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民企石油生意從幕后到前臺 與巨頭艱難博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8日 17:44 南方周末 | ||||||||
本報記者 暴春燕 在“非公經濟36條”的鼓勵下,東北民企的石油生意終于從幕后走向了前臺,但面對杯水車薪的配額和巨頭壟斷下的石油產業鏈,他們的涉油之路仍然躑躅難行 今年1月底,兩輛滿載20噸船舶燃料油的大型油罐車由布拉戈維申斯克口岸出發,通過
據黑龍江省商務廳有關人士說,這是自1987年黑河口岸恢復開放以來,第一次由黑河口岸進口石油,而且也是第一次民營企業進口石油。 與綏芬河、滿洲里等中俄邊境口岸不同,黑河與俄羅斯的布拉戈維申斯克隔江相望,船舶為主要的運輸方式。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從陸路轉到水路需要有一個換裝的過程,不僅增加運輸成本而且還耗費時間。因此黑河口岸過去一直不受石油進口商青睞。 但此次這家名叫黑河河山實業有限公司的民企,通過冰封江面運油過來,既節約成本又方便快捷,為中俄石油貿易劃出了一條新的運油路線。 在記者抵達黑河這個邊境城市時,該公司總經理畢永仁仍在俄羅斯。此前,除了與俄羅斯新西伯利亞能源集團簽訂總量為160噸船舶燃料油的合同外,畢永仁還對媒體宣布了他的建設4條跨越黑龍江、年輸油量1000萬噸的石油管線的計劃。 盡管進口的僅僅是只需要口岸自動登記的燃料油,但民企亮開嗓門談論自己的石油生意確實比較罕見。在過去數年里,當地民企涉油不乏其例,但大多悄悄進行,不愿過分聲張。因此,即便是當地人,對畢永仁的高調也表示吃驚。黑龍江商務廳一人士對記者說:“老畢的宣傳力度也太大了!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很多人將此舉動與不久前國務院出臺的“非公經濟36條意見”聯系在一起。“意見”明確提出允許非公資本進入包括石油在內的壟斷領域。 現在,畢永仁的舉動還引來了更多追隨者。記者在當地了解到,今年還會有幾家本地民營企業打算加入到能源進口的行列中來,他們與河山公司一樣,希望能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當地以電力進口為主業的星河實業公司董事長陶然就表示,正初步構想從事石油進口貿易。 沉默的冒險 東北向來是石油重鎮,又與俄羅斯接壤,民企涉油歷史悠久,但隨著政策環境的變化,其命運也幾經跌宕。 東北民企涉油起于1990年代初,當時正值中俄邊境貿易鼎盛時期,國家及黑龍江省政府均出臺文件扶持邊貿發展,中俄兩國市場需求對接緊密,可經營進出口商品近千種,銀行向邊貿投入了大量信貸資金。 當時的石油進口由國有貿易與非國有貿易組成。從1993年開始,一些小規模的民營油企開始從俄羅斯進口不需要配額許可證的柴油。但黑龍江商務廳邊境貿易處原處長李陽回憶說:“油量都比較小,在全省貿易額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小! 到了1993年下半年,由于國內宏觀調控以及俄羅斯國內出現了經濟危機,中俄貿易出現了失衡,向俄羅斯出口廉價的商品就能換到鋼材、原油、成品油等原材料。到了1996年,國家為了規范邊境貿易,適時出臺了國務院2號文件。”李陽說。文件中規定,只有與比鄰國家路路接壤的邊境市縣才能進行邊貿。 1993年以前,國內成品油的零售、批發市場變得異常紅火,那時經營成品油的利潤空間每噸可達上千塊錢,可謂日進斗金?吹嚼麧櫟拿衿笥谑羌娂娫谶吘晨诎冻鞘凶怨尽 但到1998年夏天,兩巨頭的出現完全改變了此前的市場格局。國務院宣布重組石油工業,變分業經營為混業經營,組建兩大全業務的石油集團。中石油、中石化兩巨頭南北分治,并同時獲得了石油進出口經營權。 此前,東北的部分省級國有石油銷售公司基本處于癱瘓狀態,而社會批發企業則在1994年國家放松市場準入限制之后蓬勃發展起來。這些社會批發企業與一些純粹靠倒買倒賣的皮包公司完全不同,它們相當規范,大有取代國有公司主渠道的趨勢。 但在兩巨頭出現后,已經垮掉的國有公司又活了過來,并竭力擠壓那些社會批發企業。 1999年起,在黑龍江省負責邊境貿易的副省長帶領下,開始了進口原油的努力,當年,黑龍江省副省長,商務廳廳長等人赴京申請,希望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及外經貿部把原油進口配額也下放給黑龍江省。參與當年赴京申請的黑龍江商務廳邊境貿易處原處長李陽回憶道:“最終,國家經貿委鑒于當時黑龍江與俄羅斯的地緣優勢及東北民營油企的特殊情況,原則上同意我們的申請。” 就這樣,終于出現了在國企總體壟斷下,出現了民間進口原油與國企壟斷相配合的局面!暗窃瓦M口的大門打開了,卻不給成品油的門票,成品油進口配額基本上都在兩大集團手中!崩铌栒f。 入世后,國家盡管允許民企參與原油進口,但是只規定過去有進口石油經營業績的民營企業才能獲得下一年的經營權。準入條件縮緊為注冊資金5000萬,擁有專業儲油碼頭以及5萬噸儲油罐等。這些條件對于其他打算分一杯羹的民營企業來說,入口太窄了。 盡管這樣的限制一直持續至今,但隨著近年來由于投資高速增長所導致的國內能源緊張局面的出現,石油生意變得更加有利可圖,民企突破壟斷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 如前所述,在國家政策風向變化下,東北民企的石油生意終于從幕后走向了前臺,但面對杯水車薪的配額和巨頭壟斷下的石油產業鏈,他們的涉油之路能走多遠呢? 艱難的下一步 在今年4月7日和13日發布的公告中,商務部向28家企業發出了非國營貿易企業進口原油、成品油的牌照。至此,已有39家非國營貿易商拿到了原油、成品油的進口牌照。 牌照是越發越多,但限制民企發展的油源和配額等問題還依然存在———國內油源主要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等巨頭手中,民企從海外進口仍然需要商務部的配額。 “兩會”期間,一些石油民企代表提案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議清理和修訂部分與36條意見相違背、限制非公經濟進入石油產業的法規和政策性規定。該提案涉及兩大問題:民營石油企業的油源問題和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配額問題。 代表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制定一個規模標準,給具有此規模以上的社會及民營成品油批發企業成品油進口權;國家有關部門可考慮有計劃地要求兩大集團每年從它們生產的成品油中按一定比例,直接銷給社會及民營成品油批發企業,價格由國家發改委制定;考慮給地方煉油廠經營自主權,成品油批發企業可以直接從地方煉油廠進油。如果以上三點能夠有一到兩點可以做到,過去六七年困擾民營油企的油源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事實上,民營油企還有一個難題未被提及———非國有貿易的進口配額只能用于符合中國產業政策和相關規定的煉油廠加工,也就是直屬于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的煉廠。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民營企業進口原油之后無奈只得把原油以最低價格轉手賣給兩大集團。 在民企尋求突破石油業壟斷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到今年3月,埃克森美孚等多家外資石油巨頭已陸續出售手頭的中國石化股權,不再扮演戰略投資者角色。這表明,海外資本進入中國已不再需要打“政治”牌,只需要靜候2006年底中國根據入世承諾放開成品油批發市場的那一刻,屆時外資公司可在國內營建油庫、碼頭和銷售網絡。 一個擁有多個市場主體的競爭局面,對民企來說也許是個好消息,因為沒有理由對外開放而不對內開放。而即便政策有差異,他們也多了一個合作的對象。 據悉,國家發改委近期正在牽頭制定石油體制改革方案,但仍沒有準確的出臺時間表。 | ||||||||
|