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只老虎闖天下 武漢四大商業企業的重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8日 14:4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聶春林 實習記者 何欣榮 武漢報道 4月25日,兩個男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前者是武漢中百集團董事長汪愛群,后者是國際最大的自愿連鎖集團IGA董事局主席兼CEO海蓋博士。當日,中百集團旗下的中百倉儲與IGA簽約,成為IGA全球4400多家門店大家庭中的一員。中百集團有關負責人宣稱,牽手IGA,是中百應對國際商業巨鱷的一顆重要棋子。
幾天后,武商集團家電公司改制完畢,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武商掌門人王冬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此舉拉開了武商大規模改制和突圍的序幕。 此時,武漢另兩個商業巨頭正在暗暗發力:中商集團斥資7億元打造的SOPINGMAILL,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開業;漢商集團旗下的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展會爆棚。在經過幾年的精耕細作,漢商的會展業終于“迎來了春天”。 武漢商業局長林肖濱一語驚人:“武漢商業不怕外來資本沖擊!”經過多年的強筋壯骨,武漢商業的四只老虎,終以商業兵團方式,牢牢占據了本地商業的制高點。 時光上溯到20年前。根據武漢的區位優勢,上個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最高決策層提出了“流通和交通”的“兩通突破”戰略。長期研究武漢商業的武漢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汪濤認為,這個戰略的制定,為武漢商業的復興,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斯時,江城各路商業諸侯開始厲兵秣馬,武漢商業踏上了高速擴張的戰車。 20年的超常規發展,武漢商業交出了一份完美的成績單:四家商業上市公司銷售總額200億元;武商、中百和中商成為中國連鎖商企30強成員,前兩者被列入國務院重點扶持的20家商業流通企業,進入商業國家隊。 三大因素締造商業神話 汪濤說,武漢集聚著四大商業上市公司,家家兵強馬壯。而綜觀商業發達的北京、上海和廣州,基本上只有一到兩家商業巨無霸。“武漢商業現象,國內獨有。” 在四大商業上市公司的強力拉動下,2004年,武漢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60億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僅次于京、滬、穗、津,居全國第五;批零貿易、餐飲、住宿業附加值達316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16%(這個數字的全國平均水平為8%),居全國第一。商業從業人員為67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總數的16.5%,占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的39%。武漢市的各類商業經營網點為11.8萬個,人均商業經營面積為0.85平方米。 在汪濤看來,武漢商業模式的創造主要有三大因素使然。 一是區位優勢。武漢地處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以武漢為圓心,在1000公里半徑內,可以輻射到國內所有的大中城市。九省通衢的便利,無疑為武漢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貨到武漢活”。 武漢圍繞區位優勢大做文章,早年的“兩通(交通和流通)突破”戰略實現了武漢商業的復興。近年來,通過加強道路交通建設來帶動、發展、振興服務業和物流業的舉措不斷。市內道路、橋梁的建設使市內新商圈不斷增加,從而初步形成了武漢多商圈的商業格局。曾經,武昌徐東一帶地處荒郊,但隨著長江二橋的建成、徐東路的擴建人氣驟增,吸引了徐東平價廣場、麥德龍、中百倉儲梨園店、百安居等諸多商業扎堆聚集,形成了武漢又一新的商圈。 二是武漢本身具有優秀的商業傳統。作為商業重鎮的武漢,素有發展商業的傳統,以漢正街為代表的武漢傳統商業所折射出的“買全國賣全國”的開放意識一直傳承下來。近年來,武漢市政府擴建改造了漢正街市場,形成“產業鏈”。與之聯動,在全市范圍內興建了蔬菜、建材、食品、電子產品等大市場。同時,武漢商業加大開放步伐,積極吸引外地、外資商業。武漢是1992年國家試點商業開放的城市之一,商業的開放時間較早、步伐較快,已經有14家外資企業進入武漢,他們的進入激起了武漢商界“鯰魚效應”的產生,使本土商業在競爭中增強了生存本領。 三是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動。近年來,武漢市各級政府部門樹立“親商、重商”理念,采取務實之舉改善發展軟環境,促進商業發展。世界銀行在2004年公布的一份對國內23個城市投資環境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武漢市場的貿易壁壘是最低的;中國社科院去年公布的2003年度城市競爭力排行中,武漢市的商務環境競爭力位居全國第6位。無論是過去的“兩通突破”戰略,還是現在的“兩翼(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齊飛”戰略,均顯示出了武漢市政府高層發展商業的決心,并積極推進商業改制重組、并購聯合,做大做強,推動武商、中商、中百、漢商的上市。 商業航母呼之欲出 汪濤認為,盡管武漢四大商業集團在經營業態上有所側重,但由于幾家分散經營,在資源建設及經營格局上仍有重復和惡性競爭的現象出現。由于連年價格戰和多元化突圍,武漢商企的利潤率十分低。在四家商企中,效益最高的2004年利潤不到4000萬元,而曾經作為武漢商業龍頭老大的武商,則拉響了虧損警報。 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是,武漢商企在全國的排名逐年下滑:2004年全國重點流通企業排名,武商從15名下滑到20名,中商從31名跌到34名。即便是經營狀況最好的中百,也從27位后移到了29位。而排在武商前面的商企,年銷售額均超過100億元,且大多是經過重組整合而來。 王冬生說,商業重組勢在必行。通過并購重組,可縮短企業做強做大時間,節約企業發展資金,有“四兩撥千斤”之功能。中百董事長汪愛群也透露,將引進外來戰略投資者,對集團第二次“動手術”。 王冬生認為,上海百聯集團通過對當地商業資產的整合,年銷售額達到700億元;今年初,又把國內另一商業巨頭大連大商集團納入懷中,目標直指1000億元銷售額。而武漢四大商業集團,年銷售總額只有200億元,目前尚無一家企業年銷售額突破100億元,與百聯差之甚遠,同沃爾瑪等外資零售巨頭更不可同日而語。 事實上,四大商業企業的重組在武漢已醞釀了多年。因考慮到這些企業發展相對穩健,且他們的重組改制關系到全市整個大中型國企改制進程,所以有關部門顯得特別謹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