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夾心餅干甜酸交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8日 11:28 人民網-華東新聞 | ||||||||
連宋上海行背后的臺商心情 □本報記者 吳焰 從5月2日到5月8日,大陸各地臺商“首次大團聚”,兩度會集上海,6天之內“送連(戰)迎宋(楚瑜)”,讓人們對兩岸經貿升起期待的同時,也把臺商多年來的諸多冷暖感悟,裹
登“陸”20年,心頭百感交集 5月2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前幾天還是艷陽高照,下午卻狂風大作,烏云濃布。候機坪上,葉惠德和幾十位來自大陸各地的臺商們,把雨衣緊了緊,但仍然難抵逼人寒氣。 而他們的心頭,卻浮出從未有過的暖意。他們正在等候由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的大陸訪問團的包機。5天后,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將率團訪問上海。正如海內外輿論的評價:這是跨越了近一個甲子的問候,是歷史性的握手。 無論是連戰,還是宋楚瑜,上海,都是他們緊張行程中的希望之旅、經貿之旅。在這里,他們將面晤臺商…… “個中滋味,冷暖自知” 在務實且理性的龍鳳集團董事長葉惠德看來,幾十分鐘的座談,不必抱太大期待,“很多問題,我們多次向臺灣當局呼吁,也未見進展,難道指望我們與在野黨領袖幾十分鐘的溝通,就迎刃而解?” 話雖這么說,當國民黨資深顧問徐立德帶來口信,說連戰在上海希望能與分散大陸各地的臺商代表見見面,身為上海臺商協會會長的葉惠德,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主動承攬了這次特殊的“家宴”,并迅速聯絡發起和組織各地臺商。“一方面是他鄉喜遇鄉親,我們是半個東道主吧;另一方面,能到上海、到大陸特地安排與臺商座談,就是對我們的重視與鼓勵。兩黨之間的握手,創造穩定與良好的氛圍,臺商必是最大受益者。” 連戰走出機艙,謝絕了雨傘,與在場臺商一一握手問候,并一再向葉惠德表示感謝,還冒雨短暫演講。那一刻,在場的臺商頗有些動容,百感交集。 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抵大陸的臺資,是1984年投資于珠三角的一家企業,但也很難說這是否第一筆臺資。成規模的臺商投資,則始于1989年國務院公布給予臺商優惠的新措施以后。16年來,臺商在大陸實現了從南到北、從傳統到現代化、從點到面的快速布局。據大陸方面統計,臺商在大陸的投資企業逾6萬家,而在大陸工作、求學的臺灣人已近百萬。 這樣龐大的群體,在長達20年的登“陸”歷程中,雖有大陸方面的親情與關照,卻得不到臺灣當局的明確支持,他們身不由己地進入微妙的漩渦中。個中滋味,臺商們嘆道,“冷暖惟有自知”。 “經濟就是經濟,為什么要人為復雜?” “大陸糕點皇后”、元祖公司董事長張秀琬,把臺商處境比作“夾心餅干”———“處在兩岸夾縫中,若非當事人,別人很難體會到其中的尷尬與復雜。” 張秀琬有著敏銳的商業觸角。1992年,她決定到大陸投資,家人不理解:“到大陸不比其他地方。就算是市場潛力大,可那邊有無安全啊?”同行說著風涼話:“你想賺大陸的錢,別把自己砸進去了。” 這還算是善意的。“那時候,包括到現在,臺灣島內還有刺耳的輿論譴責到大陸投資的臺商。”說什么臺商是“債留臺灣,錢進大陸”,造成臺灣“外勞進(指東南亞一帶到臺灣打工的勞工),人才出”的不利局面,甚至還有人給扣上“紅帽子”,說什么“使臺灣產業空洞化”、“喝臺灣奶水卻背棄臺灣的叛徒”…… 張秀琬抱著臺灣人常說的“打帶跑”(即拎著一只包去創業,見勢不好隨時跑),一路來到大陸。由于受到當地政府的熱情歡迎,廠子順利地建了起來。 那一年,還有一位名叫汪美華的女子,也與先生一起來到大陸。她把3個孩子“打包”帶過來了。“親友說,萬一出現1949年的兵荒馬亂怎么辦?我說:好吧,我們5口人到哪兒都要在一起,免得被生生骨肉分離、兩岸相望。”至今回想,汪美華的調侃中還隱含一絲悲情。 喜歡溯源尋根、熟悉臺灣歷史的張秀琬,常常在問:“能不能把問題簡單化,經濟就是經濟?” “我的情感困惑幾時消除?” 和張秀琬一樣,另一位臺商也常常心生困惑。 他叫王國達,力國企業董事長。12年前,當他決定移師大陸時,很認真地與兒子談話:“從族譜上看,我們家族在臺灣已是第8代了,從現在起,原鄉人的血又流回了祖家。” 他覺得,自己是“回家”了。 不過,剛過來時,還是有一些細節提醒著他:你和這個家的其他兄弟姐妹,還是有些不一樣。王國達至今對10年前的一件小事記憶猶新:他駕車違反了交規,被“公安”———雖然到大陸這么久,他還是習慣把交警統稱為“公安”———攔了下來,請他出示駕駛證,一看是臺灣的,很客氣:“對不起,這個駕照不能適用。”王國達當時也抬上了杠:浙江駕照你們認嗎?北京駕照能在這里開嗎?對方也很禮貌:也許以后一樣,但現在還不行,得去換證。雖然換證也不麻煩,但這個細節讓王國達覺得陷入“情感困惑”。 幾乎每位早期來大陸的臺商都遭遇過類似困惑。在機場入關,持臺胞證的人走的是“境外人士通道”;早些年,去參觀博物館還得遵循“外賓價”。 現在不一樣了。3年前剛與老公來到大陸的黃慧華,聽到“前輩”們的這些故事,已有些不解:“我們可沒這么多顧慮。” 可以想像,當連戰與宋楚瑜來上海傾聽臺商的呼聲,王國達那句“我非常震動”,顯是肺腑之言。“希望這樣的認同與推進,讓我們這一代遭遇的情感糾葛不再發生。” 創業,到大陸尋找“第二春” 5月3日。上海東方濱江大酒店宴會廳。 在上海臺商協會會長葉惠德主持下,大陸各地臺商協會負責人設宴歡迎連戰。連戰發表了題為《經濟雙贏、互惠互利》的演講:“今天,兩岸的經貿關系,由臺灣的角度來看,已經不是一個像早期那種‘輸血’、‘救護’那種的關系,實際上今天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搶市場、搶商機、搶出路的一個重要的當口。” “我有幸經歷了兩個經濟起飛期” 親耳聽到一位來自臺灣的政黨主席公開稱贊臺商在大陸經濟建設中“與有功焉,與有榮焉”,聽到兩岸應建立“共同市場”的表述,此前對島內關于臺商“輸血論”的批判已聽得有些麻木的邱創盛,心情一振。 臺育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專為到大陸投資的臺商提供信息、管理服務,其董事長邱創盛斷定大陸孕育著巨大商機,特別是長三角一帶,正踏上經濟起飛的快車。他認為,這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似曾相識。 “我們這代人非常有幸,能夠先后經歷臺灣與大陸的經濟起飛。”邱的這句話,在每一個四五十歲的臺灣商人口中,都常常被提及。上世紀90年代到大陸發展的臺商,軌跡如出一轍:臺灣起步打基礎,搶抓大陸機遇謀求“第二春”。 大陸的機會在哪里?一個最小的細節就可以證明:在大陸,雇傭一名工人,工資不到臺灣的110,建廠費用也只有臺灣的13———僅此一項,就可大大降低經營成本。 王國達則從廣九列車上的蛇皮袋中有了“發現”。他第一次從香港乘坐廣九列車入深圳,在火車上看見許多西裝革履者,提著裝滿了文件與資料的大包小袋。王很奇怪:常見從深圳帶蔬菜回香港、從香港買電器回大陸打“價格差”的,可帶這么多文件干啥?原來,香港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成本很高,許多企業寧愿入關去找收費低、服務好的專業人士。 “這就是成本落差、利潤空間啊。”現在,這樣的落差正在縮小,但依然存在。 “龍鳳”傳奇:大陸市場太有誘惑力了 說到尋找“第二春”,葉惠德和他的“龍鳳”是經典范例。 葉出生于臺灣高雄,家境貧寒。從小,他就立志讓父母和家庭擺脫貧窮。 在臺灣逢甲大學電腦系讀書時,為了減輕父母壓力,葉在寒暑假到臺南姐夫家的作坊打工,學做面條、水餃,后來索性放棄專業,一本正經做水餃了。 “父母為我痛惜呢,我功課念得也不錯,”時光荏苒30年,葉惠德內心似有深深遺憾,“但是,我想幫助家人盡快脫貧,電腦行業競爭太激烈,不易創業成功啊。” 大學畢業兩年后,以1000元臺幣起家,葉惠德開設了一家小食品店。兩年后,龍鳳食品公司正式成立。1984年,他建成了自己第一個食品工廠,5年后第二座工廠又誕生,并成為臺灣第一家將冷凍食品外銷日本的企業。 但是,葉惠德發現進入了一個“瓶頸”。就算臺灣人個個都吃龍鳳食品,發展空間也很有限。 他開始在全球華人地區搜索市場,“這一看,大陸市場實在太有誘惑力了!” 當時的大陸,百業待興,上海“到處都是腳手架,每天都在不停地建設、架橋、鋪路、挖地、蓋樓,處處都是工地的塵土”。 當時的臺灣,正被冠以“亞洲四小龍”,在城市環境、生活質量方面,大陸只能望其項背。王國達頭一年攜老婆孩子到上海,岳母心疼女兒和外孫,隔一段時間就捎來或寄來很多日用品,包括衛生紙、味精、牙線和醬油等,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3年。而反差最大的,是看病的醫療環境。 更有許多不可知、不安全的憂懼:生命是不是安全?臺商財產會不會受到保護? “再不方便,再有限制,我們還是要到大陸去。”葉惠德說。 這就是市場的誘惑。 “經營之神”的忠告:沒有大陸,臺灣就無出路 與葉惠德前后腳,張秀琬也“嗅到大陸市場的誘惑”。從小喜歡冒險的她,決定再冒一次險。 葉惠德到上海簽意向合同的時候,對未來可行性的樂觀分析是:5年達到4000萬元人民幣,結果,第一年就超過了4000萬!張秀琬同樣吃驚。當她在大陸的第一個廠于1993年4月25日正式投產,之后的幾年,元祖以一年開辦一個廠的速度驚人地在大陸各地繁殖著。 石油化工、水泥建材等傳統行業,也紛紛在大陸找到“第二春”,來自大陸分廠的獲利貢獻,甚至超過臺灣母廠。2002年以來,臺灣股市上具有大陸投資背景的傳統產業股表現強勢,成為追捧對象。 在邱創盛看來,大陸不僅成為臺灣傳統產業主要利潤來源,還成為臺灣王牌產業IT企業走向世界的跳板,以及臺商創品牌的基地。 去年底,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邀島內政商界大佬茶敘,討論臺灣經濟的現狀與出路時,就曾直言:“沒有大陸,臺灣就沒有出路;除了大陸,臺灣沒有其他選擇。”有媒體稱之為“經營之神王永慶給臺灣執政者與臺灣民眾的忠告”。 不過,對于輿論關心的“連宋登陸后是否還會掀起臺商投資大陸熱”,一些臺商都謹慎觀望:“該來的其實都來了;不來的,很多是因為臺灣的產業限制,無法來。” 邱創盛更以專業眼光提醒說:由于大陸發展迅速,“外”資與“陸”資企業蓬勃興起,所以,沒有資金實力的,沒有產品特色的,“還是慎行”。 大門開不了,何不先敲窗 5月8日。上海東方濱江大酒店。 這是一場規格完全復制“連戰版”的臺商歡迎宴會。主角則換成剛剛在陜西祭完黃帝陵的宋楚瑜一行。 宋楚瑜一再解釋為什么選擇到上海:“最重要的是期盼與了不起的臺商見面,他們對于臺灣經濟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我們要來感謝他們,更要透過與他們的溝通,去真切體會他們對于未來如何持續加強兩岸‘三通’和往來(的看法)”;宋離開上海時,又說:“不到上海,就不能夠了解臺商對于‘三通’的深切期盼。” “如果真能‘三通’,我們要放鞭炮了” 坐著包機而來的連戰與宋楚瑜,不知道是不是百分百能了解臺商在臺灣—大陸輾轉往返時那種痛苦———包括費用與時間的“超支”,一條淺淺海峽竟成了迢迢長路。 連戰的演講中,有一句話給葉惠德印象極深。他在介紹對臺灣經貿政策及兩岸“共同市場”的設想后,話鋒一轉:“談了這么多,誰來做?誰來推動?必須要有人念茲在茲在那里埋頭苦干。” 連戰當然有所指。不過,在葉惠德看來,作為臺商,除了呼吁,除了為兩岸經濟作貢獻,做好潤滑劑,也許有些事情也可以一步一個腳印地去盡綿薄之力。他常重復一句話:“兩岸關系,大門不開開小門,小門還不開,那就先敲窗戶嘛”———這既是對當局者的期盼,也是對自己、對臺商的要求。 實際上,窗戶是可以敲開的。 早在2003年春節,葉惠德在浦東機場登上臺灣“中華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機,踏上歸途———這是臺商春節返鄉包機的首航班機。他的機票被作為歷史見證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今年春節前夕,葉和北京臺資企業協會會長謝坤宗、廣東東莞臺資企業協會會長張漢文,成為推動春節臺商包機的幕后民間力量。1月29日,當他再次乘坐上海飛往臺北的第一架地方民航班機時,他也見證了“臺商春節包機”這一模式從“單向與經停”到“雙向對飛且不經停”的不斷進步。 在葉惠德看來,步子完全可以邁得更大些。“每年從臺灣來大陸的,包括臺商和觀光客有300多萬人次。一旦直航,每人次可以省1萬新臺幣,這就是300多億新臺幣,相當于84億元人民幣。大陸游客去臺灣觀光,同樣效益多多。海運方面,臺灣對大陸有300億美元順差,如果直航,海運費用會降低,時間大大縮短,無論對哪一方,都是雙贏甚至多贏。” 他對媒體說:“希望下一步能雙休日包機、節日包機。‘三通’的意義就不必去說了,至少,這該有利于多少臺灣夫妻雙休日團聚,少生出多少家庭隔膜?” 當“胡連會”與“胡宋會”達成一系列共識后,盡管對臺灣當局如何落實抱謹慎態度,但葉惠德仍有些興奮:“如果真的能‘三通’,我們要放鞭炮了。” 而汪美華對“三通”的期盼倒是蠻“私人”的。這位13年前與老公、孩子移居上海的“臺媽”,是想讓自己更輕松些。 當李登輝拋出“兩國論”時,有傳言說“臺灣要打飛彈了”。那時兒子正好回臺灣服兵役,汪美華腦子里迸出一個滑稽場面:兩岸打起來,兒子上了戰場,舉槍向這邊的爸爸媽媽妹妹瞄準射擊。 當然,這個畫面只是一閃回,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倒是另一些實實在在的事,需要她去面對。汪美華的三個孩子都在上海本地學校念書,有些事挺讓她尷尬:上歷史課,講到國民黨、蔣介石一節,孩子回來問:“媽媽,蔣中正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聽“太太俱樂部”里的“臺媽們”說起,為了這些事,臺灣孩子還與當地學生發生過爭執。汪美華試圖對孩子解釋,可這哪里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楚的呢? “哪怕就是為了向孩子解釋明白,我也希望兩岸通起來。” “通”的最高境界,就是不需要時時頭頂“臺商”標簽 這是葉惠德的看法。 無論作為臺商協會會長,還是第一批到上海發展的臺商;無論是5年前風靡臺灣的“上海熱”,還是又有人預言連宋后“大陸熱”,葉惠德免不了善意忠告:如果不愛上海就不要來,來了以后要盡量忘記自己的臺灣人身份。 很多臺商對“身份”相當矛盾。一方面強烈呼吁“市民待遇”,包括公司注冊、看病費用、學費標準;但又舍不得放棄被視同外資企業所享受的諸多優惠政策。“對臺商來講,我們應該去掉‘超國民待遇’或曰‘超市民待遇’的想法。當‘臺商’這頂帽子還原到地理概念時,那才是真正的一家人。”一些臺商想得很深。 有趣的是,無論王國達還是張秀琬,抑或“臺媽”汪美華,都坦言“習慣”而非“喜歡”大陸城市,只是他們已經學會了融入和包容。 對臺北與上海的兩個“家”,張秀琬有一比:臺北,更像是一位中年男子,穩重,有內涵,那里有她童年回憶,少女情懷,有許多留戀;而上海好比一位18歲的時尚青年,有活力,有消費能力,但也有年輕人的浮躁。“這座城市在進步,我們鼓掌;這座城市有不足,也不要一味抱怨,而是齊心協力去改善它。”張秀琬說。 這其中還有另一種隱痛。見多了歐風美雨,素來頗有驕傲感的上海人,對外地人相當挑剔,對臺灣人也不例外。在一些上海人的言談中,臺商往往被冠以“小氣”、“吝嗇”,甚至被有的人稱為“臺巴子”,意即“臺灣來的鄉巴佬”。王國達有些氣不過:“說我們小氣,要知道我們創業也是一分一厘掙起來的,當然不敢揮霍。”“上海要海納百川,為什么有些上海人還那么排斥包括我們在內的外地人?” 在葉惠德看來,這樣的相通、相知、相融,對臺商而言,還要有一種“自律”、“自省”的意識。“臺商也應該保持三樣,一是合法經營,二是善待員工,三是積極回饋社會。”臺商要為自己樹立良好形象,這也是為兩岸更和諧的民間交流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