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優勢吸引產業轉移 江西面臨外資飽和之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30日 07:3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評論員 王梓 歐陽覓劍 江西南昌報道 “在中部地區崛起”,這是江西的發展目標。“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是他們為實現這個目標所制定的發展戰略。而對接的具體方式則是“三個基地一個后花園”——江西要努力建成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基地、優質農副產品的供應基地、勞務輸出基地和沿海地區群眾旅游休閑的后花園。
自2001年孟建柱就任省委書記以來,這套發展思路逐漸清晰:江西將自己定位為“三個基地一個后花園”,甘當配角,以這個功能進入東部地區的產業鏈,實現與長珠閩對接,與這些發達地區分享資源和市場,從而獲得比中部其他地區更快的發展。 甘當配角的心態很重要,但即使是做配角,僅有意愿也是不夠的,同樣需要機會和能力,取決于外部和內部很多因素。那么,江西具備了進入東部地區產業鏈的條件嗎?它又將以怎樣的路徑對接長珠閩? 只有當眾多企業普遍有搬遷或者新建的意愿時,產業鏈才有可能在地區之間轉移或者延伸。而改變企業意愿的根本動力是利潤,因此,只有在可能改善眾多企業盈利狀況的情況下,一個地區才具備改變產業鏈的能力。 盈利狀況的改善可能來自成本的降低,也可能來自收益的增加,這就決定了一個地區進入產業鏈的兩種可能路徑:本地區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土地、勞動力、能源以及制度;或者,本地區能夠使產業的市場得到擴展,開拓新的市場,增加銷售收入。 對于江西來說,它將以哪條路徑進入東部地區的產業鏈呢? 成本優勢吸引產業轉移 與東部地區相比,江西目前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比較低,這對資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近年來,東部地區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用地緊張、民工荒等現象,這使東部地區本已高于內地的土地和勞動力價格呈現上漲趨勢。原來向這些地區集中的外資,已經在尋找成本更低的投資地,江西是這樣的地區之一。 這里土地更便宜,東莞的工業用地一般采取招拍掛的形式出讓,每畝要十幾萬元,而據調查,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價為6-8萬元,贛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在5萬元左右。江西的工資也比較低,一般工人的月工資在500元以下。 而江西最有特色的是盡力為外來資本降低制度成本,各地紛紛出臺招商引資優惠辦法,優惠項目包括稅收、行政收費、用電、用水、用工等方面。最有吸引力的還是土地使用方面的優惠,投資額較大或者符合某些要求的項目,一般都能享受減收土地出讓金的優惠,宜春市開發區的土地只收成本價,而瑞金市甚至可以為大項目免費提供一定數量的土地。江西各地政府還往往為外來資本提供特別服務,保證優惠政策的落實,降低它們的投資成本。 這些成本優勢使江西吸引到幾百億外來投資,利用外資尤為引人注目。2003年江西是實際利用外資最多的中部省份,達到16.1億美元,2004年繼續保持高增長的勢頭,增幅為27.3%,達到20.5億元,已與福建相當。 在資本要素稀缺的情況下,利用本地區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吸引資本和產業,使生產要素在本地區形成積聚,這種“要素吸引產業轉移”的發展道路,并不是江西所獨創,實際上珠三角、長三角和閩三角地區已經普遍經歷過這一階段,可以從長珠閩以往的發展中發現這條路徑的效果和趨勢。 外資飽和之困 廣東實際利用外資的數額,從1998年達到130億美元之后,開始出現下降趨勢,2001年有所反彈,但也只是恢復到1998年的水平,仍然不能改變下降的趨勢,2003年又降到100億美元左右。福建多年來一直維持在40億美元左右的規模,1998年之后下降趨勢比較明顯。江蘇在2002年從60多億的規模躍升到100億美元以上,2003年的增長則比較平緩,2004年之后統計口徑有所變化,與往年不具可比性,但江蘇已經在討論外資減少的問題。 廣東、福建、江蘇一度是中國利用外資最多的三個省份,曾經增長迅速,但當它們引進的外資達到一定規模之后,上升空間就明顯減小,我們可以稱之為“外資飽和”。這種現象在上海也有一定體現,它多年來實際利用外資的數額一直在40億美元的規模波動。浙江這幾年一直都在增長,但它實際利用外資的數額還遠遠少于廣東和江蘇,不能因為它目前的趨勢而否定“外資飽和”現象的存在。 “外資飽和”現象的存在,其原因正是“要素吸引產業轉移”的發展道路和與之相應的利用外資方式。隨著外來資本的增多,一個地區的土地和勞動力價格會上升,政府不可能再提供一對一的服務,優惠政策的力度會減小。于是,這個地區對外來資本的吸引力減弱,在經歷一段較快的增長之后,外來資本的增長速度降低甚至出現下降。廣東和江蘇已經在尋求新的利用外資方式,不再主要依靠低廉的土地、勞動力和優惠政策。 江西基本上是在復制長珠閩的道路,因此也有可能出現“外資飽和”的現象。對于江西來說,外省投資多于外資,但是同樣的道理,外省投資也可能達到飽和。 無法長久的成本優勢 從歷史來看,因為“要素吸引產業轉移”的方式,長珠閩地區在工業化和融入全球化產業鏈的初步階段獲得了快速發展,對于它們來說,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江西等中部地區也能夠加以利用,如果江西能夠像廣東那樣,順著這條道路,使利用外資(以及外省投資)的數額達到100億美元,那“在中部地區崛起”的目標就能夠實現。 但江西能夠復制這條道路,直到利用外資(以及外省投資)的規模達到目前長珠閩地區的水平嗎? 江西距離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距離比長珠閩地區更遠,也就是說,距離市場的距離更遠,運輸成本更高,而遠離海洋又加劇了這個劣勢。因此,只有當投資成本降得很低,江西才可能吸引到外來資本。 我們假設,在大規模引進外資的初期,江蘇只需比廣東投資成本低10%,就可能“搶”到外資;那么,江西因為運輸的劣勢,則需要比廣東投資成本低15%,才能“搶”到資本。因此,比較少量的資本進入使要素價格上升比較小的幅度,就可能使江西的成本優勢喪失。這又會使江西的資本和產業積聚難以形成規模,抑制要素價格上升的作用比較弱,成本會比較快地上升,江西維持成本優勢的時間會比長珠閩地區短,“要素吸引產業轉移”的道路很快就走到頭,不能像在長珠閩地區那樣,維持幾年十幾年的經濟增長。 目前江西部分地區的地價已經顯示出較快增長的趨勢。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業用地在兩三年之內已經漲了不止一倍。根據江西省城調隊的統計資料,2004年1-3季度南昌土地交易價格上漲22.6%,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排名第二。 勞動力價格也要上漲。東莞普通工人每月工資600元的狀況維持了十幾年,但江西經過兩三年的發展,普通工人每月工資500元的狀況就將改變,贛州、吉安等勞務輸入大市已經出現了“民工荒”問題,每月500元工資已經不足以吸引人們進廠。這不難理解,江西勞動力市場規模比長珠閩地區小,機會也比較少,年輕人多選擇外出打工,跨省務工的人數達到502萬人,全省1588.4萬農村勞動力中有近三分之一在外省,本省用工自然會比較緊張。 2001年江西還向湖南、廣東輸出電力,曾經以電力充足價格便宜作為引資優勢,南昌市委書記曾驕傲地宣布,南昌沒有拉閘限電。但到2004年,全省高峰時期缺電達到幾十萬千瓦,包括南昌在內的很多地區被迫拉閘限電。 地價上漲、勞動力短缺、電力緊張,這些不利于經濟增長的因素,東部地區在經過幾年十幾年的發展之后才遇到,卻出現在江西工業化的起步階段。江西受區位條件所限,資本和產業積聚規模較小,以致土地開發、勞務市場和基礎設施都不夠發達,是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之一;而全國經濟格局的變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條對接之路 江西能否獲得長足的發展,實現“在中部地區崛起”,取決于它能否轉入到另一條發展道路,以另一種方式與長珠閩對接。這種方式就是“市場拉伸產業鏈條”——江西作為開拓中西部市場的前沿,引進長珠閩的資本,為中西部市場提供產品,使沿海產業鏈條得到延伸,直接深入中西部市場;同時,作為中西部初級產品的加工基地,為東部提供原料和能源。 在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格林柯爾-科龍工業園的藍色廠房特別顯眼。據介紹,這是開發區2001年之后引進的第一個項目,格林柯爾和科龍最初只是想注冊一個銷售公司,后來才決定建設空調生產基地。 格林柯爾-科龍工業園的負責人在解釋到南昌投資的原因時,不只是提到這里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低,還指出這里接近市場,南昌到南京、成都和武漢都比較方便,這些都是夏天很熱的城市,對空調需求量比較大。如果只是考慮成本,他們完全可以選擇要素價格同樣低廉的粵北。當成本優勢減弱時,接近市場就成了吸引外來資本的主要因素。這同樣可以解釋海爾、TCL、奧克斯等家電企業在南昌建設生產基地的原因。 近幾年來,在驅動產業和資本進行地區轉移的因素中,市場拉伸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低成本要素的吸引作用減弱,某些沿海省份外資增加,外貿依存度卻沒有同等幅度地提高,就是這種趨勢的反映。當外資不再擁擠到廣東,而是進入江蘇、浙江、福建時,并沒有為這些地區帶去像廣東那樣多的外貿,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外資的目的在于爭奪當地和內地的市場,而不只是為了利用低成本要素。 在這種趨勢下,江西將走上“市場拉伸產業鏈條”的道路,作為東部與中西部的連接地帶而積聚產業和資本,實現“在中部地區崛起”。 目前,“要素吸引產業轉移”的作用似乎更為明顯,人們都熱衷于談論低成本和長珠閩的資本,而對中西部的市場沒有太多興趣。的確,這個市場現在還不夠大,不能支撐起一個省甚至幾個省的快速發展,但是,這個市場也在逐漸擴大,中西部的消費能力在積累;而東部企業也在成長,它們需要開拓新的市場,“市場拉伸產業鏈條”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它將被證明是江西融入沿海產業鏈的有效路徑。 江西,不能只是專注于沿海,它應該“左顧右盼”,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與長珠閩的對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