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報18起金融案件 加強金融風險控制能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8日 01:3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翁海華 上海報道 4月20日,上海本地金融監管機構召開了“查處和防范金融案件聯席會議”。會上,市金融紀工委、人行上海分行紀委、上海銀監局紀委、上海證監局紀委、上海保監局紀委和市
據了解,上海金融系統違法違紀的主要案件有18起,涉及到上海本地的銀行、證券公司以及農信社。沸沸揚揚的施曉剛詐騙案以及劉順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也赫然在列。 18起大案 在這18起案件當中,直接涉及到銀行的有4起。其中,浦發銀行上海某營業部原客戶經理陳江玲與某貿易公司勾結,致使被騙貸款9790.7萬元。浦發銀行北京分行的一業務部門原負責人于天來,越權向北京某貿易公司發放貸款8200萬元。 上海銀行某支行信貸部原經理周正平、原副經理浦杰等人與上海兩貿易公司負責人內外勾結,編造虛假的鋼材庫存,以假倉單質押的方式騙取貸款1960萬元。另一家支行市場部原經理邵磊與上海某公司負責人等內外勾結,從支行開出承兌匯票,擅自出公函解除擔保單位的擔保責任,造成支行被迫墊款2246萬元。 而浦東新區農信聯社原副主任許鶴平隱瞞信用情況,致使上海某實業公司負責人周仕國以偽造的房產權證作為抵押,騙取聯社貸款6400萬元。 通報的其他15起案件均和證券公司有關。2004年,被稱為上海市最大證券詐騙案的施曉剛案件,其和蔣雋躒等人假冒廣發證券、華夏證券等證券公司工作人員,以高額回報和介紹存款為誘餌,代理浦東新區、奉賢區、南匯區農信社購買國債,利用有關工作人員工作失職,私刻印章、偽造授權委托書等,將上述單位賬戶內的國債以回購登記方式進行質押,騙取國債資金共計7.06億元。 2005年4月,施曉剛案件有了結果,施被判無期徒刑。 由于市場長期低迷,券商無疑是本次聯席會議通報金融案件的重災區。2004年,上海本地的四大券商都不同程度存在違規大案。 剛剛獲得創新資格的海通證券,某業務總部原副總經理違規經營,讓客戶通過跨賬戶回購國債的方式,回購其他客戶托管的國債資產,造成營業部事實上挪用客戶托管資金,從而形成近10億元不實抵押債務,至今收回6億多元現金或資產。 海通證券另外兩家營業部的經理,一位以代理買賣國債名義融資,涉嫌挪用資金3730萬元,另一位與客戶勾結,通過編造印章、偽造國債回購授權書等手段,詐騙多家企業資金達3.02億元。 相比較而言,國泰君安的三起案件數額相對較小,廣西一家營業部機構客戶部原經理利用職務之便,將客戶資金轉入其個人控制的賬戶進行股票操作,其間累計提取現金1300多萬。而江西某營業部原總經理將委托理財融資的2000萬元,拆借給福建某公司負責人,到期無法償還。另外天津一營業部電腦部原經理盜用會員管理權限修改密碼,盜取客戶資金800余萬。 滬上另外兩家券商申銀萬國和東方證券亦復如是。申銀萬國桐鄉營業部原經理從營業部融資賬戶挪用643萬元。金華營業部原副經理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非法集資8158.9萬元,用于自己炒股或拆借他人使用,至案發,造成實際損失2000多萬元。 東方證券兩家營業部原總經理,伙同下屬員工,分別采取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的方式和非法融資方式,將資金用于非法拆借,至案發,造成一家營業部直接經濟損失3186萬元,另一家營業部仍有1.5億元本金未歸還。 而愛建證券原董事長劉順新等人的非法集資案已經是盡人皆知,其利用職務便利,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累計5.3億元。 加強金融風險控制 以上18起案件有許多共同之處,如很多違法者通過內外勾結達到騙貸和非法集資的目的,特別是證券公司,其違法案件都大同小異,許多違法者通過證券公司的名義以高回報進行違法活動。另外證券公司的非法拆借案件占的比例也較大。 這些案件反映,一些金融機構的領導經營指導思想存在偏差,片面強調發展速度,忽視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同時對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形同虛設,有的基層金融機構管理權掌握在個別人手中,權力運行缺乏監督。 上海市金融紀工委的消息稱,通過聯席會議,加強金融系統反腐敗工作的信息溝通,研究反腐敗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有利于推進上海金融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事實上,對本地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是上海市今年金融工作的重點之一。 從通報的案件情況來看,上海本地金融企業的風險控制,重點在證券公司。 目前上海本地的金融機構中,券商主要有海通證券、國泰君安、申銀萬國、東方證券、光大證券和上海證券,以及愛建證券、久聯證券、富成證券、中銀國際證券、亞洲證券、北方證券和遠東證券等。 總體而言,上海的證券公司質量尚可,上海已經有四家證券公司獲得創新資格,但風險控制一直是券商的難點。 上海經濟發展研究所的沈所長認為,比較而言,上海本地金融機構的案件比其他省份少,這得益于金融監管機構對風險控制比較嚴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