率管制,以及能否加強市場約束,建立借方的信貸文化,這是我們真正在乎的事。”劉明康說。
到那時,中國的銀行業也許才能真正成為經濟體系發展強大、穩健而高效的支撐。 (記者 郭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