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廣東經濟過分依賴外源隱患巨大 政府應未雨綢繆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2日 11:16 《經濟》雜志

  文/丁力

  當以廉價勞動力為主的比較優勢逐漸消失時,外源型經濟將為其他經濟取代。但長期以來對自主創新能力的不重視,內源型經濟一直發育貧弱,這使廣東對外源型經濟產生了依賴性。廣東面臨巨大隱患。

  廣東選擇發展外源型經濟是一種歷史必然。

  外源型經濟是伴隨經濟全球化在欠發達國家與地區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是發達國家與地區跨國企業通過經濟資源在全球有效配置,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一種戰略體現,同時也是欠發達國家與地區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機遇,實現區域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戰略舉措。

  因此,外源型經濟通常表現為“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物流特征,表現為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特征,表現為經濟增長之源主要來自外部的發展特征。在外源型經濟發展進程中,由于主動權掌握在別人手中,當以廉價勞動力為主的比較優勢逐漸消失時,外源型經濟有可能為其他經濟所取代,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外源型經濟具有歷史階段性。

  但是當一個歷史階段走向終結時,外源型經濟所形成并固化的一些特征卻為廣東下一階段的發展留下了隱患。

  外源型經濟的巨大貢獻

  在廣東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外源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

  首先,外源型經濟是推動廣東工業化的重要力量。在計劃經濟時代,廣東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工業基礎薄弱,工業化水平低,1978年廣東人均工業產值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到2004年已經達到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的2.5倍,其中外源型經濟功不可沒。如果除去外源型經濟貢獻的部分,廣東的人均工業產值現在仍然略低于全國水平。近年的統計數據進一步顯示,在廣東的工業總產值中,外源型經濟”三分天下有其二”,占據廣東工業化的主導地位。

  其次,發展外源型經濟是廣東對外開放的主要成就。廣東率先對外開放,積極發展外源型經濟,在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上,在利用外部有利條件和發揮豐富勞動力資源的結合上,廣東走在了全國的前列。2004年廣東GDP超過1.6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8%,外貿進出口3571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的30%以上,外貿依存度多年保持在170%的全國最高水平。通過外源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不僅讓廣東受益,而且也有力地帶動了周邊省(區)的發展,2004年廣東吸納周邊省(區)外來人口超過3000萬。廣貨一度風靡全國與廣東外源型經濟的發展同樣關系密切。如果沒有外源型經濟的強有力支撐,廣東就無法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再者,外源型經濟是廣東現代化建設的有力促進者。大量外源型企業的進入以及大量外來人口的集聚,為廣東充分利用土地、廠房與民宅等經濟資源,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創造了條件,外源型經濟的發展同樣為廣東提供了可觀的稅收來源。有關研究顯示,正是通過外源型經濟的發展,廣東才有全國最高的人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最高的人均財政收入、最高的人均消費水平,發展外源型經濟極大地刺激了廣東生活消費類服務的增長,推動了廣東第三產業的發展。此外,外源型經濟對廣東縮小城鄉差距、創造就業機會、轉變思想觀念、完善基礎設施、對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等方面同樣發揮了積極作用,加快了廣東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外源型經濟正在退出廣東

  外源型經濟在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給廣東留下了一些隱患,特別是按照科學發展觀來衡量,外源型經濟這種發展模式確實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反思。

  春節以來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出現的“民工荒”現象告訴我們,廉價的勞動力供給并不具有無限彈性,民工工資的增長意味著外源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比較優勢正在趨弱,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導致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下跌趨勢,與國內民工市場供求關系改變產生的成本上漲壓力,最終會對廣東的外源型經濟發展產生雙向擠壓效應,今年的“民工荒”現象預示著,后外源型經濟的問題已經擺在我們面前。

  后外源型經濟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當比較優勢不再時,廣東的外源型企業會做何反應?二是當外源型企業從工業化的主導地位退出時,內源型企業能否支撐廣東的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

  眾所周知,廣東的外源型企業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在高新技術產業中也只是承擔了產品增值鏈中附加值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在“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外源型經濟中,真正在廣東增值的部分并不多,即使是IT產業這樣的高新技術產業,廣東的增加值率只有18.84%,遠低于全國工業增加值率30%的水平。廣東有理由期望外源型企業逐漸用競爭優勢來替代比較優勢,問題是這些外源型企業是否有這種能力,即使有它們是否愿意?用競爭優勢替代比較優勢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都是"危險的一跳",在技術創新能力與市場銷售渠道的雙重制約下,外源型企業更大可能是選擇離開。

  道理其實并不復雜,沒有離開就沒有今天大量外源型企業的到來,外源型企業的候鳥特征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特別是在沉沒成本較小時,在企業重心仍然不在廣東時,企業選擇離開的風險遠比“危險的一跳”低。當然,這并不意味外源型企業很快會在某一天的早上撤離廣東,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會有一個較長的時期,期間,相關利益主體會極力挽留外源型企業,因為外源型經濟的發展已經形成復雜的利益關系,后外源型經濟對這種利益結構的重組將是漸近的,和風細雨式的,更重要的是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雖然已經趨弱,畢竟還存在,估計還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存在。但是外源型經濟最終為其他經濟取代卻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要求,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

  內源型經濟生長乏力

  取代外源型經濟的必然是內源型經濟,是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源型經濟。在后外源型經濟問題中,最讓人焦慮的是外源型企業離開后,內源型企業能否填補這片空白,能否支撐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

  近年的相關數據表明,廣東的內源型經濟發展并不快,特別是發展質量并不高,除少數傳統的壟斷領域的國有與國有控股企業,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不僅規模小,而且勞動生產率低,市場競爭力甚至還不如外源型企業。廣東內源型企業發展的不足,客觀上存在外源型企業過度發展產生的擠壓,主觀上反映的卻是廣東對外源型經濟發展的某種依賴心理,正是這種依賴,導致廣東長期以來對自主創新能力的不重視,這是外源型經濟發展給廣東留下的最大隱患。

  自主創新能力貴在自主。廣東可以寄希望于通過招商引資招徠新一代外資企業參與解決后外源型經濟的問題,但是如果缺乏較強大的內源型企業,缺乏較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實現上述目標的難度會很大。自主創新能力重在創新。近年來廣東在科技創新上投入不少,但成效并不顯著,主要原因是政府熱企業不熱,特別是大量內源型企業沒有表現出政府希望的那種熱情。原因很簡單,廣東的內源型企業還沒有發展到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自己競爭力的水平,更確切地說,還不具備條件從事自主創新活動。

  有人在揭示美國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時指出,美國強大的創新能力除了體現在雄厚的科研實力上,更重要的是美國企業占有世界市場的強大能力,因為任何創新都存在風險,而市場是企業分散創新風險的惟一依托。占有市場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恰恰是企業在初創階段經過市場競爭拼殺出來、鑄造出來的,廣東的內源型企業之所以規模不大水平不高,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它們缺乏搶占市場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直接制約著廣東內源型企業的發展速度,同時也從根本上影響著廣東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與壯大。

  在后外源型經濟來臨時,留給廣東發展低水平外源型經濟的機會已經不多,外源型企業的退出并不意味著現在的內源型企業可以承擔起廣東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的重任,廣東需要一大批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源型企業,廣東需要一大批更高質量的外資企業,在工業化進程中,廣東不能陶醉在外源型經濟的成就中,廣東需要加倍努力。 (詳情請見《經濟》雜志5月號)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廣東經濟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第48屆世乒賽
二戰回顧系列專題
庫爾斯克會戰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太平洋海戰
如何看待中日關系
新浪獅籃球隊回訪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中國特種部隊生存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